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如宾:传统礼仪的生动体现
读音
出门如宾:chū mén rú bīn
含义
- 出:离开、走出
- 门:家门、住所
- 如:如同、好像
- 宾:宾客、客人
整体含义:指一个人离开家门时,应当像对待宾客一样庄重有礼,形容为人处世注重礼节,言行得体。
典故
-
《礼记·曲礼》:
“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出门如见大宾。”
这是古代礼仪的经典记载,强调出门时要保持恭敬的态度,如同见到尊贵的宾客。 -
《论语·颜渊》:
孔子弟子司马牛问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意思是,出门时要像接待贵宾一样庄重,治理百姓要像主持大祭一样谨慎。 - 春秋时期晋国故事:
晋国大夫郤缺因父亲犯罪被贬为平民,但他依然保持恭敬的态度。一次在田间劳作时,妻子送饭给他,他像对待宾客一样行礼。晋国大夫臼季看到后,认为他品德高尚,推荐他重新为官。
近义词
-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谦恭有礼:谦虚恭敬,注重礼节。
-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 礼贤下士:对有才德的人以礼相待。
反义词
- 傲慢无礼:态度傲慢,不尊重他人。
- 目中无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
- 粗鲁莽撞:言行粗俗,不顾礼节。
- 放荡不羁: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每天出门前都会整理好衣服,妈妈说他是”出门如宾”的好孩子。
- 老师教我们,见到长辈要问好,这叫”出门如宾”。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张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每次出门都穿戴整齐,真是”出门如宾”。
- 我们要学习古人”出门如宾”的精神,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初中:
- 他在社交场合总是举止得体,”出门如宾”的修养让人敬佩。
- “出门如宾”不仅是礼仪,更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高中及以上:
- 在商务谈判中,”出门如宾”的态度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传统文化中的”出门如宾”教导我们,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其他场景:
- 作为主持人,她”出门如宾”的台风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职场)
- 外交官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必须做到”出门如宾”。(外交)
错误用法
- 误解为”出门像客人”:
❌ 错误例句:”我去朋友家玩,朋友说我是’出门如宾’。”
(正确应为”入门如宾”,指进门时像宾客一样礼貌。) - 用于形容衣着随意:
❌ 错误例句:”他穿着拖鞋就出门了,真是’出门如宾’。”
(”出门如宾”强调庄重,与随意相反。) - 误用为”出门见客人”:
❌ 错误例句:”我今天’出门如宾’,因为要去见客户。”
(成语强调的是态度,而非实际行为。) - 与”宾至如归”混淆:
❌ 错误例句:”这家酒店服务很好,让客人有’出门如宾’的感觉。”
(应为”宾至如归”,指客人感到像在家一样舒适。)
“出门如宾”不仅是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礼仪不是表面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传统美德依然值得传承。
你可能感兴趣
相庄如宾是什么意思
相庄如宾的读音相庄如宾的读音为:xiāng zhuāng rú bīn。相庄如宾的含义相庄如宾,字面意思为相处得像宾客一样。它通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相处得非常和谐、有礼,就像对待尊贵的宾客一样。这个成语强调了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状态。相庄如宾的典故相庄如宾的典故源自古代的婚姻习俗和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夫妻之间的相处被视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儒家文化强调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像对待宾客一样对待对方,以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个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婚姻关系的理想追求和期望。相庄如宾的近义词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琴瑟和谐情投意合和睦相处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夫妻之间和谐相处的
礼先壹饭是什么意思
礼先壹饭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lǐ xiān yī fàn”,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并体现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其含义是在待人接物时,礼节在先,食物在后。该成语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最早出自于《论语·乡党》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礼先壹饭的典故与古代宴席上的座位安排和主人向客人敬食有关。其近义词包括礼让为先、谦恭有礼等,反义词则包括无理取闹、粗鲁无礼等。在适当语境中,该成语可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但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食物丰盛或描述一个人贪吃的情况。
