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之堂

大雅之堂

读音

dà yǎ zhī táng

含义

  • 大雅:指《诗经》中的《大雅》,代表高雅、正统的文学艺术。
  • 之堂:指殿堂、厅堂,引申为正式的场合或高雅的场所。
  • 整体含义:形容高雅、庄重的场合或境界,多用于指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正统、高尚标准。

典故

  1. 《诗经》渊源
    “大雅”源自《诗经》中的《大雅》部分,多为周朝贵族祭祀、朝会时的乐歌,代表正统文化。后世用“大雅之堂”形容符合高雅标准的场合。
  2. 宋代文人评价
    宋代文人常用“登大雅之堂”形容作品被正统文坛认可,如苏轼曾评价友人诗作“可登大雅之堂”。
  3. 清代《儒林外史》
    书中讽刺某些粗俗作品“难入大雅之堂”,反衬“大雅之堂”代表的高标准。

近义词

  1. 阳春白雪:指高雅的艺术,与“下里巴人”相对。
  2. 高雅之堂:与“大雅之堂”意义相近,强调庄重场合。
  3. 庙堂之高:原指朝廷,后引申为正式、高贵的场所。

反义词

  1. 下里巴人:泛指通俗文艺,与“大雅之堂”形成对比。
  2. 粗鄙之地:指低俗、不登大雅之堂的场所。
  3. 市井之谈:形容庸俗的言论或话题。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这幅画颜色鲜艳,但还上不了大雅之堂。(简单评价)
    • 老师说,乱涂乱写的作业不能摆在大雅之堂。(行为规范)
  2. 小学高年级

    • 他的书法作品被选入展览,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成就描述)
    • 这种玩笑话在正式场合说,就是难登大雅之堂。(礼仪教育)
  3. 初中

    • 网络流行语虽有趣,但写作文时需避免,以免难入大雅之堂。(语言规范)
    • 古典音乐常被视为大雅之堂的代表,而摇滚乐更接地气。(文化对比)
  4. 高中及以上

    • 这部小说文笔精湛,思想深刻,堪称大雅之堂的佳作。(文学评价)
    • 学术会议上讨论八卦话题,实在有辱大雅之堂。(场合要求)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大雅之殿”

    • ❌ 他的设计作品登上了大雅之殿。(正确应为“大雅之堂”)
  2. 形容具体建筑

    • ❌ 这家酒店装修豪华,真是大雅之堂。(应指抽象的高雅标准,非实体场所)
  3. 贬义滥用

    • ❌ 你穿这么正式,简直是大雅之堂!(含讽刺意味时需谨慎,原词无贬义)
  4. 混淆近义词

    • ❌ 这首民歌是阳春白雪,适合大雅之堂。(“阳春白雪”本身已指高雅,语义重复)

注意: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强调“正统、高雅”的属性,避免字面化或过度引申。

你可能感兴趣

不能登大雅之堂

“不能登大雅之堂”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水平不够高,质量不够好,不能被正式认可或接受。其含义源于古代的文艺评论和艺术鉴赏,表示某些事物或人因不够庄重、高雅而不能在正式场合展示。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举止不够得体、庄重。其近义词包括“不入流”“粗俗”“俗不可耐”,反义词为“高雅”“上档次”“优雅”。然而,使用此成语时需谨慎,避免滥用、自嘲或贬低他人,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提供了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例句。

关于堂的诗词

关于堂的诗词(第1篇)关于“堂”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全文《大雅堂》唐·杜甫“堂堂大雅立,百代仰遗风。”解析:此诗中,“堂堂”形容高大庄严,大雅之堂指代庄重高雅的场所,百代仰遗风则表示人们长久地仰慕其遗留下来的风范。《登高》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楼非别楼,乃堂堂之居。”解析:此诗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堂堂之居在这里指的是宏伟的建筑。通过更上一层楼的描述,也体现了人要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夜泊牛渚怀古》宋·张耒“楚客南来晚未休,清江明月满西楼。嘹唳幽风满云台,寂寥谁解堂中愁。”解析:这首诗写出了客居他乡、孤寂寂寞之情。其中的“堂中愁”体现了诗人在室内(堂内

描写牡丹花开的古诗词

描写牡丹花开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牡丹花开的古诗词一、唐·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作者:刘禹锡,唐朝文学家。解析:此诗以芍药和芙蓉为衬托,突出了牡丹的艳丽和独特。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每当花开之时,京城都会为之动容。全诗以牡丹为题,赞美了牡丹的美丽与高雅。二、唐·李商隐《赏花赠友人》原文:紫陌千红只牡丹,春光烂漫自开颜。香风拂面过华屋,玉树临风似天仙。娇态无伦殊绝美,灵韵超脱非同凡。满堂饮酒难相惜,只为寻春落日还。作者:李商隐,唐代文学家、诗人。解析:李商隐此诗描绘了牡丹的绚烂美丽和令人陶醉的香气。诗人赞美牡丹的美丽无与伦比,是其

