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论宏议:高瞻远瞩的卓越见解
读音
崇论宏议:chóng lùn hóng yì
含义
“崇”意为高大、崇高;”论”指言论、见解;”宏”表示宏大、广阔;”议”即议论、讨论。这个成语形容见解高明、议论卓越,指超出一般人的高见和宏论。
具体含义是指那些站得高、看得远,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言论或主张。这类言论往往能够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对重大问题提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典故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是该成语最早的出处。司马迁在评价司马相如的文章时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后人从中提炼出”崇论宏议”一词。
- 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苏轼在给谢民师的信中写道:”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这段文字体现了苏轼对文学创作的高见,堪称”崇论宏议”。
-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段文字虽为叙事,但其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和家族情怀,也可视为一种”崇论宏议”。
近义词
- 高谈阔论:指见解高明的言论,但有时略带贬义,指空泛而不切实际的议论。
- 真知灼见: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 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
- 金玉良言:像黄金美玉一样宝贵的忠告或教诲。
- 高见远识:高明的见解和远大的见识。
反义词
- 浅见寡闻:见识浅薄,所知不多。
- 井蛙之见: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片面。
-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 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 老师的这番话真是崇论宏议,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
- 爷爷虽然没上过学,但他的人生经验堪称崇论宏议。
- 这本书里有很多崇论宏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 校长的开学讲话充满崇论宏议,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
- 爸爸对我的教导虽然简单,但都是崇论宏议。
初中阶段例句
- 这位科学家的演讲充满崇论宏议,让我们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 在班会上,班长提出了关于班级管理的崇论宏议,得到了老师的赞赏。
- 这篇社论中的崇论宏议,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 历史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崇论宏议,让我们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
- 读名人传记,可以学习他们的人生智慧和崇论宏议。
高中阶段例句
- 这位哲学家的著作中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崇论宏议。
- 在经济论坛上,专家们就当前经济形势发表了诸多崇论宏议。
- 他的论文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堪称学术界的崇论宏议。
- 这部纪录片通过采访多位学者,汇集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崇论宏议。
- 在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老作家分享的创作经验都是崇论宏议。
大学及以上阶段例句
- 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术报告充满崇论宏议,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 在跨学科研讨会上,不同领域的专家碰撞出了许多崇论宏议。
- 这篇政论文章中的崇论宏议,对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 学术大师的崇论宏议往往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
- 在人类面临全球性挑战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崇论宏议。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普通言论:错误示例:”今天班会上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崇论宏议。”(普通同学的发言难以达到”崇论宏议”的高度)
- 用于贬义场合:错误示例:”他整天说些不切实际的崇论宏议,没人愿意听。”(”崇论宏议”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
- 用于形容数量多:错误示例:”会议上大家提出了很多崇论宏议。”(”崇论宏议”强调质量而非数量)
- 用于自我标榜:错误示例:”我在论文中提出了几点崇论宏议。”(不宜用该词形容自己的言论)
- 用于琐碎话题:错误示例:”关于中午吃什么,他发表了一通崇论宏议。”(日常琐事不适用如此高规格的评价)
- 与”高谈阔论”混用:错误示例:”几个朋友在茶馆里崇论宏议了一下午。”(这种情况下用”高谈阔论”更合适)
- 用于形容行动:错误示例:”他崇论宏议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该词仅用于形容言论,不能修饰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
崇论吰议
“崇论吰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óng lùn hóng yì。它表示高明的议论或见解,形容言论或文章的高妙和深刻。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相关记载和故事。它的近义词包括高谈阔论、精辟独到、精深独到等,反义词有浅尝辄止、泛泛之谈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一般讨论、用错场合、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过度修饰等错误用法。例句中可以看到“崇论吰议”在文学、演讲、评论等领域的运用。
崇论闳议
文章对“崇论闳议”这一成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其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言论或文章内容深刻、见解高明、论点宏大。文章还提供了崇论闳议的正确用法例句,以展示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崇论闳议的广泛应用场合包括学术会议、论文写作等正式场合,用以表达对某个问题或事物的深入全面的讨论和议论。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避免不当使用或误用该成语的情况。
超超玄箸
超超玄箸是一个形容言辞、文章、技艺等高妙超群的成语。其读音为chāo chāo xuán zhù,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比试和交流。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出类拔萃的技艺或才华,如绘画、演奏、文学、演讲等。然而,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和误用,注意语境搭配和使用场合的适宜性。
陈言肤词
陈言肤词是指陈述而不加修饰的言辞,或指平庸浅薄的词藻,强调言辞的浅显和缺乏深意或创意。其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对于言辞的追求和批评。陈言肤词的近义词有平铺直叙、空洞无物等,反义词则包括辞藻华丽、意蕴深远等。该成语在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形容好文章或好言论,以及与其他近义词混淆使用。文章中对陈言肤词的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
崇论豠议
崇论豠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óng lùn yǒng yì。它表示高明的理论或议论,形容言论或理论的高明、精辟、有深度。该成语源于古代,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见解或议论有深度。其近义词包括高谈阔论、精妙绝伦、深谋远虑、博大精深等。反义词包括肤浅之见、空谈误国、浅尝辄止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场合,不宜滥用或误用。该成语在形容重要的理论或议论时较为常见,如形容某人的崇论豠议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深受赞赏。
大有见地
“大有见地”是一个成语,形容对某个问题或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其强调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深邃的思考,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该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在中国文化中强调“见地”的重要性源远流长。使用时应避免不当场合、误用为贬义,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此成语可用于评价学术领域的研究、领导者的决策、演讲中的深刻见解等场合。
泛泛而谈
本文介绍了"泛泛而谈"这一成语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示例。该成语表示说话或写作时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文章同时列举了泛泛而谈的误用情况,提醒读者在交流、写作中避免空洞无物的表达,要深入探讨问题。
村学究语
村学究语是一种形容乡村学究所使用的语言或学问的词汇,含义为言辞古朴、质实,多指不事雕琢、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这个成语并无具体典故,但和古代乡村学者的学术研究及言辞风格有关。村学究语的近义词包括乡野之言、村野之语等,反义词则为华丽辞藻、雅言正论等。使用村学究语时需注意不要贬低其价值或轻视其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例如,某人在描述乡村生活或表达智慧时,可能会使用村学究语来突出其朴实无华的特点。
笃论高言
笃论高言的读音为dǔ lùn gāo yán,指深刻且高明的言论。其源自《汉书·扬雄传》,扬雄的深刻言论被后人称为“笃论高言”。该成语也可能与《论语》有关。其近义词有“精辟之言”等,反义词有“平庸之语”等。例句中常用来形容专家发表的深刻言论,或演讲中的高明观点。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不宜用于一般闲聊或普通言论,需与上下文协调,避免歧义。
关于疑的诗词
关于疑的诗词(第1篇)关于疑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达。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一些关于“疑”的古诗词,包括全诗、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经《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疑思缓更,心惴惴兮。我疑矣而思君兮,人则疾矣而作矣。作者及朝代:该诗为《诗经》中篇章,其作者与具体朝代难以考据。解析:这首诗表达了对未知和困惑的焦虑。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感到困惑或不解,心中的疑惑像磐石一般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却不知该去何从。二、陆游《示儿》原文:卧读《离骚》愁绝处,梦中疑有谏书来。家书常恨如霜月,几夜乡心又徘徊。作者及朝代:陆游(南宋)。解析:诗人陆游通过梦中疑似谏书的情节,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