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汉字”起”的10种含义 从拼音笔顺到成语用法全面解析

掌握汉字”起”的10种含义 从拼音笔顺到成语用法全面解析

汉字探微:详解”起”字的形音义

拼音

“起”字的拼音是,属于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声(上声)。这个发音短促有力,先降后升,如同我们起身时的动作轨迹——先屈身蓄力,再向上挺立。在普通话中,”起”的发音需要注意舌尖抵住下齿龈,气流冲破阻碍发出清晰的”q”音,韵母”i”则要保持口型扁平。

部首

“起”字的部首是“走”,属于”走之底”部。这个部首揭示了”起”字与运动、位移相关的本质特征。”走”作为部首,通常表示与行走、移动有关的含义,正如”起”所表达的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在字典中查找”起”字时,我们可以通过”走”部快速定位到这个字。

笔顺

掌握”起”字的正确笔顺不仅有助于书写美观,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起”字共有10画,其笔顺如下:

  1. 横(一)
  2. 竖(丨)
  3. 横(一)
  4. 竖(丨)
  5. 横(一)
  6. 撇(丿)
  7. 捺(㇏)
  8. 横折(𠃍)
  9. 横(一)
  10. 竖弯钩(乚)

具体书写时,先写左上部分的”己”,再写右下部分的”走之底”。这种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体现了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每一笔的力度和方向都影响着字体的整体美感,如捺笔要舒展,竖弯钩要圆润有力。

含义

“起”字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字,其丰富含义折射出中国人对动作变化的细腻观察:

  1. 基本动作: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的运动状态,如”起来”、”起立”、”起床”,描绘了从坐卧到站立的过程。
  2. 位置变化:指离开原来位置的动作,如”起身”、”起飞”,暗示着空间位置的改变。
  3. 物体运动:描述物体由下往上升的状态,如”皮球不起了”,表示弹力消失。
  4. 生理现象:指皮肤上长出东西,如”起痱子”、”起疹子”,反映了身体的变化。
  5. 取出动作:表示把嵌入或收藏的东西弄出来,如”起钉子”、”起货”。
  6. 发生现象:描述自然或心理现象的出现,如”起风”、”起疑心”。
  7. 发动行为:指开始某种大规模行动,如”起兵”、”起事”。
  8. 创作活动:与写作相关,如”起稿”、”起草”,表示创作的开始。
  9. 建立组织:如”起会”、”起伙”,指建立新的集体。
  10. 姓氏用途:作为中国姓氏使用。
  11. 计量单位:表示事件发生的次数,如”几起案件”。
  12. 群体单位:指人群的批次,如”一起人”。
  13. 语法功能: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开始或涉及,如”响起掌声”、”想起往事”。

详细解析

从语源学角度考察,”起”字是一个形声字,从”走”(表示与行走有关),”己”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起,能立也。”本义是由躺而坐、由坐而立的基本人体动作。

在古代文献中,”起”字的运用丰富多彩: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通过坐与起的对比展现对话场景的变化。
  • 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描绘了小心翼翼起身的画面。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简单三个字就表现了墨子从座位站起的动作。

随着语言发展,”起”字的含义不断扩展:

  • 空间意义延伸:从人体动作扩展到物体运动(如”球不起”)、自然现象(如”起风”)。
  • 时间意义衍生:表示事件的开始(如”起源”)、行为的发起(如”起义”)。
  • 社会意义拓展:用于组织建立(如”起会”)、文件起草(如”起稿”)。
  • 心理意义发展:描述心理活动(如”起疑”)、情感变化(如”兴起”)。

在现代汉语中,”起”字更是发展出丰富的语法功能:

  • 作趋向补语:”拿起”、”提起”表示动作的完成。
  • 作可能补语:”买得起”、”经不起”表示能力或可能性。
  • 与”从”连用:”从…起”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起点。

近义词

根据”起”字的不同含义,可以找到多个近义词:

  1. 站立义:立、站、起身

    • 如:”起立”可替换为”站立”,但”起”更强调从坐姿到站姿的变化过程。
  2. 开始义:始、开、发、兴

    • “起风”也可说”发风”;”起兵”同”兴兵”。
  3. 发生义:生、发、出

    • “起痱子”可说”生痱子”;”起疑”同”生疑”。
  4. 取出义:拔、抽、取

    • “起钉子”可替换为”拔钉子”。
  5. 建立义:建、立、创

    • “起家”同”立家”;”起会”类似”创会”。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可能有细微差别,不能完全互换。如”起”强调动作的开始阶段,而”立”则更侧重状态的维持。

反义词

同样根据不同含义,”起”字有多个反义词:

  1. 动作义:落、坐、卧、伏

    • “起立”的反义是”坐下”;”起床”反义是”就寝”。
  2. 状态义:止、息、停

    • “起风”反义是”息风”;”起兵”反义是”收兵”。
  3. 空间义:伏、陷、沉

    • “隆起”反义是”凹陷”;”升起”反义是”降落”。
  4. 时间义:止、终、讫

    • “起始”反义是”终止”。
  5. 取出义:埋、钉、嵌

    • “起钉子”的反向动作是”钉钉子”。

这些反义词与”起”构成了丰富的对立关系,在语言表达中形成鲜明对比,如”此起彼伏”、”早睡早起”等。

组词

“起”字构词能力极强,可组成大量常用词语:

