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害兴利

除害兴利:铲除祸患,开创福祉

读音

chú hài xīng lì

含义

  • :铲除、消除。
  • :祸患、弊端。
  • :振兴、发展。
  • :利益、好处。

整体含义:指消除有害的事物,发展有益的事业,使社会或环境得到改善。

典故

  1. 《史记·河渠书》
    汉武帝时期,黄河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大臣建议治理黄河,汉武帝采纳建议,组织人力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最终“除害兴利”,使黄河下游恢复安定。
  2. 《后汉书·王景传》
    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采用科学方法疏导水流,既消除了水患,又促进了农业灌溉,被赞誉为“除害兴利”的典范。
  3. 《资治通鉴》
    唐太宗时期,朝廷推行“均田制”,废除豪强兼并土地的政策,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国家税收,体现了“除害兴利”的治国理念。

近义词

  1. 兴利除弊:发展有利的事业,革除弊端。
  2. 革故鼎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3. 拨乱反正:治理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4. 扬长避短:发扬优点,避免缺点。

反义词

  1. 养痈遗患:纵容祸患,导致严重后果。
  2. 因循守旧:固守旧规,不思变革。
  3. 抱残守缺: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不愿改进。
  4. 饮鸩止渴: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问题,不顾长远后果。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政府修建排水系统,除害兴利,让城市不再积水。
  2. 小学高年级:科学家研究环保技术,除害兴利,减少污染,保护地球。
  3. 初中:古代水利工程除害兴利,既防洪又灌溉,造福百姓。
  4. 高中:经济改革除害兴利,废除落后制度,促进市场繁荣。
  5. 大学及以上:社会治理需要除害兴利,既要打击犯罪,也要完善福利制度。
  6. 职场:公司优化管理流程,除害兴利,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7. 环保:垃圾分类政策除害兴利,减少污染,回收资源。
  8. 科技:人工智能技术除害兴利,既能提高生产力,也需防范风险。
  9. 历史:秦始皇统一文字,除害兴利,促进文化交流。
  10. 农业:推广有机种植,除害兴利,减少农药危害,提高粮食质量。
  11. 医学:疫苗研发除害兴利,预防疾病,保障健康。
  12. 教育:教育改革除害兴利,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质量。
  13. 法律:修订法律除害兴利,严惩犯罪,保护公民权益。
  14. 金融:监管金融市场,除害兴利,防止泡沫,稳定经济。
  15. 交通:建设高铁网络,除害兴利,减少拥堵,促进区域发展。
  16. 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害兴利,传承文明,避免失传。
  17. 军事:国防现代化除害兴利,增强实力,维护和平。
  18. 外交:国际合作除害兴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9. 个人成长:改正坏习惯,除害兴利,提升自我。
  20. 社会公益:志愿者清理河道,除害兴利,改善环境。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除利兴害”
    ❌ “政府推行新政策,除利兴害,导致经济下滑。”(正确应为“除害兴利”)
  2. 混淆近义词
    ❌ “公司裁员是为了除害兴利。”(应使用“精简机构”或“优化结构”)
  3. 滥用成语
    ❌ “我每天早起是为了除害兴利。”(个人习惯不适用此成语)
  4. 字面误解
    ❌ “农民喷洒农药除害兴利。”(农药虽有除害作用,但“兴利”不适用)
  5. 语境不符
    ❌ “他减肥成功,真是除害兴利。”(减肥是个人行为,不涉及社会或公共事务)

总结:“除害兴利”多用于描述公共政策、社会治理或大型工程,强调消除弊端、创造福祉,不宜用于个人小事或负面行为。

除害兴利.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南北朝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诗词文化,包括作者、原文、解析和赏析。这些诗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诗词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诗词以乐府民歌和文人创作为主,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广泛。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苦难,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拟古·南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四首·其二》、《北山移文》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

