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虞我诈
读音
ěr yú wǒ zhà
含义
- 尔:你
- 虞:欺骗,算计
- 我:我
- 诈:欺诈,诡计
整体含义:形容人与人之间互相欺骗、算计,彼此不信任,勾心斗角。
典故
- 《左传·宣公十五年》:
春秋时期,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使者解扬去宋国传递消息,但解扬被楚军抓住。楚王威胁他,让他向宋国传递假消息,解扬假装答应,但到了城下却大喊:“晋国援军马上就到,你们要坚持住!”楚王大怒,要杀他,解扬说:“我完成了君主的使命,死而无憾。”楚王最终放了他。后来,人们用“尔虞我诈”形容互相欺骗的行为。 -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多次谈判,但双方都不信任对方,表面上和谈,暗地里却各自谋划,最终导致战争不断。
近义词
- 勾心斗角:形容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互相算计。
- 明争暗斗:表面上和平,暗地里争斗。
- 口蜜腹剑: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暗藏害人之心。
- 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阴险狡诈。
反义词
- 坦诚相待:彼此真诚,毫无隐瞒。
- 肝胆相照:形容朋友之间真心相待,互相信任。
- 推心置腹: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
- 光明磊落:行为正直,不耍阴谋诡计。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们俩总是互相骗来骗去,真是“尔虞我诈”。
- 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能“尔虞我诈”。
-
小学高年级:
- 这个公司里,同事之间“尔虞我诈”,工作环境很不好。
- 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因为国家之间“尔虞我诈”造成的。
-
初中:
- 在商业竞争中,有些企业为了利益“尔虞我诈”,最终害人害己。
-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而不是“尔虞我诈”。
-
高中:
- 古代宫廷斗争充满了“尔虞我诈”,许多大臣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 国际关系中,某些国家“尔虞我诈”,导致局势紧张。
-
大学及以上:
- 在职场中,如果大家都“尔虞我诈”,团队合作就会变得困难。
- 政治斗争中,“尔虞我诈”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动物行为:
- ❌ 错误:两只小猫“尔虞我诈”地抢食物。
- ✅ 正确:两只小猫互相争夺食物。
-
用于形容单纯竞争:
- ❌ 错误: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尔虞我诈”地争夺冠军。
- ✅ 正确: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激烈竞争。
-
用于形容无恶意的玩笑:
- ❌ 错误:同学们“尔虞我诈”地开玩笑。
- ✅ 正确:同学们互相开玩笑,气氛轻松。
-
用于形容自然现象:
- ❌ 错误:天气变化“尔虞我诈”,让人难以预测。
- ✅ 正确:天气变化无常,让人难以预测。
-
用于形容科技发展:
- ❌ 错误:人工智能“尔虞我诈”地超越人类。
- ✅ 正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可能超越人类。
总结:“尔虞我诈”特指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算计,不能用于形容无恶意的竞争或自然现象。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滥用。
你可能感兴趣
尔诈我虞
“尔诈我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ěr zhà wǒ yú,意为双方互相欺骗、设防对方。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用于形容战争中的计谋和策略,后扩展到其他领域。近义词有相互猜疑、勾心斗角、相互提防,反义词有坦诚相待、互信互任、团结合作。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含义,避免在不当场合或关系中使用,同时不要与其他含义相近的词语混淆。尔诈我虞的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非对立关系的双方互动或作为褒义词使用。
钩心斗角
本文介绍了“钩心斗角”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源于古代建筑,形容建筑群中的交错景象,后被引申为人们在争夺权力、地位或利益过程中的心智较量。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要根据具体语境合理使用。
勾心斗角
本文介绍了“勾心斗角”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现常用来形容人们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攻击。其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本文还解释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同时,也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
豆萁燃豆
豆萁燃豆是一个成语,源自于古代寓言故事,指豆萁燃烧时连同豆子也一同被烧毁,常用来形容自相残害、自取灭亡的行为。典故出处有《战国策》中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自相残杀、兄弟阋墙等,反义词有团结互助、互利共赢等。在人际交往和竞争中,要引以为戒,避免出现“豆萁燃豆”的悲剧。同时要注意成语的准确用法,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或滥用场合。
鸡鹜争食
本文介绍了成语“鸡鹜争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争斗的情景,最早出自《诗经》。此外,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与鸡鹜争食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故事。近义词包括群雄逐鹿、钩心斗角等,反义词则包括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该成语时,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随意使用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孙庞斗智是什么意思
孙庞斗智的读音孙庞斗智的读音为sūn páng dòu zhì。孙庞斗智的含义孙庞斗智指的是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智谋较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智力和策略上的竞争,也常用来比喻双方在智力、计谋上的较量。孙庞斗智的典故孙庞斗智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都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两人曾是同窗好友,但后来因种种原因成为敌手。他们多次在战场上展开智谋较量,互相斗智斗勇,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是“马陵道之战”,庞涓利用计谋将孙膑围困在马陵道,但最终却被孙膑的智谋所破,庞涓败北。这些故事反映了孙膑和庞涓在军事、智谋上的较量,也成为了后世人们研究和借鉴的经典案例。孙庞斗智的近义
官官相为
“官官相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ān guān xiāng wéi,意指官员之间互相勾结、包庇、维护以维护自身权势和利益。该成语源于古代官员间的复杂利益关系和权力斗争。其近义词如狼狈为奸、同流合污等,都表达了相似的负面含义。反义词则强调清正廉洁和公正无私的行为。在反腐斗争中,“官官相为”必须得到遏制和打击。但使用该成语时需避免误用,不可用于形容普通人的勾结行为,且不应与正面形象或积极意义联系使用。
鸡鹜相争
鸡鹜相争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为了争夺某种利益或资源而进行的无意义的竞争。典故源自古代农村中鸡和鹜因食物和领地争斗的现象。这个成语含有互相角逐、钩心斗角等近义词,反义词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等。鸡鹜相争的错误用法是在非竞争性的合作或友好关系场景中,以及非利益驱动的情境下应避免使用。成语的使用应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选择,以免滥用或误用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产生歧义。
官官相卫
“官官相卫”是一个成语,意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维护,不公正处理事务,甚至掩盖真相,反映权力机构内部的腐败和不公。其源于《史记》及明朝时期的典故。文章还介绍了与之相关的近义词如朋党比周、狼狈为奸等,反义词如公正无私、秉公执法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官官相卫”在政治斗争、案件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官官相卫”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成语的贬义色彩和含义的严重性。
党同妒异
党同妒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g tóng dù yì。它指的是在某些团体或组织中,人们因个人情感或偏见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不同意见或才华的人。这个成语强调在团体中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典故来源于古代一位官员的行为,而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结党营私、偏袒不公等。反义词则包括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出现党同妒异的情况,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错误使用党同妒异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印象,因此应正确使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