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雎”字并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

5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雎”字并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

雎怎么读:一个承载历史与诗意的汉字

汉字”雎”虽然不常见,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字的奥秘,从发音到用法,全面了解它的方方面面。

拼音

“雎”的拼音是,读作第一声(阴平)。这个发音与”居”、”拘”、”驹”等字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可能会误读为”zū”或”qiě”,但正确的发音确实是”jū”。

部首

“雎”字的部首是”“(zhuī),这个部首通常与鸟类有关。”隹”本身表示短尾鸟,在汉字构造中常出现在与鸟类相关的字中,如”雀”、”雁”、”雄”等字。

笔顺

“雎”字共有13画,笔顺如下:

  1. 竖(丨)
  2. 横折(𠃍)
  3. 横(一)
  4. 横(一)
  5. 提(㇀)
  6. 撇(丿)
  7. 竖(丨)
  8. 点(丶)
  9. 横(一)
  10. 横(一)
  11. 横(一)
  12. 竖(丨)
  13. 横(一)

书写时要注意左右结构的平衡,左边”且”部与右边”隹”部的比例协调。

含义

“雎”主要有三层含义:

  1. 人名用字:常用于古人名,如战国时期的范雎、唐雎。范雎是秦国著名丞相,唐雎则是魏国著名的说客。
  2. 鸟类名称:指雎鸠,即鱼鹰,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雎鸠”即指此鸟。
  3. 水名:指湖北省的雎水,与漳水汇合为沮漳河,最终注入长江。

详细解析

从字形上看,”雎”是形声字,从”隹”(表示与鸟类相关),”且”声。本义是指雎鸠这种鸟。

雎鸠(鱼鹰)是一种中型猛禽,上体深褐色,下体大部纯白,常活动于水边,善于捕食水中的鱼。在古代文学中,雎鸠常被用来象征忠贞的爱情,因为这种鸟据说终生只有一个伴侣。

作为人名用字,”雎”多见于战国时期。范雎是秦国著名政治家,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唐雎则以”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闻名,展现了非凡的胆识和辩才。

作为水名,”雎水”(后多写作”沮水”)是长江支流,流经湖北当阳、枝江等地,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近义词

由于”雎”的特殊性,它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义词,但在不同语境下可以参考:

  • 指鸟类时:鱼鹰、鹗(都是雎鸠的别称)
  • 指人名时:无直接近义词,类似结构的古名人用字如”睢”(suī)
  • 指水名时:沮(在”沮水”中常与”雎”通用)

反义词

“雎”字没有直接的反义词。如果特指雎鸠这种鸟,从象征意义上说,可能象征”不忠”的鸟类可以视为反义,但并无特定对应汉字。

组词

“雎”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雎鸠:即鱼鹰,一种水鸟
  2. 范雎:战国时期秦国丞相
  3. 唐雎:战国时期魏国说客
  4. 雎水:湖北境内的河流(现多写作”沮水”)

造句

  1. 《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
  2. 战国时期,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对秦国统一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展现了战国说客的智慧与勇气。
  4. 湖北的雎水流域是古代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5. 水边的雎鸠时而掠过水面,捕捉游鱼,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图景。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严格来说,没有以”雎”字开头的传统成语。但有两个相关的经典表达:

  1. 关关雎鸠:出自《诗经·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名句,描写雎鸠鸟的和鸣声,后常用来象征美好的爱情。
  2.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唐雎作为魏国使者,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完成使命的故事,后用来形容外交使者或谈判者出色完成任务。

“雎”字虽然不常见,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诗经》的浪漫意象到战国纵横家的历史故事,再到湖北的自然地理,这个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雎”的正确读法和用法,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更能让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多一分理解与感悟。

5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雎”字并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鸟儿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鸟儿的古诗词,包括诗词原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这些诗词生动地描绘了鸟儿的形象与声音,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寓意。通过赏析这些诗词,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鸟在古诗词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鸟儿在古诗词中的意义和价值。

