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冠振衿:成语详解
读音
弹冠振衿(tán guān zhèn jīn)
含义
- 弹冠:整理帽子,比喻准备出仕或迎接新机遇。
- 振衿:整理衣襟,形容仪态端庄、态度恭敬。
整体含义:形容人整理衣冠,准备迎接重要场合或机遇,也比喻为出仕或晋升做准备。
典故
- 《后汉书·王符传》:
“弹冠振衣,欲赴时务。”形容士人整理衣冠,准备入仕。 - 《晋书·阮籍传》:
“弹冠振衿,欲有所为。”指阮籍虽隐居,但仍保持士人风范。 - 《世说新语》:
东晋名士谢安“弹冠振衿”后出山辅政,成为典故典范。
近义词
- 整装待发: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 摩拳擦掌:形容准备行动或竞争。
- 严阵以待:严肃认真地准备应对。
- 跃跃欲试:急切地想尝试某事。
反义词
- 无所事事:闲散无事可做。
- 消极怠工:态度消极,不愿行动。
- 坐以待毙:被动等待失败。
- 颓废不振:精神萎靡,毫无斗志。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弹冠振衿,准备参加升旗仪式。
- 考试前,同学们都弹冠振衿,认真复习。
-
小学高年级:
- 面试前,他弹冠振衿,希望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 运动员们弹冠振衿,等待比赛开始。
-
初中:
- 毕业典礼上,学生们弹冠振衿,迎接人生新阶段。
- 他弹冠振衿,准备在辩论赛中一展才华。
-
高中:
- 高考前夕,考生们弹冠振衿,全力以赴。
- 他弹冠振衿,准备迎接大学面试。
-
大学及以上:
- 求职者弹冠振衿,希望获得心仪的职位。
- 外交官弹冠振衿,出席国际会议。
错误用法
- 误用为“随意整理”:
❌ 他早上起床后弹冠振衿,随便穿了件衣服。(错误:成语强调庄重准备,而非随意行为。) - 误用为“消极状态”:
❌ 他整天弹冠振衿,却什么都不做。(错误:成语形容积极准备,而非懒散。) - 误用为“日常行为”:
❌ 她每天弹冠振衿地去买菜。(错误:成语多用于正式场合,不适用于日常琐事。) - 误用为“贬义”:
❌ 他弹冠振衿,假装很认真。(错误:成语本身无贬义,不可用于虚伪行为。)
总结:“弹冠振衿”多用于形容郑重其事的准备,适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不可随意滥用。
你可能感兴趣
弹冠振衣
本文介绍了成语“弹冠振衣”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精神振奋、整装待发,或表示人为了迎接新的机遇或挑战而做好充分准备。最早出自《楚辞·七谏·谬谏》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近义词包括“整装待发”、“整冠李裳”等,反义词有“垂头丧气”、“不修边幅”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并指出错误用法,如使用场合不当、误解成语含义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事预则立是什么意思
事预则立的读音事预则立(shì yù zé lì)是一个成语,其中“事”指的是事情,“预”表示预先、预先计划,“则”表示如果、那么,“立”表示成功、实现。事预则立的含义“事预则立”的含义是如果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那么事情就容易成功。它强调了预知和准备的重要性,以及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可以避免因缺乏准备而导致的失败。事预则立的典故“事预则立”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实践。在古代,人们认为在战争或政治斗争中,如果能够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就能够取得胜利。因此,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曾经说过:“事之至也,必先
粉墨登场
“粉墨登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ěn mò dēng chǎng,原指戏曲演员化妆后上台表演,现多用于比喻人或事物在特定场合或背景下经过准备或装扮后正式亮相或参与。这个成语强调了准备、装扮和正式亮相的过程和结果。其最早源于古代戏曲表演,后来被引申到其他领域。其近义词有亮相登场、登台亮相、出面露脸等,反义词包括默默无闻、隐匿不出、悄然无声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日常穿着、用词不当、误解成语原意以及不合语境使用等错误用法,以充分发挥成语的恰当表达效果。
处心积虑
处心积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ǔ xīn jī lǜ。它表示长期谋划、用心良苦,形容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长期准备和努力。该成语源自《史记》中的故事,强调了长期的计划和准备,以及付出的努力和心思。它的近义词包括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等,反义词则包括草率从事、临时抱佛脚等。文章详细解释了处心积虑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同时,也指出了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错误使用处心积虑的情况,并强调了正确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爷饭娘羹是什么意思
