敢的拼音
拼音
“敢”的拼音是gǎn,属于第三声。这个发音短促有力,仿佛蕴含着勇气和决断的力量。当你说出”gǎn”时,声调先降后升,就像一个人鼓起勇气时的心理起伏——先压下恐惧,再提起胆量。
部首
“敢”字的部首是攵,俗称”反文旁”。这个部首在古代与”攴”(pū)相通,表示”轻轻击打”的意思。攵部通常出现在与动作、行为相关的汉字中,暗示”敢”字与人的主动行为密切相关。在”敢”字中,攵部位于右侧,像一位随时准备行动的勇士。
笔顺
“敢”字共有11画,笔顺如下:
- ㇇(横撇/横钩)
- 一(横)
- 丨(竖)
- 丨(竖)
- 一(横)
- 一(横)
- ㇀(提)
- 丿(撇)
- 一(横)
- 丿(撇)
- ㇏(捺)
书写时,先写左边的”耳”部,再写右边的”攵”部。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先静后动”的哲学——先有聆听和思考(耳),再有行动和决断(攵)。
含义
“敢”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字,主要含义包括:
- 有勇气;有胆量:如”勇敢”、”敢作敢当”。
- 表示有勇气做某事:如”敢想敢干”、”敢于创新”。
- 有根据地推断:如”我敢说,这件事他能做好”。
- 副词,表示揣测:如”敢是他来了?”(莫非是他来了?)
- 谦辞,表示冒昧:如”敢问”、”敢请”。
这个字浓缩了中国文化中对勇气的赞美和对行动的推崇,既有外在的胆识,也有内在的决断。
详细解析
从字形演变看,”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耳”和”甘”组成,表示”耳听甜美之言”的勇敢。金文中加入了”攴”(攵),强调行动力。小篆定型为现在的结构。
从词性分析:
形容词:
- 本义是勇敢、有胆量。《说文解字》:”敢,进取也。”《广雅》:”敢,勇也。”
- 例句:”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刚毅勇敢不以伤人”(《荀子》)
动词:
- 有胆量做某事。如:”人不敢与忤视”(《战国策》)、”莫敢违”(《资治通鉴》)
副词:
- 表示揣测:”敢是他来了?”(莫非是他来了?)
- 谦辞:”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
- 岂敢:”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
这个字从古至今都承载着中国人对勇气的理解——不是鲁莽,而是基于判断的果敢行动。
近义词
- 勇:强调力量和气魄上的无畏
- 胆:侧重内在的胆量和气魄
- 悍:偏重强悍、不畏艰难
- 猛:强调行动上的强劲有力
- 闯:侧重实际行为上的冒险精神
反义词
- 怯:胆小怕事
- 畏:害怕退缩
- 惧:恐惧不安
- 恐:极度害怕
- 懦:软弱无能
组词
- 勇敢
- 敢死队
- 敢作敢当
- 敢想敢干
- 敢为人先
- 敢怒敢言
- 敢想敢说
- 不敢当
- 岂敢
- 胆敢
造句
- 在危急关头,他敢于挺身而出,保护了弱小的同学。
- “我敢保证,这个方案一定能够成功!”经理充满信心地说。
- 面对权威,她依然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 “敢问路在何方?”迷路的旅人谦逊地询问道。
- 年轻人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包含”敢”字的成语
-
敢作敢当:指敢于行动且勇于承担责任。
- 例句:他是一个敢作敢当的男子汉,从不推卸责任。
-
敢怒敢言:敢于表达愤怒和意见。
- 例句:在民主社会,公民应当敢怒敢言,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
敢为人先:勇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 例句:科技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精神。
-
勇猛果敢:勇敢果断。
- 例句:战场上需要勇猛果敢的将领。
-
不敢越雷池一步:形容非常谨慎,不敢超越一定范围。
- 例句:在传统观念束缚下,许多人做事不敢越雷池一步。
-
敢想敢干:既有大胆的想法,又有实干的勇气。
- 例句:创业者需要敢想敢干的精神才能成功。
“敢”字贯穿了中国文化中对勇气的各种诠释,从个人胆识到社会责任,从实际行动到精神境界。这个字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激励着一代代人勇于探索、敢于担当。
你可能感兴趣
熊心豹胆是什么意思
熊心豹胆的读音熊心豹胆的拼音是:xióng xīn bào dǎn。熊心豹胆的含义熊心豹胆这个成语,字面意思上是指熊的胆量和豹的勇气,形容人的胆量极大,敢于冒险,不畏艰险。具体来说,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决心,甚至在面对极大的困难和危险时也能保持冷静和果敢。熊心豹胆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有一种说法是,熊和豹都是凶猛的动物,它们的胆量极大,因此人们用“熊心豹胆”来形容人的勇气和胆量。此外,也有一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被形容为“熊心豹胆”,如某些英勇的将军或冒险家。熊心豹胆的近义词胆大包天胆识过人勇往直前无畏无惧临危不惧勇猛果敢熊心豹胆的反义词胆小如
胆大如斗
“胆大如斗”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胆量极大。该成语源自古代,用来描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胆识。最早出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了廉颇的故事。胆大如斗的人面对危险和挑战时,总是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这个成语强调了人的勇气和胆识,但需注意正确使用,避免用错场合、搭配不当、用词重复和误解含义。
