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

读音

diào hǔ lí shān

含义

  • :调动、引诱。
  • :老虎,比喻强大的对手或困难。
  • :离开。
  • :比喻有利的环境或根据地。

整体含义: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其有利的环境或阵地,使其失去优势,从而更容易对付。

典故

  1.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大将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散布谣言,称蜀军粮草不足,引诱司马懿出战。司马懿果然中计,率军追击,结果被蜀军伏击,大败而归。
  2. 《水浒传》: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时,吴用设计让李逵假装醉酒闹事,引诱祝家庄主力出城追击,梁山军趁机攻入庄内,大获全胜。
  3. 《三十六计》:调虎离山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五计,强调通过计谋使敌人离开其优势位置,以便更容易击败。

近义词

  1. 引蛇出洞:比喻引诱敌人或对手主动暴露弱点。
  2. 声东击西:表面上攻击一个方向,实际目标是另一个方向。
  3. 围魏救赵:通过攻击敌人的要害,迫使其放弃原有计划。
  4. 诱敌深入:故意示弱,引诱敌人进入埋伏圈。

反义词

  1. 坐以待毙:被动等待,不做任何行动。
  2. 固守待援:坚守阵地,等待支援。
  3. 以逸待劳:利用有利地形或时机,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出击。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用玩具引诱小狗离开沙发,这样他就能拿到被小狗霸占的遥控器了。(调虎离山)
  2. 小学高年级:警察假装撤退,引诱小偷从藏身之处出来,然后一举抓获。(调虎离山)
  3. 初中:篮球比赛中,队长故意吸引对方防守队员,为队友创造投篮机会,这就是调虎离山的战术。
  4. 高中:在商业竞争中,某公司故意放出假消息,引诱对手放弃核心市场,从而抢占先机。(调虎离山)
  5. 大学及以上:古代战争中,将领常以佯败诱敌,使其离开有利地形,再伺机反击。(调虎离山)
  6. 日常对话:“你别被他骗了,他这是调虎离山,想让你离开岗位!”
  7. 历史故事:韩信攻打赵国时,故意在河边列阵,引诱赵军离开堡垒,最终大胜。
  8. 职场策略:经理让同事去处理无关紧要的任务,自己趁机接手重要项目。(调虎离山)
  9. 游戏战术:在电子游戏中,玩家可以派一个角色吸引敌人火力,其他角色趁机偷袭。(调虎离山)
  10. 家庭生活:妈妈让爸爸带小孩出去玩,自己在家安静地完成工作。(调虎离山)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赶走老虎”

    • 错误例句:“猎人用火把调虎离山,把老虎赶跑了。”(正确用法应强调“计谋”而非单纯驱赶。)
  2. 误用为“直接对抗”

    • 错误例句:“面对强大的对手,他选择调虎离山,正面硬拼。”(调虎离山是智取,而非硬拼。)
  3. 误用为“自然现象”

    • 错误例句:“台风把树吹倒了,真是调虎离山。”(成语用于人为策略,而非自然事件。)
  4. 误用为“无关计谋”

    • 错误例句:“他调虎离山,直接辞职不干了。”(成语强调策略性引诱,而非单纯放弃。)

总结:调虎离山是一种智慧策略,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单纯驱赶或直接对抗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楚歌之计

楚歌之计是一种源自古代战争的成语,通过播放楚地歌曲动摇敌人军心,以心理战术制胜。其典故包括楚汉相争时期的实际应用。楚歌之计的近义词为心战计策、心理战术等,反义词为硬碰硬直接攻击等。在战争、体育竞技、商战、谈判等场合均有应用实例。但需注意,楚歌之计不适用于无需心理战术的场合,不应用于不正当目的或场合,也不可过度依赖而忽视其他战术和策略的运用。

兵不厌诈

兵不厌权的拼音为bīng bù yàn quán,意指在战争或处理事情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遵循固定规则。源自古代战争实践,强调军事指挥或问题处理需灵活应变。近义词有“灵活应变”、“随机应变”等,反义词则是“刻板教条”等。兵不厌权在商业竞争、战争、处理问题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但需注意在使用该成语时,要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误用。

假途灭虢

本文介绍了成语“假途灭虢”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指借道讨伐别国而最终消灭它,比喻以小利为诱饵,引诱敌人上当,然后趁机消灭敌人。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给出了正确的使用语境。

避强击惰

"避强击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qiǎng jī guò",意味着在战斗或竞争中避开对方强大之处,攻击其懈怠或弱点。这个成语强调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策略。近义词包括以柔克刚、避实就虚、乘虚而入和攻其不备。反义词为硬碰硬、直来直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适用的语境和情境,避免错误使用。该成语在描述竞争、谈判、军事策略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避强打弱

本文介绍了成语“避强打弱”的发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的是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选择避开其锋芒,转而攻击其弱点或薄弱环节。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并提到了该成语在战争、商战、体育比赛等不同领域的运用。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乘虚而入

乘虚而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éng xū ér rù,意指趁着对方空虚或疏忽的时机,趁机侵入或攻击对方,以获取某种利益或优势。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军事策略,常用于描述在市场竞争、防守、个人生活、团队合作、体育比赛以及学习中的情况。同时,需要注意乘虚而入的正确用法,避免用于非攻击性或非竞争性的情境,并考虑上下文和语境,避免与其他词语不恰当地搭配使用。

诈败佯输是什么意思

诈败佯输的读音诈败佯输的读音为zhà bài yáng shū。诈败佯输的含义“诈败佯输”是一个成语,指假装失败、假装输阵。其中,“诈”表示假装、欺骗,“败”和“输”都表示失败或输掉。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故意显露出失败的样子,以迷惑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诈败佯输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自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策略。在古代战争中,有些将领会故意让敌方认为他们已经取得了胜利,从而放松警惕。而实际上,这只是他们为了取得最终胜利而采取的佯攻战术。这种战术有时被用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或者使敌人陷入错误的判断之中。例如,《三国演义》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诸葛亮就常常使用这种战术来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诈败佯输的近义词

出敌不意

本文介绍了成语“出敌不意”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内容。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表示出乎敌人预料的行动或策略。文章还列举了该成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示例,并强调了常见错误用法,如用在非战争或竞争场合、误用为贬义词、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用法不当的搭配等。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出敌不意”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出敌意外

“出敌意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dí yì wài,表示行动或计谋出乎对手的预料之外。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用于形容出乎敌人意料的行动或计谋。其近义词包括出其不意、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等,反义词有意料之中、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语义重复或滥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对于表达出乎预料、惊喜或军事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捣虚撇抗

"捣虚撇抗"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读音为dǎo xū piē kàng。它描述了在战斗中攻击敌人弱点、采取灵活策略的行动。这一术语源于古代战争,在《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其近义词包括乘虚而入、避实击虚和随机应变,反义词有固守待援、直攻硬打和死板教条。在运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对手的弱点,采取有效策略。错误用法包括将其误解为无目的行动、与其他概念混淆以及在非军事场合使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