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不顾身

奋不顾身

读音

fèn bù gù shēn

含义

  • :鼓起勇气,奋勇向前。
  • :否定词,表示“没有”。
  • :顾及,考虑。
  • :自身,自己的生命。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危险或困难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

典故

  1.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面对秦军主力,破釜沉舟,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最终以少胜多。司马迁评价他“奋不顾身”,形容其英勇无畏的精神。
  2. 《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出使西域时,面对匈奴的威胁,毅然决定夜袭敌营,最终成功完成任务。史书称赞他“奋不顾身”,以国家利益为重。
  3. 《三国演义》
    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曹军阵营,不顾个人安危,只为保护刘备之子阿斗,堪称“奋不顾身”的典范。

近义词

  1. 舍生忘死:形容为了正义或重要目标,不惜牺牲生命。
  2.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毫不退缩。
  3. 赴汤蹈火: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4. 视死如归:形容为了正义事业,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坦然。

反义词

  1. 贪生怕死:形容胆小懦弱,畏惧死亡。
  2. 畏首畏尾:形容做事顾虑太多,不敢放手去做。
  3. 临阵脱逃:指在关键时刻退缩逃避。
  4. 明哲保身:指为了保全自己而回避风险或责任。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消防员叔叔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救人。
    • 警察叔叔奋不顾身地追赶坏人。
    • 小英雄奋不顾身地救起了落水的小狗。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在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救人。
    • 他奋不顾身地推开同学,自己却被车撞伤了。
    • 这位医生在疫情期间奋不顾身地救治病人。
  3. 初中(7-9年级)

    • 革命先烈们奋不顾身地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 面对歹徒的威胁,他奋不顾身地保护了受害者。
    • 科学家们奋不顾身地探索未知领域,推动科技进步。
  4. 高中及以上

    • 在战场上,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保卫祖国。
    • 他奋不顾身地揭露了公司的黑幕,即使面临失业的风险。
    • 这位记者奋不顾身地深入战区,报道真实的战争情况。

错误用法

  1. 用于自私行为

    • ❌ 他奋不顾身地抢走了最后一个限量版玩具。(“奋不顾身”不能用于自私或损人利己的行为。)
  2. 用于无关紧要的小事

    • ❌ 他奋不顾身地冲向食堂,生怕抢不到饭。(“奋不顾身”通常用于重大或危险场合,不能用于日常琐事。)
  3. 用于消极逃避

    • ❌ 他奋不顾身地逃离了考试现场。(“奋不顾身”强调勇敢面对,而非逃避。)
  4. 用于夸张描述

    • ❌ 她奋不顾身地吃完了整块蛋糕。(“奋不顾身”不能用于夸张或幽默的场合。)

“奋不顾身”是一个褒义词,通常用于赞美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奋不顾身.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愤不顾身

"愤不顾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èn bù gù shēn。其含义是由于强烈的情感或信念的驱使,使人忘却自身的安危,勇往直前。该成语源于古代英勇事迹,形容面对危难时表现出的极大勇气和决心。其近义词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等,反义词包括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等。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形容面对重大困难或危险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而不是冲动或只考虑个人利益的行为。例如,消防员、解放军战士、救援人员等在面对危险时表现出的行为可以用"愤不顾身"来形容。

躬冒矢石

本文介绍了成语“躬冒矢石”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用法。该成语形容为了国家或民族的利益,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亲自赴战前线的人。文章提供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举例说明了其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是一个成语,读音jū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表示竭尽全力,不辞劳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忠诚和奉献精神,常用来形容某人为国家、民族或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奉献精神。其含义包括“鞠躬”的恭敬姿态和“尽力”的竭尽全力。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场合使用、滥用以及与其他词语混用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常被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形容某人全力以赴工作的态度。

救火拯溺

"救火拯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ù huǒ zhěng nì,意指在危难之中救人于水火之中,不顾自身安危,积极救助他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人们面临水火之灾时,英勇无畏的人挺身而出救助他人的事迹。其近义词包括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反义词则为见死不救等。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过于冒险或鲁莽的行为,或用于描述只关注个人利益、见死不救的行为。该成语在语言中富有褒义色彩,常用来赞扬那些在紧急情况下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人。例如,消防员、救援人员等英勇人物的行为常被誉为救火拯溺。

借身报仇

借身报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è shēn bào chóu,意为借用自己的身体去报仇。这个成语表达了为正义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也指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为亲人、朋友等复仇。其来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其中涉及英勇、牺牲和正义等主题。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舍身取义、舍生忘死等,反义词包括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滥用,尤其在描述非正义或非道德行为以及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该成语体现了勇敢和正义的精神,但也需要考虑到行为的后果和正当性。

忘生舍死是什么意思

忘生舍死的读音忘生舍死的读音为:wàng shēng shě sǐ,其中“忘”和“舍”都是动词,“生”和“死”则是名词。忘生舍死的含义忘生舍死是指为了某种崇高目的或信仰,不顾自身安危,舍弃生命的决心和勇气。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大局或信仰而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生命,表达出一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崇高品质。忘生舍死的典故忘生舍死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和历史故事。在古代,有许多英雄为了国家、民族或信仰而奋不顾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例如,在战争中,士兵们为了保卫家园而奋勇杀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此外,还有一些历史人物为了追求真理、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些典故和故事都体现了忘生舍死的崇高品质。

解衣抱火

解衣抱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ě yī bào huǒ。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危险或紧急情况下,不畏艰险、勇于面对,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人。解衣抱火的典故来源于古代,形容那些为了保护家园或国家而英勇无畏的人。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和奋不顾身,反义词有胆怯退缩、畏首畏尾和苟且偷安。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将解衣抱火用于不适合的场合或错误的语境。解衣抱火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躬蹈矢石

“躬蹈矢石”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冒着危险、不惧艰险、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其含义为亲自冲入箭石之中,形容勇敢无畏。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形容将士们奋勇杀敌,不畏箭石之危。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反义词有畏首畏尾、胆小如鼠等。使用时要避免误解和滥用,仅在特定的高风险、高危险环境中使用该成语描述人的勇敢无畏。错误用法示例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或语序混淆。以上是对“躬蹈矢石”的详细介绍。

赴汤蹈火

“赴汤蹈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tāng dǎo huǒ。它的含义为形容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不畏艰险,不惧困难,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用来形容人的勇敢和决心。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勇士为了完成任务或保卫国家而不惜冒险的行为。它的近义词包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等,反义词则包括“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等。在正确的语境中运用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体现其含义和价值,警示人们避免不必要的冒险行为或轻率的决定,以及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安危的行为。文章还给出了几个赴汤蹈火的例句,展示了其用法。

殒身不恤是什么意思

殒身不恤的读音殒身不恤的读音为yǔn shēn bù xù,其中“殒”字表示牺牲、死亡的意思;“身”字指身体;“不恤”则表示不顾及、不忧虑。殒身不恤的含义“殒身不恤”的含义是形容为了某种信仰、理想或目标而勇往直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为公共利益或伟大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不惧危险和牺牲,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殒身不恤的典故“殒身不恤”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据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奚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最终因公殉职。他的行为被后人誉为“殒身不恤”的典范。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人物和事迹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抗金名将岳飞、抗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