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类
读音
fēi wǒ zú lèi
含义
- 非:不是
- 我:我们
- 族:同族、同类
- 类:类别
具体含义:指不属于我们这一群体或类别的人或事物,常带有排斥或区分的意思。
典故
- 《左传·成公四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是成语最早的出处,原指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心思不同,后来引申为对外来者的不信任。 - 《晋书·王导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东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士大夫用此语表达对异族的警惕。 - 《资治通鉴》:
唐太宗曾讨论是否接纳突厥降将,有大臣引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劝谏,但太宗最终以“四海一家”的态度接纳了他们。
近义词
- 异己分子:指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人。
- 外人:不属于自己群体的人。
- 异类:不同类别的人或事物。
- 非亲非故:既不是亲戚也不是朋友,形容关系疏远。
反义词
- 同气连枝:形容关系密切,如同一家人。
-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理念一致。
- 四海一家:天下人如同一家人,形容包容和谐。
- 亲如手足:关系亲密,如同兄弟。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不喜欢和陌生人玩,他觉得“非我族类”的人都不友好。
- 老师说:“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就说‘非我族类’。”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历史上,有些国家因为“非我族类”的观念而排斥外来移民。
- 我们应该学会包容,而不是用“非我族类”的态度对待他人。
-
初中(7-9年级):
- 古代中国曾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来警惕北方游牧民族。
- 现代社会强调多元文化,不能再用“非我族类”的思维看待不同种族的人。
-
高中(10-12年级):
-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我族类”的排外思想已经不合时宜。
- 历史上,许多战争都是因为“非我族类”的偏见引发的。
-
大学及以上:
- 社会学研究表明,“非我族类”的心理是人类早期部落生存的遗留现象。
- 在国际关系中,过度强调“非我族类”容易导致冲突和误解。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兴趣爱好不同的人:
- ❌ “他喜欢打篮球,我喜欢看书,真是非我族类。”
- ✅ 正确说法:“我们兴趣不同,但可以互相尊重。”
-
用于形容性格差异:
- ❌ “她性格内向,我外向,我们非我族类。”
- ✅ 正确说法:“我们性格不同,但可以互补。”
-
用于贬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 ❌ “他们是外国人,非我族类,不可信任。”
- ✅ 正确说法:“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我们可以互相学习。”
-
用于排斥不同意见者:
- ❌ “他反对我的观点,非我族类,不必理会。”
- ✅ 正确说法:“我们可以讨论不同观点,求同存异。”
-
用于形容动物或物品:
- ❌ “这只猫和狗非我族类,不能一起养。”
- ✅ 正确说法:“猫和狗习性不同,需要适应期。”
总结:“非我族类”通常带有较强的排他性,现代社会中应谨慎使用,避免助长偏见和歧视。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长发漂亮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长发漂亮的古诗词的内容,涵盖了多篇从不同角度描绘长发之美的文章。这些诗词以不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如以瀑布、锦缎、梦境、流苏和月亮为喻,展现了长发的柔美、光泽与飘逸之感,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女子美丽的赞美和向往。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词中长发的独特之美。
一概而论是什么意思
一概而论的读音一概而论的拼音是 yī gài ér lùn。一概而论的含义一概而论是指将不同事物不加区分,笼统地看待,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它表示不加分析、区别地看待问题或事物,带有贬义。一概而论的典故一概而论的典故源自于古代,原意是将各种事物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为政》中就有“一概而言”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概抹煞”的说法,意思是将所有事物都一概抹去或否定,这也是一概而论的一种极端表现。这些典故都表明了不加区分地看待问题或事物的态度。一概而论的近义词一刀切:指处理事情时采取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情况,不考虑个体差异。一律化:指将不同的事物或人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处理或对待。笼统处理
胡越一家
胡越一家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ú yuè yī jiā",形容不同民族或地域的人团结和睦,亲如一家。其典故源自古代中国历史,描述胡人和越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团结精神。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和谐共处,团结合作。其近义词包括团结和谐、和睦相处等,反义词为分崩离析、互相排斥等。在使用胡越一家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适用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
传闻异辞
“传闻异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an wén yì cí,含义为不同的传闻有不同的说法或解释。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历史故事,用来形容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或来源的描述和解释可能存在差异或出入。其近义词包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等,反义词为众口一词、一致公认。在使用中,应避免滥用场合和混淆概念等错误用法。文章中的例子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体现了传闻异辞的含义。
出处殊途
本文解释了成语“出处殊途”的读音、含义和典故。该成语描述来自不同源头或途径的事物或人,强调其差异性和独特性。它可以用来形容古代文化中的不同流派或学派,也可以比喻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经历。同时,本文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误解和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党同妒异
党同妒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g tóng dù yì。它指的是在某些团体或组织中,人们因个人情感或偏见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不同意见或才华的人。这个成语强调在团体中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典故来源于古代一位官员的行为,而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结党营私、偏袒不公等。反义词则包括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出现党同妒异的情况,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错误使用党同妒异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印象,因此应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兼收并采
兼收并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n shōu bìng cǎi。它的含义是同时吸收、采纳各种意见或事物,强调广泛接纳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事物。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用于形容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广泛吸收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精神。兼收并采的近义词包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和兼听则明,反义词包括偏听偏信、一意孤行、排斥异己和独断专行。在学术、领导、文化交流等场景中都有应用此成语的例句。然而,需要注意兼收并采的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排斥异己混用,以及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兼收并蓄
兼收并蓄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n shōu bìng xù,意味着同时吸收或容纳各种不同的事物或意见。该成语描述了包容和广泛接受各种观点和文化的态度。兼收并蓄的典故源于古代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背景。其近义词如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等,都表达了包容吸收不同事物的意思。而反义词如排斥异己、固步自封等,则表达了拒绝接受不同事物或意见的态度。在使用兼收并蓄这个词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分良莠地兼收并蓄、用词不当以及误用为贬义。
异口同韵是什么意思
异口同韵的读音异口同韵的读音为yì kǒu tóng yùn。异口同韵的含义“异口同韵”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同的嘴巴发出同样的音韵,引申为不同的人或团体持有相同的看法或情感。具体来说,它常用来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在表达上虽然形式、方式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或意义却是一致的。异口同韵的典故“异口同韵”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诗歌、歌谣等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这些诗歌、歌谣往往是由不同的人创作,但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却是相同的。因此,“异口同韵”这个成语便逐渐形成,用来形容不同人之间的思想、情感或看法的共鸣和一致性。异口同韵的出处该成语出自《汉书·王
宽容 读后感 3000字
宽容 读后感 3000字读完《宽容》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以宽容为主题,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和情境,展示了宽容的内涵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包括书籍内容简述、主要情节回顾、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个人感受与启发等方面。一、书籍内容简述《宽容》这本书以人类社会的宽容主题为核心,探讨了宽容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书中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和情境,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差异和冲突时,如何通过宽容与理解来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共处。二、主要情节回顾本书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展开。书中描述了一些因为缺乏宽容而导致的冲突和悲剧,同时也展现了一些因为宽容而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