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写黄庭

初写黄庭

读音

初写黄庭:chū xiě huáng tíng

含义

  • :开始,最初。
  • :书写,描绘。
  • 黄庭:指《黄庭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以小楷书写此经,后世视为书法典范。
  • 整体含义:形容书法或文章刚下笔时恰到好处,也比喻做事一开始就符合要求,十分完美。

典故

  1. 王羲之写《黄庭经》
    传说王羲之曾为道士写《黄庭经》,道士以一群白鹅相赠。王羲之的书法笔法精妙,后人称赞其“初写黄庭,恰到好处”。
  2. 《世说新语》记载
    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备受推崇,尤其是他书写的《黄庭经》,被誉为“初写便得神韵”。

近义词

  1. 恰到好处:形容说话、做事正好符合要求。
  2. 妙手偶得:形容技艺高超的人不经意间创作出佳作。
  3.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下笔即成。

反义词

  1.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2. 弄巧成拙:本想耍聪明,结果反而坏了事。
  3. 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适得其反。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第一次写字就写得很好,真是“初写黄庭”。
    • 这幅画虽然简单,但颜色搭配得“初写黄庭”。
  2. 小学高年级

    • 他的作文开头就引人入胜,可谓“初写黄庭”。
    • 这道数学题他第一次做就完全正确,真是“初写黄庭”。
  3. 初中

    • 他的演讲开场白简洁有力,堪称“初写黄庭”。
    • 这首曲子他第一次演奏就非常流畅,真是“初写黄庭”。
  4. 高中

    • 他的论文开篇就点明主旨,可谓“初写黄庭”。
    • 这幅书法作品笔法精妙,颇有“初写黄庭”之韵。
  5. 大学及以上

    • 他的设计方案一开始就抓住了客户需求,堪称“初写黄庭”。
    •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奠定了全篇基调,可谓“初写黄庭”。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初次尝试”

    • ❌ 他第一次做饭,虽然味道一般,但算是“初写黄庭”。(错误,该成语强调“恰到好处”,而非“初次尝试”)
  2. 误用为“勉强合格”

    • ❌ 这幅画虽然有些瑕疵,但也算“初写黄庭”。(错误,该成语强调完美,而非勉强)
  3. 误用为“随意书写”

    • ❌ 他随便写了几笔,没想到竟是“初写黄庭”。(错误,该成语强调精心之作,而非随意)

“初写黄庭”多用于赞美书法、文章或做事一开始就十分完美,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历代诗人咏兰亭的10首经典诗词 探寻王羲之书法与雅集文化的千年传承

墨香千载:历代诗人笔下的兰亭雅韵王羲之的《兰亭序》自东晋永和九年那场雅集诞生以来,便成为中国书法史与文学史上的双重瑰宝。历代文人墨客面对这件"天下第一行书",无不心驰神往,留下了大量题咏之作。这些诗词或赞叹书法之精妙,或追慕雅集之风流,或感怀生命之短暂,构成了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场域。唐代诗人李白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写道:"兰亭雄笔安足夸,开元历数归圣皇。"盛唐气象中,诗仙以豪放之姿评点前贤,将兰亭墨迹与王朝气运相连。而白居易的《兰亭偶题》则更显闲适:"良朋相与最知心,美景良辰惜寸阴。流水不将山色去,好风时送竹声来。"白乐天以浅近语言捕捉了兰亭雅集的精神内核——知交共赏、时光珍

千年兰亭雅集诗词鉴赏 关于兰亭的经典诗句与历代文人咏叹

墨香千载,诗咏兰亭:一场跨越时空的雅集回响兰亭,这个位于浙江绍兴的江南名胜,因一场雅集而名垂千古。公元353年暮春,王羲之与四十一位名士在此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场雅集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刻,更成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文化意象。历代诗人以兰亭为题,或追慕先贤,或感怀人生,或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诗词佳作,共同构筑起一个跨越千年的诗意空间。魏晋风流:雅集现场的即时咏叹兰亭雅集的参与者们本身就是最早的歌咏者。据记载,当时有二十六人共赋诗三十七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在序言中描绘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清幽环境,以及"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描写王羲之的诗词

本文描绘了多首关于王羲之的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刘禹锡、苏轼等诗人以极高的赞誉描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认为其书法之美如诗如画,流传千古。这些诗词不仅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肯定与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形象在古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描绘和赞美,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楷模和文化的象征,其艺术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探竿影草是什么意思

