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惑不解

大惑不解

读音

dà huò bù jiě

含义

“大惑不解”由四个字组成:

  • :形容程度深、范围广。
  • :困惑、疑惑。
  • :否定词,表示无法。
  • :理解、解释。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非常困惑,无法理解,形容对某件事感到极度迷茫,难以想通。

典故

  1. 《庄子·天地》
    庄子在文中提到:“大惑者,终身不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陷入极大的困惑中,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想明白。这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哲理。
  2. 《史记·滑稽列传》
    汉代东方朔以幽默的方式劝谏汉武帝,有时故意说一些让人“大惑不解”的话,等皇帝追问时再解释,以此达到劝诫的效果。
  3. 《后汉书·张衡传》
    张衡发明地动仪时,许多人对其原理“大惑不解”,直到地震发生时,人们才惊叹其精妙。

近义词

  1. 百思不解:反复思考也无法理解。
  2. 莫名其妙:形容事情奇怪,难以理解。
  3. 茫然不解: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4. 如堕五里雾中:比喻陷入迷惘,摸不着头脑。

反义词

  1. 恍然大悟:突然明白过来。
  2. 茅塞顿开:一下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3. 心领神会:不用解释就能明白。
  4. 了如指掌:对事情非常清楚。

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1. 老师讲的故事太复杂了,我听得大惑不解
  2. 弟弟看到魔术师变出鸽子,大惑不解地问:“鸽子是从哪儿来的?”
  3. 这道数学题太难了,我大惑不解,只好去问妈妈。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1. 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太深奥,同学们都大惑不解
  2. 他突然说要去探险,让我们大惑不解
  3. 这本书的结局很奇怪,我读完仍然大惑不解

初中

  1. 历史老师讲到古代祭祀仪式时,我们大惑不解,因为现代人很难理解那种习俗。
  2. 他为什么突然辞职?同事们大惑不解
  3. 这个物理实验的结果和理论不符,连老师也大惑不解

高中及以上

  1. 哲学家提出的悖论让许多人大惑不解,争论了几百年。
  2. 他的行为前后矛盾,令人大惑不解
  3. 这个案件的真相扑朔迷离,警方也大惑不解

文学化表达

  1. 面对宇宙的浩瀚,人类常常大惑不解,感叹自身的渺小。
  2. 他的眼神深邃,让人大惑不解,仿佛藏着无数秘密。
  3. 这首诗的隐喻太深,读者难免大惑不解

生活场景

  1. 妈妈突然说要搬家,我大惑不解,因为我们刚住进来不久。
  2. 他昨天还很高兴,今天却闷闷不乐,真让人大惑不解
  3. 这个APP的操作逻辑混乱,用户大惑不解,纷纷差评。

职场/社会

  1. 公司突然宣布裁员,员工们大惑不解,因为业绩明明很好。
  2. 政府的新政策出台后,民众大惑不解,纷纷要求解释。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大惑不解”表示“非常生气”
    ❌ 他因为迟到被批评,大惑不解地摔门而出。(正确:他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出。)
  2. 误用为“大惑不解”表示“非常高兴”
    ❌ 听到获奖的消息,他大惑不解地跳了起来。(正确:他欣喜若狂地跳了起来。)
  3. 误用为“大惑不解”表示“非常清楚”
    ❌ 经过老师的讲解,我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正确:我对这个问题恍然大悟。)
  4. 误用为“大惑不解”形容天气或自然现象
    ❌ 今天的天气大惑不解,一会儿晴一会儿雨。(正确:今天的天气变幻莫测。)
  5. 误用为“大惑不解”形容食物味道
    ❌ 这道菜的味道大惑不解,又酸又甜。(正确:这道菜的味道难以形容。)

总结:“大惑不解”只能用于形容人对某件事感到困惑,不能用于情绪、天气、味道等无关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不知头脑