爷饭娘羹的读音爷饭娘羹的读音为yé fàn niáng gēng。爷饭娘羹的含义“爷饭娘羹”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子女孝顺,为父母提供饮食等生活上的照顾和供养。具体来说,这个成语中的“爷”和“娘”分别指代父亲和母亲,“饭”和“羹”则是指食物。因此,“爷饭娘羹”的含义就是子女为父母提供食物,表达孝顺和供养之情。爷饭娘羹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家庭生活。在古代社会,子女孝顺父母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美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子女对父母的供养之情,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对父母尽心尽力、非常孝顺的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元朝的《元史》中,后来逐渐被广泛使用。爷饭娘羹的典故出处据《元史》记载,元朝时期有一位名叫
7个关键点教你正确读写"饬"字并掌握其丰富用法
饬的字义颇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解释是“整顿,使有条理”,以及“谨慎,守规矩”。饬字在古汉语中也有多种用法,如命令、告诫等。在阅读古籍时,需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另外,饬的拼音为chì,部首为饣,笔顺为丿等。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到饬字的含义和用法。该文章全面解析了饬字的字义、读音、部首和笔顺,并详细阐述了其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对于学习和理解饬字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详细解析了汉字“饬”的读音、部首、笔顺及多种字义。其中包括整顿、使有条理,谨慎、守规矩等基本含义,以及古汉语中的命令、告诫等用法。文章全面阐述了饬字在古现代的应用,并强调其在阅读和古籍理
贫嘴贱舌是什么意思
贫嘴贱舌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说话过多、喜欢说闲话、爱搬弄是非、言语尖酸刻薄或不负责任。其典故源于古代对言语轻浮、不尊重他人的人的贬斥。近义词包括废话连篇、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等。反义词包括沉默寡言、言之有物等。使用时应避免场合不当、与其他负面词汇连用以及滥用。正确的使用应该是针对确实存在言语轻浮、不负责任的行为。该成语拼音为pín zuǐ jiàn shé,声调为平上上去组合。
信口开河是什么意思
信口开河的读音信口开河,读音为 "xìn kǒu kāi hé",其中“信”指的是随意、任意地;“口”指的是嘴巴;“开河”指的是随意说话、不负责任地发表言论。信口开河的含义信口开河,指说话不负责任,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发表言论,常常用来形容人说话轻率、不切实际或夸大其词。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误解、混乱或不必要的麻烦。信口开河的典故信口开河的典故源于古代,最早出自于《晋书·王澄传》。王澄在任时,常常信口开河,随意发表言论,不负责任地传播消息。他的这种行为被后人引申为“信口开河”,用来形容说话不负责任、轻率的行为。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典故和出处,如《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表达方式。信口开河
仪表堂堂是什么意思
仪表堂堂的读音拼音:yí biǎo táng táng注音:/yí biǎo/ /táng táng/仪表堂堂的含义“仪表堂堂”形容一个人的外表端庄、风度翩翩,仪态优雅。该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气质和外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出对个人风度的赞美。仪表堂堂的典故该成语源自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书》等古籍中的记载。在古代,人们常常用“仪表”来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和风度。而“堂堂”则表示庄重、威严。因此,“仪表堂堂”这一成语逐渐形成,用来形容人的外表和气质都非常出色。仪表堂堂的出处“仪表堂堂”这一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因为其出众的仪表和风度而
不可揆度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可揆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常见的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无法揣测或估计某事物或情况的深度或程度,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深邃和难以捉摸。同时,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说明其用法和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