探竿影草的读音探竿影草的读音为tàn gān yǐng cǎo。探竿影草的含义探竿影草,指书法传神,亦比喻在技艺、学问等方面有高深造诣,能够得心应手,出神入化。此成语源于古代书法艺术,指在书写时,只需略窥一竿之影、一草之形,便能领悟其神韵,从而将字迹写得栩栩如生。探竿影草的典故探竿影草的典故最早可追溯至古代书法家们的创作实践。相传,古代书法家在创作时,只需轻轻一探笔杆、一瞥字稿,便能准确捕捉到书写的神韵。他们以极少的笔墨和精准的笔法,将字迹描绘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这种技艺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典故一:王羲之探竿影草据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创作时,常常以目视字稿、手探笔杆的方式寻找灵感

右军习气是什么意思

右军习气的读音右军习气的读音为:yòu jūn xí qì,其中“右”和“军”为双字音节,“习气”为单字音节。右军习气的含义右军习气指的是王羲之书法的一种独特风格或习惯。王羲之,字右军,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因此,右军习气即指王羲之书法所特有的笔法、墨色、结构等特征,以及他在书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习惯性风格。右军习气的典故典故一:王羲之的书法被誉为千古绝笔,其独特的笔法、墨色和结构被后人称为“右军习气”。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其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墨色浓淡相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典故二:据传王羲之在练习书法时,常常废寝忘食,甚至达到了“入迷”的状态。他在书写过程中养成了独特

心摹手追是什么意思

心摹手追的读音心摹手追的拼音为xīn mó shǒu zhuī。心摹手追的含义心摹手追,指用心揣摩,以手追随,形容极力模仿,力求达到原作的水平。其中,“心摹”指的是用心揣摩、领悟,“手追”则是指模仿、追随。心摹手追的典故“心摹手追”这一成语出自《颜氏家训·治学篇》。颜之推在书中提到,学习书法时,应该“心摹手追”,即用心去揣摩字体的结构、笔法等,然后以手追随,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此外,也有其他典故和出处表明该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形容对前人作品的极力模仿和追求。典故一: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是北齐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学习书法应心摹手追。他强调了用心揣摩和用

自出机杼是什么意思

自出机杼的读音自出机杼,读音为zì chū jī zhú,其中“机杼”指织布机上的梭子,这里引申为心思、构思。自出机杼的含义“自出机杼”原意是指织布时自行设计制造布匹的花纹,形容构思、设计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后来引申为在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等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地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技巧,不因循守旧,不照搬他人。自出机杼的典故该成语出自《晋书·王献之传》,讲的是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在书法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自创新体,自出机杼的故事。他学习父亲王羲之的书法,但并不完全模仿,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其他领域中具有独特创意和新颖构思的人或作品。典故一:

操觚染翰

操觚染翰是一个描述人擅长写作或挥毫泼墨的成语,意指拿起笔来写作。其最早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场景,常用来形容文人的才情和写作技巧。操觚染翰的近义词有舞文弄墨、提笔成章、妙笔生花等,反义词包括胸无点墨、笨嘴拙舌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场合、对象和搭配,避免滥用夸张。通过操觚染翰,可以形容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和优秀文笔。

易子而教是什么意思

易子而教的读音易子而教的拼音是:yì zi ér jiào。易子而教的含义易子而教的意思是指换去自己的孩子由他人来教养。这是一种用来形容教育孩子时愿意放下成见,向他人学习,让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表达方式。易子而教的典故典故一:据传,孔子曾经说过:“故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先做到了,然后再要求别人去做;自己没有做错事,然后再去批评别人的错误。孔子在教育子女时,就曾有过易子而教的举动。他曾经把自己的儿子交给别人来教养,以期望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典故二:古代有一个人叫王羲之,他的儿子王献之也很擅长书法。然而,王羲之却将儿子送到别人家去学习书法,希望儿子能够从不

超迈绝伦

超迈绝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mài jué lún,形容人或事物超越他人,具有超凡的才能、品质或成就。源于《晋书·王羲之传》,常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的人或事物。近义词包括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盖世无双,反义词为平庸无奇、碌碌无为。使用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避免错误使用。文章详细解释了超迈绝伦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并给出了多个例句。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