宾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宾”的拼音、部首、笔顺和详细含义解析。文中解释了“宾”作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用法。“宾”字源于甲骨文字形,意为客人来到屋下,表示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此外,“宾”还有州名、姓氏等含义。在古文中,“宾”还有接引客人、服从、归服等动词用法。
地主之仪是什么意思
地主之仪是一种礼仪和接待客人的规矩,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款待。该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待客之道,表示主人应遵循一定的礼仪来招待客人。其近义词包括殷勤款待、宾至如归等,反义词为怠慢无礼、冷漠无视等。在正确使用中,地主之仪能让客人感受到尊重和热情,使活动更加庄重有仪式感。错误用法包括混淆概念、轻视待人和过度繁琐等。
仓卒主人
仓卒主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āng cù zhǔ rén。它指的是在匆忙或紧急情况下,主人表现出的态度或行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用来形容在突然而至的客人拜访或意外情况下,主人匆忙而又不失礼貌的应对方式。仓卒主人的近义词包括临危不乱、猝然应对等,反义词则是手忙脚乱、措手不及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和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例如,在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情况时不应使用“仓卒主人”,并且不应将其与“临阵磨枪”等成语混淆。文章提供了多个仓卒主人的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
虚左以待是什么意思
虚左以待的读音虚左以待的读音为:xū zuǒ yǐ dài。虚左以待的含义虚左以待,指空出左边的位置等待别人。这个成语原意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期待。在古代,左边的位置往往被视为尊贵的象征,因此“虚左以待”就表示为了尊重对方而空出尊贵的位置等待对方到来。虚左以待的典故“虚左以待”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礼仪故事。相传在古代,诸侯之间相互拜访时,都会以礼相待。在迎接贵宾时,主人会特意空出左边的座位等待贵宾的到来,以示尊重和欢迎。这个典故后来也常被用来形容对某人的期待和尊重之情。虚左以待的近义词敬候佳音:指恭敬地等待对方的消息或回音。翘首以盼:指抬头远望,形容期待之情切。恭候大驾:指恭敬地
吐食握发是什么意思
吐食握发的读音吐食握发的读音为:tǔ shí wò fā,其中“吐”和“握”是动词,“食”和“发”是名词。吐食握发的含义“吐食握发”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一个人非常重视礼仪,对待别人非常恭敬有礼,甚至到了连吃饭都顾不上,握着头发也顾不得的地步。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于礼仪和尊重的重视。吐食握发的典故“吐食握发”的典故源于古代的礼仪文化。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据说在古代的宴会上,当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必须先自己品尝一下酒,以示尊重。如果有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连吃饭都顾不上,甚至在握着头发时也顾不得放下,这就是“吐食握发”的典故。此外,也有一些传说认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君
晨参暮礼
晨参暮礼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hén cān mù lǐ,形容一个人早晚向神佛或尊长行礼,表达虔诚和敬意。源于古代宗教活动,表示一种习惯和传统。近义词包括朝拜晚祷等,反义词为不敬不礼。使用晨参暮礼的人表现出对神佛或尊长的敬仰和尊重。然而,该成语有时会被误用,需要正确使用以表达其本意。
礼为情貌是什么意思
“礼为情貌”是一个成语,意味着礼仪礼节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强调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情感应一致,人的言行应真实反映其内心情感。源自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该成语强调了遵循礼仪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展现真实的情感和态度。近义词包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和真诚待人,反义词则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和表里不一。在社交场合中,正确使用“礼为情貌”这一成语,注重真诚待人,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需避免贬义语境的误用和滥用的空洞客套话,重视其内在含义和价值。
以礼相待是什么意思
以礼相待的读音以礼相待的拼音是:yǐ lǐ xiāng dài。以礼相待的含义“以礼相待”是一个成语,意为按照礼节的规定去对待别人,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好。其中,“以”是按照的意思,“礼”指的是礼节、礼仪,“相待”则是互相对待的意思。以礼相待的典故“以礼相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过礼仪来表达尊重、友好和感激之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左传》等古代文献,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以礼相待的故事和例子。例如,在古代的宴席上,主人会按照礼仪的规定对待客人,表现出尊重和友好的态度,这就是“以礼相待”的具体表现。以礼相待的近义词彬彬有礼: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