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袂而起

奋袂而起

读音

fèn mèi ér qǐ

含义

  • :振作,奋发。
  • :衣袖。
  • :起身,行动。

整体含义:形容情绪激动时,猛地挥袖站起,准备行动的样子。多指因愤怒或激动而决心采取行动。

典故

  1. 《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盈被诬陷谋反,逃亡楚国。后来他得知晋国内部混乱,便“奋袂而起”,准备回国复仇。
  2.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鸿门宴上见刘邦态度谦卑,本欲杀之,但最终因犹豫而未动手。谋士范增“奋袂而起”,怒斥项羽优柔寡断。
  3. 《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出使西域时,面对匈奴使者的威胁,他“奋袂而起”,率领部下夜袭敌营,最终平定西域。

近义词

  1. 拍案而起:因愤怒而拍桌子站起来,形容情绪激动。
  2. 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竖起,形容极度愤慨。
  3. 义愤填膺:正义的愤怒充满胸膛,形容愤慨至极。
  4. 勃然大怒:突然大怒,形容情绪爆发。

反义词

  1. 忍气吞声:强忍怒气,不敢发作。
  2. 无动于衷:对事情毫无反应,冷漠对待。
  3. 泰然自若:面对变故仍镇定自若。
  4. 逆来顺受:对不公待遇默默忍受。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听到同学被欺负,小明奋袂而起,冲过去帮忙。
    • 老师讲完英雄故事,同学们都奋袂而起,鼓掌欢呼。
  2. 小学高年级

    • 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环保小卫士奋袂而起,上前制止。
    • 班会上,班长奋袂而起,提议组织一次公益活动。
  3. 初中

    • 得知学校要取消体育课,同学们奋袂而起,联名向校长请愿。
    • 面对不公正的判决,律师奋袂而起,决定上诉到底。
  4. 高中

    • 读到历史上仁人志士的事迹,他不禁奋袂而起,立志报效祖国。
    • 看到网络暴力事件,许多网友奋袂而起,声援受害者。
  5. 大学及以上

    • 面对学术造假行为,教授奋袂而起,公开发表批评文章。
    • 听闻国家遭遇危机,青年学子奋袂而起,踊跃参军。

错误用法

  1. 形容日常动作

    • ❌ 他奋袂而起,去厨房倒了一杯水。(错误:动作过于普通,无激动情绪)
    • ❌ 她奋袂而起,拿起书包去上学。(错误:缺乏愤怒或激动的背景)
  2. 用于消极情绪

    • ❌ 他因为考试不及格奋袂而起,摔门而出。(错误:通常用于正义或激昂的情绪,而非单纯发脾气)
  3. 搭配不当

    • ❌ 他奋袂而起,慢慢走向讲台。(错误:“奋袂而起”强调迅速、激昂,与“慢慢”矛盾)
  4. 误用对象

    • ❌ 小猫看到老鼠,奋袂而起扑了过去。(错误:成语多用于人类行为,动物不宜使用)
  5. 过度夸张

    • ❌ 他奋袂而起,决定今天一定要吃三碗饭。(错误:缺乏严肃或激昂的语境)

总结:“奋袂而起”多用于形容因正义感或愤怒而决心行动的场景,不宜用于平淡或消极情绪的表达。

奋袂而起.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投袂而起是什么意思

投袂而起的读音读音:tóu mèi ér qǐ投袂而起的含义"投袂而起" 是一个成语,表示在某种强烈的情绪或动机的驱使下,迅速地起身或采取行动。其中,"投袂"指的是迅速地甩动袖子,"而起"则表示起身。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因愤怒、激动或其他强烈的情感而立即采取行动。每个字的含义如下:投:表示迅速地、用力地。袂:指袖子。而:表示接连的动作。起:表示起身或开始行动。投袂而起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描述了楚国令尹子皮在得知其父被杀后,愤怒至极,投袂而起,誓要为父报仇的故事。此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形容项羽在得知自己的叔父被杀后,投袂而起的悲愤之情。这些典故都

扼腕抵掌

扼腕抵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wàn dǐ zhǎng。其含义是形容对于某事或某人的极度赞赏和喜悦之情,常常用于表达激动时的拍手大笑。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对于值得称赞的事情的描绘,以及文人之间的交流赞赏。近义词包括抚掌大笑、拍案叫绝和赞叹不已等。反义词有漠然置之、嗤之以鼻和无动于衷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扼腕抵掌的多个例句和错误用法提示。

