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丝不挂

寸丝不挂

读音

cùn sī bù guà

含义

“寸丝不挂”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连一寸丝线都不挂”,形容人赤身裸体,毫无遮掩。后来引申为形容人毫无牵挂、超脱世俗的状态,多用于佛教禅宗语境,表示心境空明、不受外物束缚。

  • :长度单位,形容极小的量。
  • :丝线,比喻细微的牵绊。
  • 不挂:不附着、不牵挂。

典故

  1. 《景德传灯录》:唐代高僧玄沙师备禅师曾用“寸丝不挂”形容修行者应达到的无挂碍境界。
  2. 《五灯会元》:宋代禅宗典籍记载,有僧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答:“寸丝不挂。”意指佛法本空,不应执着。
  3. 《碧岩录》:宋代禅宗公案集,提到“寸丝不挂”象征修行者应放下一切执念,回归本心。

近义词

  1. 赤身裸体:形容身体毫无遮掩。
  2. 无牵无挂:形容心境自由,不受束缚。
  3. 超然物外:指超脱世俗,不受外物影响。
  4. 四大皆空:佛教用语,形容一切皆虚幻,无执着。

反义词

  1.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与“寸丝不挂”的裸露相反。
  2. 牵肠挂肚:形容心中牵挂很多,无法释怀。
  3. 执迷不悟:指固执己见,无法超脱。
  4. 俗务缠身:形容被世俗事务困扰,无法自由。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游泳时寸丝不挂,被妈妈批评了。
    • 小和尚问师父:“什么是修行?”师父说:“寸丝不挂。”
  2. 小学高年级

    • 禅宗大师说,真正的自由是寸丝不挂,不被外物束缚。
    • 他放下所有烦恼,感觉寸丝不挂,轻松自在。
  3. 初中

    • 修行者追求寸丝不挂的境界,不被世俗欲望困扰。
    • 这幅画里的人寸丝不挂,象征回归自然的本真。
  4. 高中及以上

    • 禅宗公案中,“寸丝不挂”不仅是身体裸露,更指心灵的超脱。
    • 他历经沧桑后,终于达到寸丝不挂的心境,不再为名利所累。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衣服很少”

    • ❌ 她穿着寸丝不挂的裙子去参加宴会。(错误,应改为“轻薄透明”或“暴露”)
  2. 误用为“毫无准备”

    • ❌ 考试前他寸丝不挂,什么都没复习。(错误,应改为“毫无准备”)
  3. 误用为“一无所有”

    • ❌ 破产后他寸丝不挂,连饭都吃不起。(错误,应改为“一贫如洗”)
  4. 误用为“完全裸露”的贬义

    • ❌ 那个小偷寸丝不挂地逃跑。(错误,应改为“赤身裸体”)

“寸丝不挂”在佛教语境中多指心灵的超脱,而非单纯形容裸露,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禅的诗词

关于禅的诗词(第1篇)关于禅的诗词文章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诗词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而其中,关于禅的诗词更是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下面,我将列举几首饱含禅意的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列举《菩提偈》作者:释迦牟尼(以年代论)原文: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解析:此偈表达了禅宗对事物空性的一种理解,强调了心无挂碍的境界。菩提和明镜都是佛教中的象征,代表着智慧和清净。此偈语意深邃,富有哲理。《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析:此诗借景抒情,以庐山的形象来比喻人们在尘世中的困扰

描写顿悟的诗词

本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多首关于顿悟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展现了人们在某一瞬间领悟到人生真谛的深刻体验。这些诗词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传达了内心的觉醒和对人生的领悟。文章通过几首饱含顿悟之意的古诗词,感受了深邃的意境,并提供了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感悟生活的美好与真谛的启示。这些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宝贵的思考启示作用。

