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
读音
duō shì zhī qiū
含义
“多事之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事情很多的秋天”。其中:
- 多事:指事情繁多、复杂,甚至可能带有动荡不安的意味。
- 之:助词,相当于“的”。
- 秋:本指秋季,但在此成语中引申为“时期”或“阶段”。
整体含义是指动荡不安、变故频发的时期,常用来形容社会、国家或个人生活中充满纷扰、危机或挑战的阶段。
典故
- 《左传·昭公元年》:
“多事之秋,民无终誉。” 这里的“多事之秋”指国家政治动荡、战乱频发的时期。 - 《后汉书·冯衍传》:
“方今多事之秋,而朝廷用兵不息。” 形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局面。 -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苏轼在此文中强调国家在和平时期也应备战,否则一旦进入“多事之秋”,民众将难以应对。
近义词
- 风雨飘摇:形容局势动荡不安,像风雨中的船只一样不稳定。
- 动荡不安:指社会或局势不稳定,充满变数。
- 内忧外患:指国家内部有动乱,外部有威胁。
- 兵荒马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 危机四伏:指处处隐藏着危险或问题。
反义词
- 太平盛世:指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 国泰民安:形容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安宁。
- 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社会安定。
- 安居乐业:指人民生活稳定,工作顺利。
- 风平浪静:比喻局势平稳,没有动荡。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今年真是多事之秋,先是台风,后来又发生了地震。
- 老师说,疫情期间是一个多事之秋,大家要小心防护。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历史上,战争年代往往被称为多事之秋。
- 这个学期真是多事之秋,先是考试改革,后来又换了班主任。
-
初中:
- 东汉末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 疫情期间,全球经济进入多事之秋,许多企业面临倒闭。
-
高中:
-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青春期往往是一个多事之秋,情绪波动大,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
- 公司今年遭遇了多事之秋,先是市场萎缩,后来又遭遇供应链危机。
-
大学及以上:
-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近年来可谓是全球的多事之秋。
- 在学术研究中,某些领域正处于多事之秋,新理论不断挑战旧范式。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事情多的季节”:
-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的多事之秋到了。(错误:成语并非指字面的“秋天事务多”)
-
误用为“忙碌的时期”:
- ❌ 期末考试前是多事之秋,大家都在复习。(错误:成语强调“动荡不安”,而非单纯忙碌)
-
误用为“好事频发”:
- ❌ 今年公司业绩大涨,真是多事之秋啊!(错误:成语带有负面含义,不能用于形容好事)
-
误用为“个人琐事多”:
- ❌ 最近家里装修,真是多事之秋。(错误:成语多用于形容社会或重大事件,而非个人生活琐事)
-
误用为“天气多变”:
- ❌ 春天天气变化大,真是多事之秋。(错误:成语与天气无关)
总结:“多事之秋”是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成语,通常用于形容社会、国家或重大事件的动荡时期,不能随意用于个人琐事或中性、积极的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掌握秋字9大知识点 从拼音笔顺到成语用法全面解析
本文介绍了汉字“秋”的拼音、部首、笔顺,详细解释了“秋”的含义,包括秋季、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一年的时间、某个时期等。同时,“秋”在五行中属金,方位属西方,在乐为商,在容为悲愁,详细描述了其在诗词中的多种意象与用法。
多故之秋
本文介绍了成语“多故之秋”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历史典故,用来形容充满变故或灾难的时期,或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和人生中经历诸多变故的时期。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滥用成语和搭配不当。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四海鼎沸是什么意思
四海鼎沸的读音四海鼎沸的拼音是:sì hǎi dǐng fèi。四海鼎沸的含义“四海鼎沸”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天下纷乱不安定,犹如鼎中水煮沸般动荡不安。它也用来形容局势动荡,人心不安,社会秩序混乱的场面。四海指天下各地,鼎沸则形容水烧开时发出巨大响声的景象。四海鼎沸的典故“四海鼎沸”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历史故事。《史记》中有记载,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四方起义不断,战乱纷起,天下如同鼎中之水沸腾不止,故有“四海鼎沸”之说。此外,《左传》等古籍中也有类似描述。四海鼎沸的近义词天下大乱:指整个国家或社会秩序混乱不安定。动荡不安:形容局势不稳定,常常指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动荡。人心惶惶:指人们心中因某种原因
乱世凶年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乱世凶年”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该成语用来形容社会动荡不安、灾难频繁的时期。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用法注意事项,包括避免乱用场合、与其他词语混淆以及发音错误或不规范使用等。同时,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江翻海扰
本文介绍了成语“江翻海扰”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如政治领域、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该成语形容局势、情况等的混乱、动荡和不安定,典故源于古代战乱时期的混乱社会。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表达意思。
有事之秋是什么意思
有事之秋的读音拼音:yǒu shì zhī qiū注音:ㄧㄡˇ ㄕˋ ㄓ ㄑ一ㄡ有事之秋的含义"有事之秋"这个成语指的是国家或社会遭遇变故、困难或不安定时期,常常用来形容某个时期内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事情或问题的状况。在这个成语中,“有事”表示存在许多事情或问题,“之秋”则特指这个时期或季节。有事之秋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参考一些历史文献中的相关描述。在古代,每当国家或社会遭遇困难或变故时,人们常常用“有事之秋”来形容这个时期。例如,在战争时期,人们会说这是一个“有事之秋”,因为需要面对许多战争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有事之秋的近义词多事之秋:指事件或问题频
烽鼓不息
本文介绍了成语“烽鼓不息”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战争频繁、战事不断,表达了一种持续不断的战争氛围,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的烽火台和战鼓。出自古代文献《左传》等史书典籍,常用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和持久性。提醒读者在使用该成语时应准确把握其含义和用法,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歌舞升平
“歌舞升平”是一个成语,形容在太平盛世或欢乐场合中,人们载歌载舞、欢庆热闹的景象。它源于古代典籍记载,用来描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欢乐祥和的时期。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欢声雷动、载歌载舞、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等。反义词包括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在严肃或悲伤的场合使用,也不宜用于形容过于混乱或动荡的社会状况。例句中可用来形容庆祝活动或盛世时期的欢乐场景。
边尘不惊
“边尘不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iān chén bù jīng。该成语用于形容在边境或战乱环境中,人们能够保持冷静、镇定自若的态度,不惊慌失措。其最早出自于《左传》等古代文献,后来在许多历史文献和诗词中都有记载和应用。边尘不惊的近义词包括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和处变不惊,反义词则是惊慌失措、胆怯心惊和慌乱无章。该成语可以用于描述面对困难、挑战、紧急情况或战争时的冷静和镇定,例如战场上的将士、面对灾难的人、应对挑战的人等。错误用法是形容过度冷静或缺乏热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