河清海宴

河清海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é qīng hǎi yàn。这个成语象征着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和谐安宁的景象,最早来源于古代传说,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河清海宴的含义是指黄河水清、大海平静,代表着社会稳定、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局面。此外,这个成语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所描绘。近义词包括海晏河清、安居乐业和太平盛世。反义词则是形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词汇。使用河清海宴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不能随意使用或误用。正确的使用方式应该是在描述社会稳定、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时使用。在这个河清海宴的时代,人们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应该珍惜这个局面,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比岁不登

“比岁不登”读作bǐ suì bù dēng,指连年收成不好,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或收获。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沟洫志》,用于描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导致的农业生产受阻的情境。其近义词有“连年歉收”、“连年不利”等,反义词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比岁不登的错误用法包括用词不当和乱用成语。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因素,比岁不登会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繁荣富强

繁荣富强的读音拼音为fán róng fù qiáng。这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强大。繁荣富强的含义中,“繁荣”指兴旺发达,而“富强”则指财富充裕,国力强盛。它并没有特定的典故,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形成的描述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强大的词汇。其近义词如富强昌盛、兴旺发达等,都表达了相似的含义。反义词如萧条衰败等则与繁荣富强相反。该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实力增强等场合得到广泛应用。需注意恰当使用,避免滥用或误用。

百废俱举

本文介绍了成语“百废俱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该成语形容许多被废弃或搁置的事情都重新开始进行或恢复起来,强调全面恢复、全面发展的状态。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如不适用的场合和错误的搭配词语。在领导新的变革或重建工作中,常使用此成语形容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态势。

修文偃武是什么意思

修文偃武的读音修文偃武的读音为:xiū wén yǎn wǔ。修文偃武的含义修文偃武,指致力于文教事业,使武力得到休整。其中,“修”意为治理、整顿,“文”指文化、文明,“偃”意为停止、平息,“武”则指军事、武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在和平时期,注重文化教育和修养,使武力得以休整和调整的状态。修文偃武的典故修文偃武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在古代,国家常常会经历战争和和平的交替时期。在战争时期,国家需要动用武力来维护秩序和安全;而在和平时期,国家则更注重文化教育和修养,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修文偃武的典故就是描述了这种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状态。据史书记载,古代的帝王常常会采取修文偃武的政策

悉索薄赋是什么意思

悉索薄赋的读音悉索薄赋的读音为:xí suǒ bó fù。悉索薄赋的含义“悉索薄赋”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国家或政府在征税时尽量减轻民众的负担,使人民能够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这个成语的含义包括了两部分:一是“悉索”,意为尽心尽力地寻求、选择;二是“薄赋”,即减轻赋税的意思。因此,“悉索薄赋”的含义就是尽心尽力地选择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使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悉索薄赋的典故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为了改善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下令对百姓的赋税进行改革。他下令对百姓的财产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来制定合理的赋税标准。同时,他还下令对贫困百姓进行减免赋税的照顾,以减轻他

持久之计

“持久之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í jiǔ zhī jì,意为长远的谋划或策略,强调计划的持久性和深远影响。其源自古代战争中的策略和谋略,意味着在处理问题或进行决策时需有长远的眼光和深思熟虑的计划。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长远之计、深谋远虑等,反义词则为临时之计、权宜之计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文章对“持久之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展示。

承平盛世

承平盛世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含义为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这一词汇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如唐朝的“开元盛世”。承平盛世不仅是时间的概念,更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其近义词包括太平盛世、安定繁荣、繁荣昌盛,反义词为动乱时期、乱世之秋、衰败时期。在使用承平盛世这一成语时,需注意避免误用语境、乱用搭配、张冠李戴及不分场合等错误用法。承平盛世代表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历史上的承平盛世往往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昌盛。

保境息民

保境息民的读音为bǎo jìng xī mín,意指保护领土不受侵犯,安定民生,使人民休养生息。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安宁的重要性。保境息民包括近义词如安邦定国、安定民生、维护和平等,反义词为生灵涂炭、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等。在句子中,保境息民通常用于描述领导者治国策略或政策,表达其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的目标。正确使用该成语,需避免错误用法,如不能随意搭配不当词语或拆分“保境”和“息民”两个独立概念。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