元龙豪气是什么意思
元龙豪气的读音元龙豪气的拼音是:yuán lóng háo qì。元龙豪气的含义元龙豪气,指英雄豪杰的气概和风度。这个成语中的“元龙”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力量和威严;“豪气”则指人的气概和风度,具有勇猛果敢、气概不凡的特点。因此,元龙豪气常用来形容人的气概非凡、英勇无畏。元龙豪气的典故元龙豪气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据传,在古代有一位英雄豪杰,他身形高大威猛,气概非凡,人们称他为“元龙”。他勇猛果敢,不畏强敌,具有豪气冲天的气概。后来,人们就用“元龙豪气”来形容那些具有英勇无畏、气概非凡的人。此外,元龙豪气还可以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他以豪情壮志、英勇善战而
胆壮心雄
“胆壮心雄”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zhuàng xīn xióng,形容人胆大、志向雄心壮志,气概非凡。这个成语表达了人们追求目标和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常常用于形容英勇、豪迈的人物形象。其近义词包括胆大心雄、胆略过人等,反义词则包括胆小如鼠、畏首畏尾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贬义、搭配不当、用词重复以及不适应用于所有情境。文章提供了关于胆壮心雄的详细介绍和用法指南,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胆大于身
胆大于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dà yú shēn,意味着个人在面对危险或困难时表现出的勇气和胆量超越自身实力或身体条件。该成语强调人的勇气和胆识的重要性,典故可能源于古代战争或冒险中的英勇行为。近义词包括勇往直前、胆大妄为、胆识过人等。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错误理解或与其他成语混淆。这一成语用于形容那些勇敢、果敢、不畏艰难的人。例句中展示了胆大于身的用法和典型人物特征。
敢作敢为
敢为敢做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ǎn wéi gǎn zuò。其含义是形容人具有勇气和胆量,敢于行动和实践,不畏困难和风险。该成语源于古代军事和政治生活,常用来形容英勇、果断、积极进取的人物形象。敢为敢做的近义词包括勇往直前、敢于冒险、大胆尝试、勇猛果敢等。反义词则包括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懦弱无能等。使用这个成语时,应该避免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口头上的勇气,而是应该考虑到行动的实际表现。真正的敢为敢做需要勇气、决心和实际行动,而不是盲目冒险或缺乏周全计划的表现。
胆大心粗
“胆大心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dà xīn cū。它用来形容人虽然具有勇气和胆量,但在做事时容易疏忽大意,不够细心。该成语源自古代,形容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其近义词包括粗心大意、大胆妄为等,反义词为小心谨慎、精细周到等。使用时应避免在需要高度细心和专注的场合误用,以及在描述事情时将“胆大”与“心粗”割裂看待。在工作中,既要追求勇气,也要注重细节和规划,避免心粗气浮。
敢作敢当
“敢作敢当”是一个成语,意指敢于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推诿,体现了勇于承担和面对困难的精神。该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史记》。典故如蔺相如出使秦国完成任务后,敢于承认过失并承担责任,被赞誉为“敢作敢当”的壮士。其近义词包括勇往直前、勇于承担等,反义词包括推诿塞责、畏首畏尾等。在实际运用中,需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避免歧义或误用。敢作敢当的人在面对问题、承担责任和追求梦想时表现出勇气和决心。
胆大心小
胆大心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dà xīn xiǎo。它描述一个既勇敢又有胆识的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智的思维方式,同时展现出足够的勇气和胆量。这个成语强调在冒险与谨慎之间取得平衡。它源自古代勇士的故事,强调在行动前仔细思考、权衡利弊。近义词如胆识过人、审慎周密等,都表达类似含义。使用时需避免误解为贬义,并注意不要与反义词如胆小如鼠等混淆。在实际应用中,胆大心小的态度对于面对挑战和追求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浑身是胆
浑身是胆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勇敢、无畏、胆大心细。它源于古代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该成语包含了强烈的勇气和决心,意味着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毫不畏惧困难和挑战。其近义词包括胆大包天、勇往直前、敢作敢当、无所畏惧等。反义词包括胆小如鼠、畏首畏尾、懦弱无能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不能随意滥用或误用。该成语在描述个人品质、工作态度、体育竞技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