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橐簪笔

持橐簪笔

读音

chí tuó zān bǐ

含义

“持橐簪笔”是一个古代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拿着、携带。
  • 橐(tuó):古代装书卷或文具的袋子,类似今天的公文包。
  • 簪(zān):古代用来固定头发的饰物,此处指将笔插在头发上。
  • :书写工具。

整体含义是指古代官员随身携带文书工具,随时准备记录或起草公文,形容勤勉尽职、随时待命的状态。

典故

  1. 《汉书·赵充国传》
    赵充国是西汉名将,在边疆征战时,常“持橐簪笔”,随时记录军情、起草奏章,表现出极高的责任心和勤勉态度。
  2. 《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出使西域时,也常“持橐簪笔”,随时记录外交事务,展现其严谨的工作作风。
  3. 唐代官员的日常
    唐代官员上朝或外出办公时,常携带“橐”装文书,并将笔插在发髻上,以便随时取用,成为勤政的象征。

近义词

  1. 夙夜在公:形容日夜忙于公务,勤勉不懈。
  2.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认真负责。
  3. 案牍劳形:指因处理公文而劳累,强调工作的繁重。
  4. 鞠躬尽瘁:形容竭尽全力,奉献一切。

反义词

  1. 尸位素餐: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
  2. 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职责,敷衍了事。
  3. 怠惰因循:懒惰拖延,不思进取。
  4. 无所事事:闲着不做任何正事。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每天批改作业,就像古代官员“持橐簪笔”一样认真。
    • 爸爸工作时总是很专注,妈妈说他是“持橐簪笔”。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班长每天记录班级日志,真是“持橐簪笔”的好榜样。
    • 历史书上说,古代大臣上朝时要“持橐簪笔”。
  3. 初中

    • 考试前,同学们“持橐簪笔”,认真复习每一科。
    • 记者采访时要“持橐簪笔”,随时记录重要信息。
  4. 高中

    • 科研工作者“持橐簪笔”,日夜记录实验数据。
    • 古代文官“持橐簪笔”的精神,值得现代公务员学习。
  5. 大学及以上

    • 律师在法庭上“持橐簪笔”,随时准备辩驳。
    • 外交官出访时“持橐簪笔”,严谨处理每一份文件。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形容懒惰

    • ❌ 他整天睡觉,真是“持橐簪笔”。(错误,应形容勤勉)
  2. 误用于形容休闲活动

    • ❌ 周末去公园玩,大家“持橐簪笔”野餐。(错误,与公务无关)
  3. 误用于现代非正式场合

    • ❌ 我“持橐簪笔”刷了一晚上短视频。(错误,与勤勉工作无关)
  4. 误用于贬义

    • ❌ 他“持橐簪笔”地偷看别人笔记。(错误,应形容正当工作)
  5. 误用于形容体力劳动

    • ❌ 工人们“持橐簪笔”地搬砖。(错误,多指文书工作)

“持橐簪笔”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敬业精神的象征。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更生动,也能传承古人的勤勉美德。

你可能感兴趣

朝前夕惕

朝前夕惕是一个成语,意为在早晨向前看,有所准备和努力,在夜晚保持警惕和谨慎。它强调了人们应始终保持警觉和努力,不断前进。典故源自古代人们的智慧,也可与古代治国理念相联系。近义词包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和未雨绸缪,反义词为懈怠疏忽、懒散拖沓和苟且偷安。使用朝前夕惕时需注意避免静态描述、与其他成语混用或断章取义。只有正确理解并应用,才能传达出该成语的精髓。

案无留牍

案无留牍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处理事务迅速、高效,不留后患。其典故源于赵广汉处理公文的记录。近义词有办事利索、雷厉风行等。反义词为积案如山、办事拖沓等。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

抱冰公事

抱冰公事是指官员在严寒天气中坚守职责,勤勉尽责,形容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源自古代官员处理公务的情景,常用来形容人们为了完成重要任务而毫不退缩的毅力和决心。抱冰公事的近义词有勤政爱民、尽职尽责等,反义词为懈怠懒散、玩忽职守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抱冰公事的具体应用和错误用法。

案牍之劳

本文介绍了成语“案牍之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处理文书工作的辛劳,其中“案牍”指文书、公文等文件。文章还列举了如“笔墨之劳”、“文案之苦”等近义词,以及描述了如“轻松惬意”等的反义词。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案牍之劳”的用法,并强调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

案牍劳形

“案牍劳形”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处理文书工作导致的身体和精神疲劳。典故源自古代官员处理繁重文书工作的情况。近义词包括疲于奔命、疲惫不堪等,反义词为精神焕发、轻松自在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以及和“文山会海”混淆使用。文章提供了有关“案牍劳形”的详细解释和例句。

朝不保夕

“朝不保夕”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生活极度困苦、危险或不安定,源自古代的战争和灾难。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用来形容生命或健康状况非常危险。近义词包括生死未卜、危在旦夕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高枕无忧等。然而,使用此成语需避免滥用场合和误用对象,要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在生活中,身患重病、战乱时代或经济困难等情况下可以使用此成语来形容生活的困境。

朝不及夕

朝不及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bù jí xī。它用来形容情况紧迫、生活困苦或事情到了紧急关头。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的典故,描述了晋国的阳城太守孟氏的生活困境。近义词有危在旦夕、急如星火、刻不容缓等。反义词包括长久之计、安然无恙、悠然自得等。使用朝不及夕时需注意其含义和语境的匹配,避免误解或误用。

虎尾春冰是什么意思

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成语“虎尾春冰”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汇。该成语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如同在春天薄冰上行走,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典故源于《易经》和《左传》。文章还列举了使用此成语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方式,避免滥用或误用。

衡石程书是什么意思

衡石程书的读音为héng shí chéng shū,形容古代官员办事公正、严格,对法律条文等文书进行仔细审阅和权衡的情景。典故源于古代官员用秤和石头衡量文书的工作方式。该成语也常用来形容工作严谨、认真对待职责的人或事。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严谨认真等,反义词为徇私舞弊、草率从事等。在工作中的正确用法是强调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不是刻板追求形式。错误用法示例为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实际效果和沟通协作的重要性。

朝不谋夕

朝不谋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bù móu xī。它用来形容对未来缺乏计划或打算,或生活困苦无法预知未来。该成语源于《左传·昭公五年》,强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缺乏长远打算。朝不谋夕还有近义词如临时抱佛脚、无远虑、现用现学,反义词如深思熟虑、远见卓识、预有安排。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错对象、语境不当和滥用成语。以上是关于朝不谋夕的介绍和解释。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