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纵的读音
七擒七纵的读音为qī qín qī zòng。
七擒七纵的含义
“七擒七纵”是一个成语,原意指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次擒获和七次宽恕。它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多次进行宽容、宽恕,并多次尝试使其归顺或改正。后来也常用来形容在处理事情时,多次尝试和宽恕对方,以达到和解或教育的目的。
七擒七纵的典故
“七擒七纵”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凉山州一带)的叛乱。当时,南中地区的一些部落首领因不满蜀汉的统治而发动叛乱。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在平叛过程中,他多次擒获了南中地区的首领孟获。但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处决或惩罚孟获,而是每次将其释放后再次进行战斗。经过七次这样的过程,孟获最终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蜀汉,并帮助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
七擒七纵的近义词
- 屡教不改:指多次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的行为或态度。
- 屡试不爽:指多次尝试都成功或有效。
- 屡战屡败:指多次战斗或尝试都失败。
- 宽容大度:指心胸开阔,能够容忍他人过错或冒犯的行为。
七擒七纵的反义词
- 一劳永逸:指一次性的努力或行动后,可以永远安享其利而不必再费神费力。
- 严惩不贷:指对错误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绝不宽恕。
- 小气吝啬:指心胸狭窄、吝啬小气,不愿宽容他人的行为或态度。
- 屡战屡胜:指多次战斗或尝试都取得胜利。
七擒七纵的例句
- 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最终成功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
- 老师对学生耐心教导,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不要一再犯错,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否则会落得个“七擒七纵”的境地。
- 这位领导对下属的错误总是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有时候会“七擒七纵”,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下属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
- 尽管他多次犯错,但他的领导仍然对他“七擒七纵”,希望他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并改正自己的行为。
-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七擒七纵”,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问题。
- 他不断地尝试戒烟,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仿佛在经历着某种“七擒七纵”的过程。
- 在商业谈判中,有时候需要采取“七擒七纵”的策略,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和合作。
- 这位教练对队员的失误总是宽容对待,有时甚至会“七擒七纵”,希望他们能够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
-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七擒七纵”,以避免矛盾升级和恶化。
- 政治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也应该采取“七擒七纵”的策略,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一:将“七擒七纵”用于形容对错误行为的不当宽容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对于他的错误行为,我们不能采取‘七擒七纵’的态度。”这种用法是不恰当的,因为“七擒七纵”并非指对错误行为的放任自流或不当宽容。
错误用法二:将“七擒七纵”用于形容事情进展顺利或没有困难的情况。例如:“这次任务非常顺利,我们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就像‘七擒七纵’一样。”这种用法是不准确的,“七擒七纵”并非用来形容事情进展顺利或没有困难的情况。
以上就是关于“七擒七纵”这个成语的介绍和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
七纵七擒是什么意思
七纵七擒是一个成语,源自诸葛亮对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七次放纵和七次征服的典故,读音为qī zòng qī qí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经过多次的放纵和征服最终达到完全征服的目的,也反映了策略的运用和智慧的较量。七纵七擒的近义词包括屡战屡胜等,反义词有一触即溃等。该成语可以正确用于描述诸葛亮的管理团队、商业谈判、历史剧等场景,但需注意避免误用在不恰当的场合或语境中。
70孟获读后感
《70孟获》读后感《70孟获》这本书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生动描绘了孟获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孟获作为南中蛮族的代表,展现了其英勇善战、有情有义的一面。面对蜀汉的压迫和强大的敌人,他选择了反抗,展现出坚毅不屈的精神。他的形象鲜明,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除了孟获,书中的其他人物如诸葛亮也各具特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同时,书中对人性深刻的探讨也让我深思考。孟获的形象让我思考了忠诚和信仰的意义,让我思考了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如何在矛盾中寻求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
兵未血刃
兵未血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wèi xuè rèn。它表示在交战之前就取得了胜利,没有动用武力或没有流血就解决了问题。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或其他手段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兵未血刃的近义词包括未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然而,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法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误解其含义。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在战争、冲突等相关的语境下使用,以表达通过智谋、策略等手段顺利解决问题的情况。
兵无血刃
兵无血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wú xuè rèn,意指在战争中不流血、不杀戮就取得胜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方以智谋或优势轻易取胜,而未造成大量伤亡或流血,强调了战争的智慧和策略。兵无血刃的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历史事件。其近义词有不战而胜、轻而易举等,反义词则强调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在正确使用上,应理解其本意并避免在描述血腥或残酷场景时使用。例如,“通过智谋和策略,我方兵无血刃地取得了胜利。”
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bù xuè rèn。它用来形容战争或冲突场面顺利,未经流血或激烈战斗就取得胜利。该成语表示通过智慧、策略等非暴力方式成功达成目的。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战例。兵不血刃的近义词包括不战而胜、攻心为上等,反义词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兵不血刃的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在使用时需注意上下文和语境,避免误解和误用。
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的读音:kuān yǐ dài rén。宽以待人的含义是指对他人的非原则性错误或某些行为采取宽容大度的态度。典故源自春秋时期晏子的处世之道和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思想。宽以待人的近义词有宽容大度等,反义词有严苛无情等。宽以待人的态度能赢得尊重和喜爱,但应避免对严重错误或违法行为纵容。正确理解和运用宽以待人的原则,避免滥用导致不良后果。宽以待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斗绝一隅
本文介绍了成语“斗绝一隅”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举例。该成语形容某个地方或事物独特、偏僻、与众不同。文章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的恰当性,避免在不需要强调独特性或特殊性的情况下使用,以及在正式场合使用可能会显得过于文艺或不切实际。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不咎既往
不咎既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jiù jì wǎng",意思是对过去的事情不追究责任、不进行惩罚,表现了宽恕或宽容的态度。它源于古代的儒家思想,用于表达对历史事件或个人过错的宽容态度。不咎既往的近义词有既往不咎、宽大为怀等,反义词有秋后算账、睚眦必报等。但是,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具体情况,避免出现错误用法,特别是在涉及法律责任等严肃问题时。例如,在法律案件中不能简单地以不咎既往逃避法律责任,对严重错误或犯罪行为更不能轻易使用此成语。
护过饰非
护过饰非的读音为hù-guò-shì-fēi,指掩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粉饰或美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近义词包括矫揉造作、矫情饰行等。反义词包括知错能改、坦诚相待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个人行为,但需注意其用法,避免滥用或混淆使用。文章中也提到了错误用法,如滥用护过饰非的用法、将“护过”与“饰非”混淆使用以及将护过饰非用于个人以外的场合都是不恰当的。
改恶从善
本文介绍了成语“改恶从善”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该成语强调从恶劣转变为善良的积极意义,表达一个人或组织在认识到错误或不良行为后决心改变并采取善良、正当的行为。同时,本文还指出了该成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误用情况。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