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折腰

低眉折腰:一个关于谦卑与尊严的成语

读音

低眉折腰:dī méi zhé yāo

含义

  • 低眉:低下眉毛,形容谦卑、顺从的样子。
  • 折腰:弯腰行礼,表示恭敬或屈服。
  •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畏惧权势或为讨好他人而卑躬屈膝、低声下气的样子,带有贬义色彩。

典故

  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向权贵阿谀奉承,愤然辞官归隐,并留下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这里的“折腰”正是“低眉折腰”的典故来源之一。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代诗人李白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的不屑与对自由的向往,进一步强化了“折腰”的贬义内涵。
  3. 《后汉书·逸民传》
    记载东汉隐士严光拒绝光武帝刘秀的征召,不愿入朝为官,体现古代士人“不折腰”的气节。

近义词

  1. 卑躬屈膝:形容毫无骨气,谄媚奉承。
  2. 阿谀奉承:用甜言蜜语讨好别人。
  3. 趋炎附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4. 奴颜婢膝:像奴才一样谄媚,像婢女一样顺从。

反义词

  1. 刚正不阿:形容人正直,不迎合权势。
  2. 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态度得体。
  3. 傲骨嶙峋:形容人高傲不屈,有骨气。
  4. 宁折不弯:宁可折断也不弯曲,比喻宁可牺牲也不屈服。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不想低眉折腰地讨好班长,所以自己努力争取当上了小组长。
    • 故事里的英雄从不低眉折腰,总是勇敢地保护大家。
  2. 小学高年级

    • 面对不公平的要求,我们不能低眉折腰,要学会说“不”。
    • 历史上有很多人宁愿贫穷也不愿低眉折腰地侍奉权贵。
  3. 初中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告诉我们,尊严比金钱更重要。
    • 在职场中,有些人为了升职加薪,不惜低眉折腰地巴结上司。
  4. 高中

    • 李白诗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体现了他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 真正的君子绝不会低眉折腰,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5. 大学及以上

    • 在封建社会中,许多文人因不愿低眉折腰而选择归隐山林。
    • 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格远比低眉折腰的“成功”更值得尊重。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他对长辈总是低眉折腰,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应为“恭敬有礼”)
    • ❌“她低眉折腰地帮助同事,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应为“谦逊热心”)
  2. 混淆近义词

    • ❌“他在比赛中低眉折腰,最终获得了冠军。”(应为“全力以赴”)
    • ❌“科学家们低眉折腰地研究多年,终于取得了突破。”(应为“孜孜不倦”)
  3. 脱离语境滥用

    • ❌“这只小猫低眉折腰地走过来,可爱极了。”(动物行为不适用)
    • ❌“春天来了,柳枝低眉折腰地随风摆动。”(拟人化不当)

“低眉折腰”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尊严与妥协之间,如何做出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走狗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走狗的诗词及其解析,包括陆游、杜甫、梅尧臣等诗人的作品。这些诗词描绘了走狗的忠诚、陪伴、活泼、灵动等特点,并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启示。走狗不仅是人们忠实的伴侣,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在诗词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这些描写走狗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让我们思考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珍惜彼此的存在。

10首关于自由的经典古诗词 陶渊明李白苏轼如何用诗词表达精神翱翔

这段摘要介绍了五篇描写自由的古诗词的内容,包括每篇的主题、列举的古诗词、诗词的作者和朝代,以及每首诗词的解析。摘要强调了这些古诗词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让读者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和释放。摘要的字数控制在约160字左右。描写自由古诗词的摘要内容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描写自由的古诗词。这些诗词以不同的背景和情境,展现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包括苏轼的《古风·登高远望》、秦观的《清平乐·夏日悠闲》、苏轼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王之涣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每篇诗词都通过独特的意境和韵味,让人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和释放。希望这些古诗词能带给读者一些启示和感悟。

10首经典绝情诗词解析 关于决别与断肠的千古名句赏析

绝情诗词:断肠声里忆平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绝情"是一个深沉而复杂的主题。诗人或借绝情之痛抒写人生幻灭,或以决绝之语寄托愤懑,字里行间往往暗藏更深刻的生命感悟。以下精选历代经典绝情诗词,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学解析,展现这一主题的千载回响。1. 《白头吟》· 卓文君(西汉)名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解析:相传司马相如欲纳妾,卓文君以此诗回应。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本是深情告白,但开篇"决绝"二字如利刃,展现汉代女性罕见的刚烈。全诗以"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起兴,暗喻感情破裂,末句"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更直斥负心人的势利。2. 《有所思》· 汉乐府(汉代)名句:"从今以往,勿

描写长安城的诗词

本篇文章介绍了多首关于描写长安城的古诗词,涵盖了长安城的繁华、壮丽、情感与历史。每首诗都以长安城为背景,展现了不同的情境和风貌。文章还附有每首诗的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以及长安城的历史与文化。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安城的魅力与文化底蕴。

事的拼音

本文详细解析了“事”字的含义,包括官职、职业、事情、事故、事业、交媾、情况、从事等。文章还探讨了事的动词用法,如侍奉、供奉、做、从事等,并涉及了事的量词用法。此外,文章还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和诗歌,展示了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丰富用法和含义。

附炎趋热

附炎趋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yán qū rè,指的是依附权势,追求富贵的行为。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阶层分明,有人为追求权势和富贵而趋炎附势。附炎趋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为了追求权势和富贵,而主动去接近有权势的人或势力,表现出道德败坏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趋炎附势、投靠权贵等,反义词为独立自主、正直无私等。附炎趋热的错误用法是在没有原则的情况下为了某种目的而巴结权贵。该成语警告人们不要为了追求权势和富贵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和良心。

10首描写人物的经典古诗词 展现屈原陶渊明等文人风骨与人性光辉

墨痕深处见人心:那些镌刻人性的传世诗篇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人物的作品犹如一面面明镜,映照出人性的万千面相。从屈原笔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物外,诗人们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这些诗篇穿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现代读者的心弦。屈原《离骚》(战国)开创了以诗写人的先河。诗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丰满的诗人形象。司马迁评其"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道出了这首诗的人格光辉。陶渊明《饮酒·其五》(东晋)展现的是另一种人生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不同流俗

本文介绍了“不同流俗”这一成语的相关内容,包括其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其形容某人的思想、行为、品质等与一般人不同,具有超凡脱俗的特点。典故源自古代,如伯夷、叔齐等坚守道德信仰的人物被视为典范。最早出自《汉书·司马迁传》。同时介绍了近义词和反义词,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用法,如形容艺术品、文学作品、人物等。最后指出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避免滥用或误用。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攀炎附热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攀炎附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指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地位而主动接近有权势的人或集团的行为。文章强调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避免用于形容坚持原则或普通社交行为。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