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害兴利:铲除祸患,开创福祉
读音
chú hài xīng lì
含义
- 除:铲除、消除。
- 害:祸患、弊端。
- 兴:振兴、发展。
- 利:利益、好处。
整体含义:指消除有害的事物,发展有益的事业,使社会或环境得到改善。
典故
- 《史记·河渠书》
汉武帝时期,黄河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大臣建议治理黄河,汉武帝采纳建议,组织人力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最终“除害兴利”,使黄河下游恢复安定。 - 《后汉书·王景传》
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采用科学方法疏导水流,既消除了水患,又促进了农业灌溉,被赞誉为“除害兴利”的典范。 - 《资治通鉴》
唐太宗时期,朝廷推行“均田制”,废除豪强兼并土地的政策,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国家税收,体现了“除害兴利”的治国理念。
近义词
- 兴利除弊:发展有利的事业,革除弊端。
- 革故鼎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 拨乱反正:治理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扬长避短:发扬优点,避免缺点。
反义词
- 养痈遗患:纵容祸患,导致严重后果。
- 因循守旧:固守旧规,不思变革。
- 抱残守缺: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不愿改进。
- 饮鸩止渴: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问题,不顾长远后果。
例句
- 小学低年级:政府修建排水系统,除害兴利,让城市不再积水。
- 小学高年级:科学家研究环保技术,除害兴利,减少污染,保护地球。
- 初中:古代水利工程除害兴利,既防洪又灌溉,造福百姓。
- 高中:经济改革除害兴利,废除落后制度,促进市场繁荣。
- 大学及以上:社会治理需要除害兴利,既要打击犯罪,也要完善福利制度。
- 职场:公司优化管理流程,除害兴利,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 环保:垃圾分类政策除害兴利,减少污染,回收资源。
- 科技:人工智能技术除害兴利,既能提高生产力,也需防范风险。
- 历史:秦始皇统一文字,除害兴利,促进文化交流。
- 农业:推广有机种植,除害兴利,减少农药危害,提高粮食质量。
- 医学:疫苗研发除害兴利,预防疾病,保障健康。
- 教育:教育改革除害兴利,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质量。
- 法律:修订法律除害兴利,严惩犯罪,保护公民权益。
- 金融:监管金融市场,除害兴利,防止泡沫,稳定经济。
- 交通:建设高铁网络,除害兴利,减少拥堵,促进区域发展。
- 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害兴利,传承文明,避免失传。
- 军事:国防现代化除害兴利,增强实力,维护和平。
- 外交:国际合作除害兴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 个人成长:改正坏习惯,除害兴利,提升自我。
- 社会公益:志愿者清理河道,除害兴利,改善环境。
错误用法
- 误用为“除利兴害”:
❌ “政府推行新政策,除利兴害,导致经济下滑。”(正确应为“除害兴利”) - 混淆近义词:
❌ “公司裁员是为了除害兴利。”(应使用“精简机构”或“优化结构”) - 滥用成语:
❌ “我每天早起是为了除害兴利。”(个人习惯不适用此成语) - 字面误解:
❌ “农民喷洒农药除害兴利。”(农药虽有除害作用,但“兴利”不适用) - 语境不符:
❌ “他减肥成功,真是除害兴利。”(减肥是个人行为,不涉及社会或公共事务)
总结:“除害兴利”多用于描述公共政策、社会治理或大型工程,强调消除弊端、创造福祉,不宜用于个人小事或负面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南北朝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诗词文化,包括作者、原文、解析和赏析。这些诗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诗词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诗词以乐府民歌和文人创作为主,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广泛。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苦难,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拟古·南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四首·其二》、《北山移文》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
比岁不登
“比岁不登”读作bǐ suì bù dēng,指连年收成不好,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或收获。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沟洫志》,用于描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导致的农业生产受阻的情境。其近义词有“连年歉收”、“连年不利”等,反义词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比岁不登的错误用法包括用词不当和乱用成语。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因素,比岁不登会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兵戈扰攘
兵戈扰攘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īng gē rǎo rǎng",用来描述因战争造成的混乱和纷扰。这个词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的时期,描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不安。兵戈扰攘的近义词包括战乱纷扰、纷争不息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和平稳定等。在使用兵戈扰攘时,需注意避免在非战争相关的混乱场景中使用,以及与意思相近的词语混淆使用。文章详细介绍了兵戈扰攘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
百废俱举
本文介绍了成语“百废俱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该成语形容许多被废弃或搁置的事情都重新开始进行或恢复起来,强调全面恢复、全面发展的状态。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如不适用的场合和错误的搭配词语。在领导新的变革或重建工作中,常使用此成语形容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态势。
闭关自守
闭关自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guān zì shǒu。含义是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交流或学习。最早出自古代的军事策略,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一个人或团体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近义词有闭门不出、独善其身等。反义词为开放包容、交流互动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过于自我封闭,忽视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详细解释了闭关自守的含义和用法。
安国富民
安国富民的读音为ān guó fù mín,意为通过安定国家和发展经济来使人民富裕,为褒义词。其源于古代中国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和历史事件,强调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近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等,反义词有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等。在政府的政策、领导人的施政方针等场合中常用,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注意避免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用于不当场合或搭配不当的词语,应尊重其庄重和正式的语境。
修文偃武是什么意思
修文偃武的读音修文偃武的读音为:xiū wén yǎn wǔ。修文偃武的含义修文偃武,指致力于文教事业,使武力得到休整。其中,“修”意为治理、整顿,“文”指文化、文明,“偃”意为停止、平息,“武”则指军事、武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在和平时期,注重文化教育和修养,使武力得以休整和调整的状态。修文偃武的典故修文偃武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在古代,国家常常会经历战争和和平的交替时期。在战争时期,国家需要动用武力来维护秩序和安全;而在和平时期,国家则更注重文化教育和修养,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修文偃武的典故就是描述了这种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状态。据史书记载,古代的帝王常常会采取修文偃武的政策
悉索薄赋是什么意思
悉索薄赋的读音悉索薄赋的读音为:xí suǒ bó fù。悉索薄赋的含义“悉索薄赋”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国家或政府在征税时尽量减轻民众的负担,使人民能够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这个成语的含义包括了两部分:一是“悉索”,意为尽心尽力地寻求、选择;二是“薄赋”,即减轻赋税的意思。因此,“悉索薄赋”的含义就是尽心尽力地选择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使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悉索薄赋的典故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为了改善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下令对百姓的赋税进行改革。他下令对百姓的财产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来制定合理的赋税标准。同时,他还下令对贫困百姓进行减免赋税的照顾,以减轻他
安富恤穷
“安富恤穷”是一个成语,意指在富裕时关注贫困群体的处境,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该成语源自古代中国,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其典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财富分配和社会公正的关注。安富恤穷的近义词有济困扶危、扶危济困等,反义词为坐视不救、见死不救等。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避免错误理解和使用,如忽略“恤穷”部分,或在不当场合使用等。安富恤穷的精神仍然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保境息民
保境息民的读音为bǎo jìng xī mín,意指保护领土不受侵犯,安定民生,使人民休养生息。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安宁的重要性。保境息民包括近义词如安邦定国、安定民生、维护和平等,反义词为生灵涂炭、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等。在句子中,保境息民通常用于描述领导者治国策略或政策,表达其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的目标。正确使用该成语,需避免错误用法,如不能随意搭配不当词语或拆分“保境”和“息民”两个独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