战国诗词精选 10首描写战争与柔情的经典古诗赏析

烽火淬炼的诗魂:战国诗词中的铁血与柔情战国时代,金戈铁马与纵横捭阖交织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片被烽火淬炼的土地上,诗歌并未因战乱而凋零,反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战国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们大多未被系统收录,散见于《诗经》《楚辞》及诸子著作中,却真实记录了那个动荡年代人们的心灵图景。《诗经·秦风·无衣》是战国军旅诗的代表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诞生于战国前期的秦国民歌,以质朴刚健的语言展现了战士间生死与共的情谊。诗中重复的"与子同"结构,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恰似战鼓催征。历史学家考证,此诗很可能创作于秦与魏国河西之战时期,

关于张仪的诗词

关于张仪的诗词(第1篇)关于张仪的诗词并不多见,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主题创作的文章:关于张仪的诗词及解析一、诗词全文战国策·张仪传作者:佚名(无法确定具体作者)朝代:战国时期张仪拥旄过列国,舌战群雄谋略高。辞气纵横善辞令,巧言如簧解纷扰。智勇双全镇诸侯,一怒诸侯皆惧怕。六国连横归秦手,功名千秋传天下。解析:这首诗描述了张仪在战国时期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他游走于列国之间,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成功地为秦国谋取了巨大的利益。二、其他与张仪相关的诗词虽然直接描写张仪的诗词不多,但有些诗词中提到了与张仪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例如:史记·秦本纪(节选)秦惠文王嘉张仪之功,封为武信君。)秦风起兮张仪谋,威

描写饮食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描写饮食的诗词的魅力。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食物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这些诗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食物的色香味,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文化、自然和谐和地域特色。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些描写饮食的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欣赏古代饮食文化的方式。摘要如下:本文主要介绍了描写饮食的诗词的魅力。这些诗词描绘了食物的色香味及与之相关的情感、文化、自然和谐和地域特色,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了解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描写食材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多篇关于描写食材的诗词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食材的丰富多样性和烹饪文化的魅力。这些诗词描绘了各种食材,如卷耳、粳稻、鲜鲫鱼、荔枝、野菜、螃蟹等,展现了它们的形态、特点和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同时,文章还列举了描写食材的诗词原文,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诗词中的食材描绘和背后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文章还介绍了古诗词中对于食材的诗意描绘,展现了食材的魅力和烹饪的乐趣。最后,文章强调了古诗词中的食材描绘不仅展现了食材的鲜美和魅力,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材的热爱和追求,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食材的诗词,包括卷耳、粳稻、鲜鱼、

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是一个成语,发音为zhāo qín mù chǔ,用于形容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立场或态度,比喻行为反复无常或立场不坚定。源自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斗,有人为利益在不同国家间游走。近义词包括反复无常、见异思迁、三心二意等。反义词为坚定不移、始终不渝、矢志不渝等。使用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形容正常变化。该成语在描述人的不稳定性、多变性和不坚定性方面非常贴切。

兵车之会

兵车之会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读音为bīng chē zhī huì。它原指诸侯国之间以兵车相随进行会盟,展示军事实力,并借此进行政治或军事的协商和结盟。兵车之会不仅象征着军事力量的展示,还代表着政治势力的联合,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其近义词为军事结盟、兵戎相见、武力集结等,反义词为和平协商、友好交流、无武力结盟等。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兵车之会,如春秋时期的崤之战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兵车之会的使用需谨慎,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或误解其含义。

赵字拼音怎么写 赵的部首笔顺含义及10个常见成语解析

本文介绍了赵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作为周朝国名的含义,解析了赵字在周朝的历史地位。战国时期的赵国位于现今河北南部、山西中部和北部,后被秦国所灭。此外,赵字还有快走等含义。

掌握"邓"字拼音dèng的正确发音与书写 了解姓氏起源与历史文化内涵

邓的拼音为dèng,部首为又,笔顺为横撇/横钩等。邓是一个古国名,原为曼姓之国,位于现今河南省邓县,也曾为楚国之地。此外,邓也是一个姓氏,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邓姓人物,如邓通、邓禹和邓骘等。

鸮怎么读xiāo 揭秘猫头鹰汉字的文化内涵与书写技巧

本文介绍了鸮字的拼音、部首、笔顺,并详细解释了鸮字的含义。鸮是一种鸟名,俗称猫头鹰,同时也用来形容恶狠或凶暴的人。文章还提到了鸱鸮等相关词汇。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