关于芍药诗词苏轼

关于芍药诗词苏轼(第1篇)关于芍药诗词苏轼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背景满庭芳·芍药宋·苏轼芳草池塘淡淡春,薄霜初下碧苔新。砌下芍药却无数,唯见罗裙翻暗尘。纤腰婀娜情难抑,独舞翩翩意自真。君问芳名何所寄,此花端是绝世人。解析:此词以芍药为题,描绘了芍药的美丽与高雅。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芍药的芬芳与美人般的身姿。其中“纤腰婀娜”和“罗裙翻暗尘”等句更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芍药的曼妙与华美。二、其他含有芍药的苏轼诗词及解析浣溪沙·春景宋·苏轼芍药樱桃两斗新,日斜春色倍伤神。烟丝细软香风送,犹有醉人花气深。解析:此词描绘了春天里芍药与樱桃的盛开景象,通过“日斜春色”和“醉人花气”等词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好时

小学描写牡丹的诗句古诗词

小学描写牡丹的诗句古诗词(第1篇)小学描写牡丹的诗句古诗词一、牡丹诗朝代:唐作者:刘禹锡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艳丽天下闻。翠叶轻摇映日影,红妆妖娆照人魂。花中魁首何须问,独领风骚自成群。满园春色关不住,唯有牡丹真国色。解析:此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牡丹的艳丽与高雅。首句“花开时节动京城”点明牡丹盛开时京城为之动容的盛况,后句则通过翠叶、红妆等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出牡丹的绝美之处。诗中还将牡丹比作花中魁首,并指出唯有牡丹能够代表真国色。全诗流畅,意象生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牡丹的雍容华贵和它的崇高品质。二、春赏牡丹朝代:宋作者:郑板桥一簇娇艳倚墙头,万点繁花映日红。春色满园关不住,牡丹独领风骚中。枝头

描写白孔雀的现代诗词

描写白孔雀的现代诗词(第1篇)白孔雀之韵——古诗词中的白孔雀描绘一、开篇引言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白孔雀象征着高贵与纯洁,而对其形象的描述常可见于历代文人的诗作中。现将以诗词形式为您展示一些对白孔雀的描述和解析,以此探寻其在古典诗韵中的倩影。二、古诗词原文及解析(一)《孔雀赋》作者:佚名(宋或更早时期)孔雀飞来照绿水,羽毛洁白胜雪光。起舞轻盈云雾间,风姿绰约仙姿扬。解析:此诗描述了白孔雀的羽毛洁白如雪,在绿水旁飞翔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其轻盈与优雅。(二)《咏孔雀》作者:李清照(宋代)白羽翩翩映日辉,孔雀开屏映翠微。仙姿玉质难掩藏,疑是瑶台落翠衣。解析:此诗用生动的描绘方式展示了白孔雀羽毛的光彩以

关于竹的诗词

关于竹的诗词(第1篇)关于竹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常被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高雅的意象,寄托了深厚而多元的情感与思考。下面我将按照诗、作者、朝代和解析的格式,为您列出几篇与竹有关的诗词。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父歌》此篇描述的是一位渔夫的生活情景。箬笠和绿蓑衣皆以竹为原料,竹的坚韧与渔夫的坚韧生活相映成趣。在斜风细雨中,竹的坚韧与渔夫的从容不迫相得益彰。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苏轼用竹杖芒鞋自喻,写自己不怕风吹雨打的生活态度。此诗表现出竹的高风亮节,象征着一种无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咬定青山不放松,

关于描写竹子的古代诗词

关于描写竹子的古代诗词(第1篇)关于描写竹子的古代诗词一、先秦·《诗经·小雅·斯干》原文: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解析:这是《诗经》中描述竹林景色的诗句,诗人用“斯干”来指代山涧溪流,又用竹子作为环境的代表。用竹子的高雅形象与松树并举,形成一种和谐幽雅的自然景观。二、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原文:何事居穷道转深,面前无客自闲吟。闭门倏忽闲日永,窗影疏林绕碧阴。欲去欲来山竹笋,将疏将密水松心。只因误识玄元字,从此休粮绝滓瘿。作者:杜荀鹤朝代:唐解析:在这首诗中,竹笋、山竹成为描绘山间景象的重要元素。杜荀鹤运用对自然界的描述来反映出人们的品性——修身养性,寻求

描写莲叶的古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摘要了关于描写莲叶的古诗词的内容。文章从多首古诗词中挑选了关于莲叶的描写,包括每首诗的原文、作者及解析,展现了莲叶的美丽、生机与高雅品质。文章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描绘了莲叶在各种场景下的美丽景象,如清池莲叶之美、游鱼的生机、荷塘夜色的美丽与宁静等。同时,也提到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对莲叶的生动描绘。通过这些古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莲叶的美妙之处。

描写迎客的诗词

你提供的文章是关于描写迎客的诗词的,这些诗词以不同的背景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热爱,以及对客人的热情与真挚情感。这些古诗词的韵味与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友情的真挚与深厚。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迎客诗词的内容,包括《山中送客》、《客至》、《迎客曲》等古诗词原文及解析。这些诗词描绘了迎客的喜庆氛围、主人对客人的热情与期待,以及友情之深厚。除此之外,还列举了《迎新友》、《待客至》等迎客诗词,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迎客诗词及其情感表达。文章强调,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友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迎客之诗是古韵中的温情、雅致与热情的体现,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友情的真挚与珍视。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