“不知头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zhī tóu nǎo,用于形容人对某事或某物感到困惑、迷茫,无法理解或把握其本质。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可能由古代文人根据经验总结而来。其近义词包括茫然不解、混沌不清、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等,反义词有洞若观火、明明白白、心知肚明、心中有数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褒义,以及在合适场合使用,还需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难以想象、难以理解或难以置信的事情。它来源于佛教经典,形容佛法深奥超出凡人想象。在日常使用中,形容令人惊讶、难以理解的事情或现象。其近义词有匪夷所思、莫可名状、难以置信、令人费解等。反义词包括轻而易举、司空见惯、意料之中、通俗易懂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用词不当、与“不可能”混淆及过于夸张的错误用法。

大眼望小眼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大眼望小眼"这一成语的发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两个人相互凝视的情景,常用于形容双方对视、惊讶、困惑等表情或心情。其发音为"dà yǎn wàng xiǎo yǎn",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常见的近义词为"对视"、"凝视"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乱用语境、误解含义以及过度重复等问题。

百思莫解

本文介绍了成语“百思莫解”的读音、含义和典故出处,详细说明了它的意思为经过反复思考仍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如“难以理解”、“费解困惑”等,以及反义词如“一目了然”、“易如反掌”等。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百思莫解”的使用场景。文章强调了在正确语境下使用的重要性,并指出了错误用法示例,如误用为表示放弃的态度或与其他表示困惑的词语混淆使用。正确使用该成语可以更准确表达深度思考和困惑。

不知所以

"不知所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zhī suǒ yǐ,意思是对某事情或原因不清楚、不理解、困惑迷茫。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并逐成为常用成语。其含义可能源自古代的故事或事件,用于描述遇到难以解释或理解的事情时的感受。其近义词有“莫名其妙”、“茫然不解”、“困惑不解”,反义词有“了如指掌”、“心知肚明”、“洞若观火”。使用“不知所以”时需避免错误用法,例如敷衍或回避问题,或在非语境中使用。通过了解该成语的出处、含义和用法,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豁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豁然大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ò rán dà wù",表示经过某种事情或启发后,突然间完全明白或领悟了某个道理或问题。它通常用来形容经历困惑、迷茫后找到了答案或解开了难题的情景。豁然大悟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它的近义词包括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等,反义词则为茫然不解、执迷不悟等。使用豁然大悟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与“恍然”混淆使用,并注意在语境中的恰当搭配。

莫名其妙是什么意思

“莫名其妙”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难以理解、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事情或情况,含义为无法用言语解释清楚或理解。其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近义词包括不明所以、费解、令人费解、难以捉摸等。反义词有一目了然、通俗易懂、了如指掌、简单明了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语气,避免误用为贬义或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该成语常用于表达某种困惑、惊讶或不解其意的情境。

不知所可

"不知所可"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zhī suǒ kě,用来形容对某事或某物的性质、状态等无法理解或无法确定的状态,表达迷茫、困惑的情感。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逐渐广泛使用。其近义词包括茫然不解、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等,反义词为对某事非常清楚的了如指掌、洞若观火、心中有数等。使用"不知所可"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例如混淆该成语与其他类似表达的差异,以及误用为贬义。文章对"不知所可"的含义、用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别有用心

"别有用心"是一个成语,指心中存在其他不为人知的算计或意图,常含贬义。该成语由“别”、“有”、“用”和“心”四个字组成,意味着另外的存在意图或目的。其典故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近义词包括“心中有数”、“居心叵测”等,反义词则是“坦诚相待”、“直率无伪”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谨慎,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或误解其原意、滥用以及无端猜测或指责他人。

不因不由

成语“不因不由”的读音为bù yīn bù yóu,含义指没有任何原因或无端的,不是由于意外的或非自愿的。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事情的发生没有明显缘由。其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近义词包括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等,反义词包括有因有由、事出有因等。此外,“不因不由”的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因此”和与“理所当然”混淆使用。文章通过例句详细介绍了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