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音
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含义
- 读书:阅读书籍,学习知识。
- 百遍:反复多次,形容次数多。
- 其义:其中的含义或道理。
- 自见:自然显现,自然理解。
整体含义:指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或文章,次数多了,其中的含义自然会理解透彻。强调熟读精思的重要性。
典故
-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董遇教导学生读书要“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 -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
朱熹提倡“熟读精思”,认为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真意。 - 清代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在教导子弟读书时,也强调“读书不二”,即一本书未读透前不读下一本,体现了“读书百遍”的精神。
近义词
-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 反复推敲:多次琢磨,以求准确理解。
- 融会贯通:透彻理解后灵活运用。
反义词
-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不深入。
- 不求甚解:只求大概,不深入理解。
- 走马观花:粗略浏览,不细致研究。
- 囫囵吞枣:不加咀嚼地吞下,比喻学习不消化。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要多读几遍课文。
- 妈妈说,背古诗要一遍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小学高年级:
- 这篇文言文很难懂,但我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就会明白。
- 数学题不会做时,不妨多读几遍题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初中:
- 学习英语时,反复朗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自然就来了。
- 历史课本里的复杂事件,多读几遍就能理清脉络,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高中:
- 哲学著作晦涩难懂,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坚持阅读终会豁然开朗。
- 写作文时,反复修改才能提升质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大学及以上:
- 研究学术论文时,必须精读多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才能把握核心观点。
- 法律条文看似枯燥,但熟读之后自然理解,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错误用法
-
机械重复,不思考:
- 错误:他每天把课文读一百遍,但从不思考,以为这样就能学好。(正确用法强调理解,而非单纯重复。)
-
滥用在不适合的领域:
- 错误:这道数学题不会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多读几遍题目就会了。(数学题需要逻辑推理,单纯阅读题目不一定有效。)
-
忽视实践,只依赖阅读:
- 错误:学游泳只要多读游泳书就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技能学习需要实践,不能仅靠阅读。)
-
用于速成学习:
- 错误:明天考试,今晚我把课本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短时间机械重复无法真正掌握知识。)
总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深入理解和反复钻研,但需结合思考和实践,不可机械套用。
你可能感兴趣
小学描写山水的诗句古诗词
小学描写山水的诗句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小学描写山水的诗句古诗词一、山水诗篇,领略自然之美在古代的小学教育中,描写山水的古诗词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内容。这些诗句充满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带领孩子们走进壮丽的自然风景。以下是几首经典的古诗词,用以描绘山水之美。《望天门山》(唐·李白)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远影碧空尽。解释:李白用此诗描绘了长江的气势与壮阔的山水景象,读之如身临其境,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作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释:王之涣的这首诗以登楼远眺为背景,描绘了山水的壮
小学生古诗词关于孝
小学生古诗词关于孝(第1篇)小学生古诗词中的孝道一、古诗全文及解析1. 《游子吟》 孟郊(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解析:《游子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古诗词。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物的情景,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不舍之情。其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道出了孝顺的道理,即子女应尽孝道,报答母爱之深沉。2. 《拜新年》 黄景仁(明)常恐时光易逝去,独思亲爱在家中。欲知孝子心中意,只望双亲笑颜开。解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孝子对父母的思念和希望父母安乐的心愿。诗人以“孝子”自居,表达了希望父母能够因自己的存在而
描写山花的古诗词
您提供的关于描写山花的古诗词内容非常详尽且富有诗意,我将为您撰写的摘要如下:本文汇集多篇描写山花的古诗词,通过不同作者的作品展示山花的魅力。王安石、白居易、陆游、苏轼、杨慎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以及现代诗人的创作,共同展现了山花在各个时代、不同风格中的美丽与神韵。这些古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花在不同季节、不同场景中的独特魅力,如落日中的山花、雨后的山花、独放的山花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花之美的赞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韵味,让读者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与自然之美的韵味。
关于教育古诗词
关于教育古诗词(第1篇)关于教育古诗词的探讨一、孟母三迁诗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作者及朝代:古诗(无法确定具体作者),秦汉时期。解析:这首诗是古人为了歌颂孟母教子而作,描绘了孟母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多次搬迁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母亲的尊重。二、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莪蒿兮青青,怀瑾握瑜兮得无负人?作者及朝代:诗经,周朝。解析:这句诗以莪蒿自喻,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怀瑾握瑜,意味着心中充满美好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辜负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三、劝学诗原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作者及朝代:颜真卿(唐),唐
描写河山的古诗词
这段摘要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河山的古诗词的文章,文章包括了不同诗人、不同背景的诗词,通过解析这些诗词,展现了河山的壮丽与秀美,以及诗人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些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领略中华文化的美丽和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词有
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词有(第1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重要载体。以下是一些饱含自然美景的古诗词,我将逐一为您呈现其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唐诗部分《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析:此诗描写了自然风光和无限时空,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的追求。《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朝代:唐代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解析:此诗以春江、明月为背景,描绘了自然景色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二、宋词部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朝
描写劝学的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以劝学为主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的自我修养,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它们来自不同的朝代和作者,但都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对教育人们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有着深刻启示。这些古诗词的摘要如下:这些描写劝学的古诗词,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作者,主题鲜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它们以不同的背景和角度,通过描绘时间的宝贵、知识的力量以及自我修养的提升,传达出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的深刻寓意。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教育人们如何对待学习、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启示。在当今社会,这些古诗词依然具有高度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关于学的诗词
关于学的诗词(第1篇)关于“学”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也传达了他们对学习的重视和热爱。以下是一篇以“关于学的诗词”为主题的文章,包含了多首古诗词的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诗词列表《劝学诗》 宋·朱熹《杂诗》 魏晋·陶渊明《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偶成》 明·袁枚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劝学诗》 宋·朱熹诗词全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尽世间书,何愁难见真。作者及朝代:朱熹(南宋)。解析: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也表达了读书人应该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杂诗》 魏晋·陶渊明诗词
关于劝学的诗词
关于劝学的诗词(第1篇)关于劝学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下是根据“关于劝学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以及它们的全文、作者、朝代和解析。一、《劝学诗》 杜牧(唐)原文: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解析:这首诗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首句“读书不觉已春深”,点明了时间流逝与读书的关系,让人感叹时光易逝。第二句“一寸光阴一寸金”,更是用黄金来比喻时间的宝贵,劝人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周公、孔子的思想追求,鼓励人们要深入思考,追寻真理。二、《长歌行》 汉乐府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
关于学风的诗词
关于学风的诗词(第1篇)好的,关于学风的诗词文章:学风赞歌古往今来,诗词之道贯穿于中华文明史,对于学风之诗词更是有着深远的价值与启示。以下是关于学风的部分经典诗词全文及其解读:一、唐代《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此诗以方塘为喻,象征学风之纯净。首句描述了池塘的明澈如镜,而次句则暗喻人读书应让思绪如同天空云影般开阔,以得见天地之大、知识之广。三四句进一步阐述了学风之重要,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和知识的更新。二、宋代《劝学诗》作者:颜之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解析:此诗用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