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尘无染

恶尘无染

读音

è chén wú rǎn

含义

  • :指不好的、污秽的事物。
  • :尘土,象征世俗的污浊或诱惑。
  • 无染:不被沾染,保持纯净。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不受恶劣环境或世俗风气的影响,始终保持纯洁正直的品格。

典故

  1. 佛教典故
    佛教常以“尘”比喻世俗的烦恼与污浊,修行者需“无染”于尘世,保持清净本心。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强调心不被外境污染的重要性。
  2. 历史人物

    • 陶渊明:虽身处乱世,却“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保持高洁品格,可谓“恶尘无染”。
    • 包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称其“包青天”,是“恶尘无染”的典范。

近义词

  1. 一尘不染:形容环境或人品极其洁净,不受污染。
  2. 冰清玉洁:比喻人品高洁,如冰玉般纯净。
  3. 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反义词

  1. 同流合污:与坏人一起做坏事,沾染恶习。
  2.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3. 近墨者黑:接近坏人容易受其影响而变坏。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表扬小明:“你的座位总是干干净净,真是恶尘无染!”
    • 小红从不乱扔垃圾,大家都说她“恶尘无染”。
  2. 小学高年级

    • 尽管班上有人作弊,小华依然坚持诚信考试,真是恶尘无染。
    • 这位老爷爷一生清廉,恶尘无染,深受村民尊敬。
  3. 初中

    •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始终保持恶尘无染的品格,令人敬佩。
    • 她的心灵如莲花般恶尘无染,不受世俗诱惑的影响。
  4. 高中及以上

    • 陶渊明归隐田园,恶尘无染,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楷模。
    • 真正的修行者应当恶尘无染,不为外境所动。

错误用法

  1. 形容环境干净

    • ❌ 错误:“这间屋子打扫得真干净,简直是恶尘无染。”
      ✅ 正确:“这间屋子一尘不染。”(“恶尘无染”多用于品德,而非环境。)
  2. 形容物品崭新

    • ❌ 错误:“这台新电脑恶尘无染。”
      ✅ 正确:“这台电脑崭新如初。”
  3. 用于贬义

    • ❌ 错误:“他太恶尘无染了,一点都不合群。”
      ✅ 正确:“他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恶尘无染”是褒义词,不可用于批评。)
  4. 与“无欲无求”混淆

    • ❌ 错误:“他恶尘无染,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 正确:“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恶尘无染”强调不受污染,而非消极避世。)

“恶尘无染”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成语,既可用于赞美高尚品格,也可用于自我勉励。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更具文采与深度!

恶尘无染.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中国古典诗词中10首关于松树的咏物诗 解读松树象征的高士品格与隐逸精神

孤标傲世偕谁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松树高士意象松树,这一四季常青的坚韧生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属性,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崇高品格与隐逸精神的象征。而当松树与高士形象相结合,则更凸显出中国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历代诗人通过咏松言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唐代诗圣杜甫在《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中写道:"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花。"这两句以松树与普通树木对比,凸显其超凡脱俗的特质。杜甫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此诗正是借松树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松树的"落落出群"与"青青不朽",恰是杜甫心目中士大夫应有的品格。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减字木兰花·以

历代诗人如何用菖蒲诗词寄托高洁品格与端午情怀

描写菖蒲的诗词及其解析本文介绍了多首关于菖蒲的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菖蒲的独特气质与高洁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文章通过列举具体诗词,对其内容及所表达的意象进行解析,展现了菖蒲在古诗词中的魅力。希望通过这些诗词,读者能够进一步领略到菖蒲的美丽与诗意。

不染一尘

“不染一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rǎn yī chén,表示完全不受外界污染或影响,保持清白无暇的状态。其源于古代典故,形容人或事物的纯洁和清白。近义词包括清白无瑕、洁身自好等,反义词为沾染尘埃、污浊不堪等。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误用。该成语用于形容人品的纯洁、环境的清洁以及事物的纯净。

探寻中国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 关于竹的10首经典诗词赏析

劲节凌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探微竹,这一寻常却又非凡的植物,以其挺拔的身姿、虚心的品格和坚韧的节操,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历代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将竹的物性特征升华为君子品格的象征,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咏竹佳作。让我们穿越时空长廊,品味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竹韵诗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题李次云窗竹》中写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这首七绝以质朴语言道出竹的实用价值与精神价值之辩。诗人认为竹不必成为乐器或钓具,其真正价值在于寒冬中依然挺拔的英姿。白居易以竹喻人,表达了不慕荣利、坚守本真的高尚情操。宋代文豪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吟咏:

出尘不染

“出尘不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超脱尘世,不受世俗污染,保持清白高洁的品质。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保持内心宁静、坚守道德底线、品行高尚的人。但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物质环境或物品的清洁程度,或用于形容过于脱离现实的事物。

10首关于梅兰竹菊的经典咏花诗词 领略古人笔下千年花香

本文介绍了描写花卉的诗词名句,通过赏析不同花的诗词名句,展示了古人对花卉之美的独特感受与深刻理解。文章分为五篇,分别描绘了荷花、牡丹、梅花、菊花及其他花卉在诗词中的美丽与娇艳,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这些诗词名句不仅展现了花的美丽,也传递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文章结尾强调,从诗词中我们可以汲取灵感与力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意义。

历代诗人如何用丹橘寄托情怀 关于丹橘的诗词鉴赏与意象解析

本文介绍了描写丹橘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丹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美好、丰收和富饶。通过描绘丹橘的色彩、香气和形态,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丹橘的形象也融入了情感和理想,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媒介。文章通过介绍几首赞美丹橘的古诗词,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韵味,包括丰收与富饶的象征、美好与和谐、品德的象征等。此外,本文还强调了丹橘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10首描写山水的经典诗词赏析 探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与精神寓意

本文介绍了描写山水诗词的重要性及其寓意。文章指出,中国古诗词中,山水元素常被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哲理。通过对几首精选古诗词的解析,文章展示了诗人们如何通过描绘山水间的美景,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强调,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传达了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涵,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摘要字数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关于描写菊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描写菊花的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展现了菊花的美丽和高洁品格,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下是根据文章内容写的本文收录了多篇关于描写菊花的诗词,包括唐代、晋朝、宋代等不同朝代的作品。这些诗词以菊花为题材,通过描绘菊花在风霜中的傲然独立、在荒芜环境中的生存景象,以及秋菊的美丽和芬芳等,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深厚情感和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其他关于菊花的诗词,以及菊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菊花的美丽,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是中国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

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纯洁和清白。其典故源于与莲花相关的故事,莲花生长在污泥中但花朵保持清洁,象征在困难环境中保持高尚品质的人。近义词包括清白无瑕、冰清玉洁和一尘不染等。反义词为同流合污和染指于尘。这个成语的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形容失去原则和立场的人或表示具体物质的清洁程度。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一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