揎拳捰袖是什么意思

揎拳捰袖的读音揎拳捰袖的读音为:xuān quán kuò xiù。揎拳捰袖的含义揎拳捰袖是指挥舞拳头,卷起衣袖,形容愤怒或准备动手的姿态。这个成语中的“揎”表示挥舞、高举的意思,“拳”指的是拳头,“捰”表示卷起的意思,“袖”则是指衣袖。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情绪激动,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揎拳捰袖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于古代的武人或民间习俗。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挥舞拳头、卷起衣袖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因此,揎拳捰袖这个成语可能就来源于这种情境,用来形容人准备采取行动或展示力量的姿态。揎拳捰袖的近义词握拳挥袖挥拳捋袖怒目横眉怒气冲冲气势汹汹这些词语都带有一定的愤怒

耳红面赤

“耳红面赤”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人的面部因情绪激动或羞愧而变得通红的现象。这个短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愤怒、羞愧、激动等情绪导致的面色变化。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涉及面部颜色的变化和情绪的激化。它的近义词包括面红耳赤、满面通红等,反义词为面色如常、脸色苍白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描述非人类实体或无生命物体的面色变化,以及在描述平静或淡定的情绪时使用不恰当。该词语在适当的语境下使用,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人物的情绪状态。

鼻头出火

鼻头出火的读音为:bí tóu chū huǒ。这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极度激动、愤怒或紧张。它可能源于古代文学中对人物情绪的生动描绘。近义词如怒气冲冲、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反义词有心平气和、冷静自若、泰然自若等。该成语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字面意思、用于描述非情绪激动的情境以及与实际情境不符的搭配使用。例如,他因为误解而鼻头出火,情绪激动地辩解着。

壮发冲冠是什么意思

壮发冲冠的读音壮发冲冠的读音为:zhuàng fā chōng guān。壮发冲冠的含义壮发冲冠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情绪激动,愤怒到极点,以至于头发竖起,顶冠都似乎要冲破一般。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愤怒、激动或激昂的情绪状态。壮发冲冠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没有明确的出处和历史记载。但是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愤怒到极点时,头发会因为情绪的激动而竖起,仿佛要将头上的帽子或冠冕冲破一样。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因为强烈的情感而表现出极度激动的人。壮发冲冠的近义词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到极点,与壮发冲冠意思相近。激昂慷慨:形容情绪高昂、充满激情,与壮发冲冠有类似的情感表达。热血沸腾:

目眦尽裂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目眦尽裂”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愤怒、激动或惊讶到极点的状态,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体出处已不可考。目眦尽裂的近义词包括怒目而视、瞪眼咧嘴等,反义词有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目眦尽裂的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使用该成语的情况,提醒读者注意区分不同的成语含义和用法。

义愤填胸是什么意思

义愤填胸的读音读音:yì fèn tián xiōng义愤填胸的含义“义愤填胸”是指心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怒。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于不公正的事情或者不道德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和激动的情绪。义愤填胸的典故“义愤填胸”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此成语来形容那些为了正义而感到愤怒和激动的人。例如,在《史记》中就有许多关于义士、忠臣因不公之事而感到义愤填胸的记载。此外,在古代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使用此成语的例子。义愤填胸的近义词义愤冲天:形容心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怒,情绪激动到极点。义气激昂:形容人因正义之事而感到激昂和振奋。正义之怒:表示因为正义而产生的愤怒和气愤。满腔

拍案而起是什么意思

“拍案而起”是一个成语,形容对某事或某物感到惊讶、激动或愤怒,以至于突然拍打桌子站起身来。这个成语通常表达人的情绪反应强烈或对某事非常重视。其典故源于古代文人讨论重要事情时的情景。该成语在一些古代文献中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但没有确切的出处。它的近义词包括义愤填膺、激昂慷慨等,反义词有心平气和、冷静沉着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以及与其他不相关的词语组合使用,同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是否使用。

七孔生烟是什么意思

七孔生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ī kǒng shēng yān。它用来形容人非常生气、愤怒或情绪激动到极点,如同烟从七个孔洞中冒出。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某种紧张、危险的情境。七孔生烟的典故来源并不明确,可能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其近义词包括怒火中烧、愤愤不平、火冒三丈和怒气冲冲等。反义词包括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和喜笑颜开等。使用七孔生烟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特别是在不恰当的场合或用于非人类的物体或事物上。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