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纲振纪

顿纲振纪

读音

dùn gāng zhèn jì

含义

  • :整顿,整理。
  • :纲常,指社会秩序或道德规范。
  • :振兴,恢复。
  • :纪律,法度。

整体含义:整顿纲常,振兴法纪,指通过严格治理,恢复社会秩序或道德规范。

典故

  1. 《后汉书·崔骃传》
    “顿纲振纪,涤瑕荡秽。” 形容整顿国家法纪,清除社会弊端。
  2. 《晋书·刑法志》
    “顿纲振纪,以正风俗。” 强调通过法律手段恢复社会秩序。
  3. 《宋史·职官志》
    “朝廷顿纲振纪,以肃官箴。” 指朝廷整顿吏治,严肃官员纪律。

近义词

  1. 整饬纲纪:整顿社会秩序或道德规范。
  2. 拨乱反正:纠正混乱,恢复正常秩序。
  3. 肃清流弊:清除不良风气或弊端。
  4. 正本清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恢复正道。

反义词

  1. 纲纪废弛:社会秩序或道德规范松弛败坏。
  2. 法度荡然:法律和纪律完全丧失。
  3. 积弊难返:长期积累的弊端难以纠正。
  4. 乌烟瘴气:形容社会风气混乱不堪。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要顿纲振纪,让班级更有秩序。
    • 爸爸说家里也要顿纲振纪,不能乱扔玩具。
  2. 小学高年级

    • 学校顿纲振纪,制定了新的校规。
    • 班长带领大家顿纲振纪,班级变得更好了。
  3. 初中

    • 政府顿纲振纪,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 历史上许多明君都曾顿纲振纪,使国家强盛。
  4. 高中

    • 顿纲振纪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 社会需要顿纲振纪,才能保持稳定发展。
  5. 大学及以上

    • 在企业管理中,顿纲振纪可以提高效率。
    • 法律体系的完善有助于顿纲振纪。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整顿个人习惯”

    • ❌ 我要顿纲振纪,改掉熬夜的坏习惯。(应使用“改过自新”或“严于律己”)
  2. 误用于形容自然现象

    • ❌ 台风过后,城市顿纲振纪,恢复秩序。(应使用“重建秩序”或“恢复常态”)
  3. 误用于形容小事

    • ❌ 妈妈顿纲振纪,整理了衣柜。(应使用“整理”或“收拾”)
  4. 误用于贬义

    • ❌ 他顿纲振纪,把大家都管得很严。(应使用“苛责”或“过度管理”)

总结:顿纲振纪多用于形容国家、社会或组织的治理,强调宏观层面的整顿和振兴,不宜用于个人或琐碎事务。

你可能感兴趣

当家立纪

“当家立纪”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家庭中担任管理角色,主持家庭并树立规矩。其含义包括维护家庭秩序和和谐。典故源于古代家庭中的传统观念和家庭管理。近义词包括持家有道、治家严谨、家教严格、掌家主事等。反义词包括疏于管理、放任自流、无序混乱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场合和对象。通过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关于礼的诗词

关于礼的诗词(第1篇)关于“礼”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车舝》原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乎礼,贵乎德。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此诗以玉喻君子,强调了君子之礼与德的重要性。宋·苏轼《留侯论》原文:故人知礼贵,为世所敬仰。行仁义之德,得道者多助。解析:此诗赞美了有礼之人的尊贵,并强调了行仁义之德的重要性。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螟蟸若薄我,昼夜变情貌。忘却如素镕,施吾能几何?宫彼亦悠悠,悲吾太无聊。临觚送新欢,听礼解悲忧。解析:这首乐府诗强调了“礼”的重

败法乱纪

败法乱纪是一个成语,读音bài fǎ luàn jì,指破坏法度、扰乱纪律的行为。其含义是形容某些人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为所欲为。该成语的典故出处因历史久远已不可考,但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汉书》、《资治通鉴》等。败法乱纪的近义词包括违法乱纪、肆意妄为等,反义词则为遵纪守法、奉公守法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误用或滥用。例如,他公然败法乱纪,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在法治社会中,任何败法乱纪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

格杀弗论

格杀弗论是一个特定含义的词汇,读音为gé shā fú lùn。其含义指在特定情况下为了维护秩序或规则,可采取极端手段而不追究责任。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用于维护军人荣誉和纪律。该词在法律、社会规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其近义词包括毫不留情、严惩不贷、铁面无私等。反义词有宽容大度、姑息养奸、仁慈宽厚等。使用格杀弗论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法律风险。

止暴禁非是什么意思

止暴禁非的读音止暴禁非的读音为zhǐ bào jìn fēi。止暴禁非的含义止暴禁非指制止强暴、禁止错误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含义强调了对于错误行为的约束和制止,倡导以正当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止暴禁非的典故该成语典故出自《周礼·地官·司隶》。据传,古代的司隶官职,负责监督和制止地方上的不法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他们不仅制止暴行,还禁止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因此形成了“止暴禁非”的说法。止暴禁非的典故出处该成语的典故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记载,如《左传》、《史记》等。这些文献中均有记载关于制止暴行、禁止非法的行为的故事和案例,体现了古人对于社会公正和秩序的重视。止暴禁非的近义词惩恶

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èng gōng shǒu fǎ。它指的是遵守国家法律、遵循公共道德,恪守职责和义务。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奉公守法源自古代,强调了遵守公共规范的重要性,并成为后人遵循的道德准则。其近义词有遵纪守法、循规蹈矩、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等。反义词包括违法乱纪、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误用。

恪守成宪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恪守成宪”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恪守成宪意指严格遵守已制定的规章制度或传统法则。该成语源于古代,强调遵守规矩和传统,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近义词如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等,表示不轻易改变或违背规矩。而反义词如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等,则表示不遵守规矩或违反法律道德。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恪守成宪在实际中的应用。但需注意,过于恪守成宪可能限制创新和发展,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避免与负面含义混淆。

十十五五是什么意思

十十五五的读音十十五五的读音为:shí shí wǔ wǔ。十十五五的含义“十十五五”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古代军队行军时步伐的节奏,即每步走五尺,每行军一里(五百步)为一“十五五”。后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条理分明、秩序井然,或者形容数目、时间等安排得十分恰当、有序。十十五五的典故据《史记》记载,古代的军队在行军时,有着严格的步伐和节奏要求。其中,“十十五五”就是其中一种步伐节奏的称呼。在古代战争中,这种步伐节奏不仅有利于士兵之间的协调配合,还能提高行军的效率和战斗力。因此,“十十五五”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秩序、纪律和协调的成语。此外,也有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涉及到“十十五五”这个成语的来源

神道设教是什么意思

神道设教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én dào shè jiào。其含义是利用宗教教义来教化民众,以维护社会秩序。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周易·观卦》,强调了宗教和道德教育在治理社会中的重要性。神道设教还包括近义词如道德教化、宗教教化等,反义词如法治强制、放任自流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场合使用、误解含义、滥用或误用以及与其他概念的混淆等错误用法。

纪纲人论

纪纲人论的读音为“jì gāng rén lùn”,意指“纪律与纲领的论述”,强调秩序、规范及领导原则的论述。源自古代儒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成为管理思想和行为准则。其典故可追溯至《易经》、《论语》等经典著作。近义词如纪律、规范等,都强调规范和约束。反义词则强调无序、自由放任等。在工作中、学校教育中、企业管理、政府管理等方面都应遵循纪纲人论,以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错误使用可能导致误解,需正确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