  1. 动作类

    • 起床、起立、起身、起飞、起跳
  2. 变化类

    • 起风、起雾、起浪、起皱、起泡
  3. 开始类

    • 起点、起源、起初、起动、起程
  4. 建造类

    • 起屋、起楼、起灶、起坟
  5. 社会类

    • 起义、起事、起兵、起哄
  6. 生理类

    • 起疹、起痱、起茧、起夜
  7. 心理类

    • 起疑、起兴、起意、起敬
  8. 工具类

    • 起重机、起子、起钉器
  9. 复合趋向动词

    • 起来、起去、提起、掀起

这些词语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展现了”起”字的强大构词能力。

造句

“起”字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1. 基本动作

    • 听到国歌响起,全体观众自发起立致敬。
    • 天刚蒙蒙亮,爷爷就起床去公园打太极了。
  2. 自然现象

    • 湖面忽然起了微风,荡起层层涟漪。
    • 连续高温后,孩子身上起了不少痱子。
  3. 社会活动

    • 辛亥革命是在武昌首先起事的。
    • 他白手起家,经过十年奋斗创立了这家公司。
  4. 心理活动

    • 看到老人让座,我不禁对他起了敬意。
    • 他神秘的行为引起了大家的怀疑。
  5. 工具使用

    • 工人用起子轻松地起了那颗生锈的螺丝。
    • 码头上的起重机正忙着起吊集装箱。
  6. 语法功能

    • 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看到这张照片,我想起了童年的往事。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汉语中含有”起”字的成语丰富多彩,每个都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1. 东山再起: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典出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后复出为相的故事。
  2. 奋起直追:形容振作起来,紧追上去。如:”落后队伍奋起直追,最终反败为胜。”
  3. 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描绘风云变幻的自然景象引申而来。
  4. 此起彼伏: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如:”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体育场。”
  5. 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创建事业。
  6.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内部。语出《论语·季氏》,”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7.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如:”听到他的事迹,众人无不肃然起敬。”
  8. 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作文时下笔迅速不拖沓。
  9. 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10.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事情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这些成语或源自历史典故,或提炼自生活经验,展现了”起”字在汉语中的强大表现力。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你可能感兴趣

抹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抹”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详细含义。抹字有多种含义,包括涂抹、涂饰、擦抹等动作,还有演奏弦乐的指法。此外,抹还有除去、绕过去等意思。本文详细解析了抹的各种用法和含义,并提供了例句加以说明。

在的拼音

本文主要介绍了汉字“在”的含义与用法。它表示存在、生存,事物的位置或状态,以及参加团体或属于某个组织等。文章详细解析了“在”的不同用法,包括其作为动词、名词、介词和助词的用法,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句。此外,“在”还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最后,“在”也是姓氏之一。

拈的拼音

本文详细解析了汉字“拈”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和用法。旧时,“拈”同“撚”“捻”,音义为“用手指搓”。但根据《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今天“拈”与“撚”音义不同,不再将“撚”作为“拈”的异体字。现在,“拈”的常用义为“用手指夹取”,如“拈花惹草”等。

跃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跃”的拼音、部首、笔顺等信息,并详细解析了其含义。跃表示跳跃的动作,如跳跃、飞腾等,也可以指迅速前进或提升的状态。同时,“跃”也可以作为姓氏使用。

爬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爬”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爬”的多种含义。包括昆虫、爬行动物等行动,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以及攀登、由倒卧而坐起或站起等含义。文章还详细解释了“爬”作为动词的各种用法,如爬行、攀登、整治、疏导、发掘等。此外,本文还介绍了“爬”在网络上的释义,表示滚的意思,即让人远离、不想有交际,常用于朋友间的口头语。使用场景为让人滚开,表示烦恼时的心情。

掌握汉字"擎"的5大要点:正确读音、笔顺写法、丰富含义与实用组词

本文介绍了“擎”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和详细解析。擎的含义包括往上托、举,如众擎易举、高擎着红旗等。此外,擎还有支撑、承受压力、执持、拱手等含义。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详细解释了擎的不同用法和含义。

望的拼音

本文提供了关于“望”的详细解析,包括其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望可表示看、向远处看、拜访、问候、盼望、希望、声誉等。同时,望还有其他的含义如向高处看、察看、看望等。此外,望还有近义词如怨望等。本文还提供了望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示例,并解释了其在古代的一些特殊用法,如遥祭山川地袛之礼等。

汉字"吮"的正确读音与书写指南 从发音笔顺到文化内涵全解析

本文介绍了汉字“吮”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为聚缩嘴唇而吸取的动作。文章还详细解析了“吮”的字形演变、出处及其应用场景,如吮乳、吮痈、吮墨等。

蹴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蹴”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和详细解析。该字有踢、踏、追逐等含义,如踢球、践踏、追迫讨伐等。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蹴”字的字形、读音及用法。

汉字"卷"的拼音、笔顺与含义全解析 从juǎn到juàn的10种用法与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卷”的拼音、部首、笔顺、含义及详细解析。其中包括机关里保存的文件、把东西弯转成圆筒形、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等含义。此外,“卷”还有书籍的通称、档案、书画等名词含义,以及动词如膝曲、卷筒形的东西等。文章还详细解析了“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如幽默搞笑的段子、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等。同时,网络释义中“内卷”成为流行词,指自己学习也让身边的人被动学习。总之,“卷”是一个含义丰富、应用广泛的词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