探索古诗词中的锁意象 10首关于禁锢与心灵突围的经典诗词赏析

锁中乾坤:古诗词中的禁锢意象与心灵突围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锁"这一意象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从金锁铜扃的实物,到心牢情困的隐喻,诗人们以锁为媒,抒写着人生百态中的禁锢与渴望。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更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唐代:金锁意象的华丽与哀愁李商隐《楚宫》中"锁香金屈戌,带酒玉昆仑"之句,以金锁与美酒并置,勾勒出宫廷奢靡生活的一角。这位晚唐诗人常以精致物象暗喻时代沉沦,金锁在此既是实指宫门之锁,又象征着权力对人性的禁锢。杜牧《宫词二首》中"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则通过锁的闭合,暗示深宫女子的孤寂命运。月光与落花成为时间流逝的见证,而金锁则是永恒禁锢的象征。

10首描写闲适生活的古典诗词 探寻中国文人无事之诗中的悠然境界

无事之诗: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适美学"无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简单的"没有事情",而是一种超脱功利、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在古典诗词中形成了独特的"无事"主题,展现了文人雅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文选取唐宋时期几位代表性诗人的"无事"诗词,解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美学价值。王维《酬张少府》朝代:唐代作者: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解析:此诗展现了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生活状态。"万事不关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世俗纷扰的主动疏离。"松风"、"山月"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空灵意境,"解带"、"弹琴"的动作描写则体现了身心

关于佛珠的诗词

关于佛珠的诗词(第1篇)关于佛珠的诗词一、宋代释印肃《自作佛珠诗》原文:菩提达摩离苦海,留得真珠满箩收。一串无殊万串同,一珠一光入圆融。作者:释印肃,宋代禅僧。解析:此诗描述了菩提达摩脱离苦海,留下佛珠满箩的情景。诗中强调了佛珠的平等性,无论是一串还是万串,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都能帮助人们进入圆融的境界。二、唐代白居易《念珠赞》原文:千百亿劫体如虚空,一粒如须弥芥子,香云缭绕天地中,天清月朗金刚炽。灵心得悟取真心,由汝获得神明归,经文三千显大道,借珠尽悟轮回地。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解析:此诗以念珠为媒介,表达了对佛法深奥道理的领悟。诗中描绘了念珠的庄严与神圣,以及其对于修行者心灵的启迪和

关于修心的诗词

关于修心的诗词(第1篇)关于修心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静夜思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修心悟道自清净,万法皆空道未离。独坐空山无人问,天地苍茫自吟诗。坐禅语作者:贾岛(唐代)原文:秋水长流万丈清,心随孤鹤去寻僧。了无一物堪留碍,日月常悬定坐灯。醒世良言作者:元稹(唐代)原文:本无是非别轻重,一心不念五色道。世间万物皆如梦,修心悟道得真道。禅意作者:王维(唐代)原文:心静自然凉,清风吹不惊。万法皆如幻,修心悟道明。悟道作者:李煜(南唐)原文:人道修行苦,我道悟心清。云烟随逝水,明月照禅情。二、诗词解析以上这些诗词都是关于修心的主题,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表达了修心的重要性以及修心的过程和

大彻大悟是什么意思

大彻大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chè dà wù,表示对某事情或道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洞察。它源于佛教修行,是修行者达到的最高境界。该成语强调了人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对人生或某个道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它的近义词包括顿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等,反义词有执迷不悟、懵懂无知、半知半解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大彻大悟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成语的恰当使用。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

一丝不挂是什么意思

一丝不挂的读音拼音:yī sī bù guà注音:ㄧ ㄙ ㄅㄨˋ ㄍㄨㄚˋ读音解释:该成语的发音是“yī sī bù guà”,意为连一丝丝的衣服或物品都没有,形容赤裸或完全空无一物的状态。一丝不挂的含义基本含义: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或物完全裸露,没有任何遮盖或装饰。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状态或情况空无一物,没有任何的附加或修饰。字义解析:“一丝”表示极少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挂”则表示没有悬挂或没有附着的意思。综合起来,该成语的含义是形容极度空无或完全裸露的状态。一丝不挂的典故典故出处:该成语的典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佛教文化中,佛教修行者常以“一丝不挂”来描述身心清净、无牵无挂的修

超凡出世

文章介绍了“超凡出世”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意指超出尘世,超越平凡,形容人的思想、行为或成就达到非凡境界。它源于佛教、道教的超脱思想,常用来形容心灵达到更高境界的人。文章还提供了例句说明其用法,并指出在错误语境中使用可能会不恰当或误解含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