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说
读音
chéng shì bù shuō
含义
- 成:完成、成功
- 事:事情、事件
- 不:否定,表示“不要”
- 说:谈论、议论
整体含义:对于已经完成或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过多讨论或批评。强调事情已成定局,无需再纠结或反复提及。
典故
- 《论语·八佾》:
孔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必再议论,已经决定的事情不必再劝谏,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追究。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文公重耳流亡多年后回国,有人建议他惩罚曾经背叛他的人,但他认为“成事不说”,最终选择宽恕,以稳定国家。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鸿门宴上未能杀死刘邦,事后范增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但项羽认为“成事不说”,不愿再提此事。
近义词
-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
- 覆水难收: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 木已成舟:事情已经决定,无法改变。
- 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环境也改变了。
反义词
- 翻旧账:反复提及过去的矛盾或错误。
- 耿耿于怀: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难以释怀。
- 锱铢必较:对小事也要斤斤计较。
- 秋后算账:事后追究责任或报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比赛输了,但老师说:“成事不说,下次努力!”
- 弟弟打翻了牛奶,妈妈说:“成事不说,下次小心。”
-
小学高年级:
- 考试已经结束,老师告诉我们:“成事不说,好好准备下一场。”
- 虽然昨天的球赛输了,但队长说:“成事不说,我们继续训练!”
-
初中:
- 历史老师讲完战争后说:“成事不说,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
- 朋友吵架后和好,他说:“成事不说,我们还是好朋友。”
-
高中:
- 高考志愿已经提交,老师说:“成事不说,安心等待结果。”
- 公司决策已经执行,经理说:“成事不说,大家全力推进。”
-
大学及以上:
- 科研实验失败,导师说:“成事不说,调整方案重新开始。”
- 项目验收完成,领导说:“成事不说,总结经验准备下一个。”
错误用法
-
用于未完成的事情:
- ❌ “这个方案还没定下来,但成事不说,就这样吧。”(错误,因为事情未定)
- ✅ 应改为:“这个方案还没定下来,大家再讨论一下。”
-
用于需要反思的事情:
- ❌ “这次事故很严重,但成事不说,大家别管了。”(错误,事故需要总结教训)
- ✅ 应改为:“这次事故很严重,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原因。”
-
用于鼓励行动的场景:
- ❌ “比赛还没开始,但成事不说,我们一定能赢。”(错误,不符合语境)
- ✅ 应改为:“比赛还没开始,大家全力以赴!”
-
用于推卸责任:
- ❌ “这个错误是我造成的,但成事不说,别再提了。”(错误,逃避责任)
- ✅ 应改为:“这个错误是我造成的,我会改正。”
总结:“成事不说”适用于已经过去且无法改变的事情,但不适用于需要反思、未完成或涉及责任的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
不待蓍龟
“不待蓍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dài shì guī"。其含义是形容事情的吉凶已经十分明显,无需再通过卜筮来预测。该成语最早出自《易经》,并被许多文人墨客所使用。其近义词有显然易见、昭然若揭、一目了然等。反义词有深不可测、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等。在日常用语中,需要注意避免将“不待蓍龟”用于描述需要等待或犹豫的情况,以及在不强调事情明显的情况下使用该成语。
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原意形容事情进展缓慢或轮廓尚不清晰。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古代书法或婚俗有关。其近义词为“尚无头绪、毫无进展、进展缓慢、才刚刚开始、尚未着手”,反义词为“一帆风顺、势如破竹、迅速完成、进展神速、圆满成功”。该成语用于描述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进展情况缓慢或计划刚刚开始的情况。然而,需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该成语,特别是在描述已完成或接近完成的事情时,以及在不适合的语境中轻率使用。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是什么意思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的读音读音: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的含义“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是一句古语,意思是行程一百里,即便已经走了九十里,也只能算是走了一半。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事情的进展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但往往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阶段。它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持之以恒,不能因为接近成功而松懈,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的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据传,这句古语最早出自《礼记·大学》或《战国策》等古籍。虽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已不可考,但这句话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甚广,并成为了一种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
既往不咎是什么意思
“既往不咎”是一个成语,意指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不再追究责任或计较过错,表达一种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的态度。该成语出自《论语·八佾篇》,意在推崇宽容和放下过去的思维方式。近义词有“既往无咎”“宽宏大量”等,反义词有“秋后算账”“斤斤计较”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合理运用,避免滥用或误用。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学会以宽容的心态面对过去的矛盾和误会,达成和解和和谐相处的目的。
见怪非怪是什么意思
“见怪非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àn guài fēi guài。它表示对于不寻常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因为经常遇到或习惯于它们而不再感到奇怪或惊讶。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于某些事情的习以为常,以及对异常现象的接受和宽容态度。其典故源于古代,常用来形容对常见事物的淡然态度。它的近义词有“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和“见多识广”,反义词包括“大惊小怪”、“见所未见”等。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见怪非怪”的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滥用场合、混淆语境和过度使用。文章通过举例解释了这一成语的多种用法。
千了百了是什么意思
千了百了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ān liǎo bǎo liǎo。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事情已经完结或清楚明白,其中“千”、“百”表示全部或多次的意思,“了”表示完结。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形容一个人做事追求完美。千了百了的近义词有“了如指掌”、“一清二楚”、“了若指掌”等。反义词包括“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不了了之”等。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注意成语的准确用法和搭配。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完成或真相已经明了,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情况十分清楚。
户告人晓是什么意思
户告人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ù gào rén xiǎo,意为家家户户都知道,人人皆知。它形容消息或事情广为人知,传播迅速广泛。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典故较为广泛。近义词包括家喻户晓、人所共知和妇孺皆知,反义词为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与近义词混用及正确搭配使用。文章详细解释了户告人晓的含义、出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有助于读者正确使用和理解该成语。
板上钉钉
“板上钉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àn shàng dīng dīng,形容事情已经确定无疑,如同钉在板上的钉子无法改变。其含义表示事情已经得到了确凿的证据或结论,进展到无法更改的阶段。典故源于古代钉钉子的稳固性质。近义词包括铁定无疑、确凿无疑等,反义词为变幻莫测、未定之数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例如,“计划、决定、合同”等已经确定的事情,可用“板上钉钉”来形容。错误用法是在事情未完全确定前轻率使用,或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行为。
事在必行是什么意思
事在必行的读音事在必行(shì zài bì xíng)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清晰,常用于表达某种事情必须进行或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事在必行的含义“事在必行”的含义是指某件事情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或者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候。这个成语强调了事情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意味着拖延或者犹豫不决都不是明智之举。具体来说,每个字的意义如下:“事”指的是事情、事件。“在”表示存在、发生。“必”是必须、一定要的意思。“行”则是行动、进行。因此,“事在必行”整体表达了某件事情必须进行或者必须采取行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事在必行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其字面意义和常用语境中理解其含义。通常,“事在必行”用于
成竹在胸是什么意思
成竹在胸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zhú zài xiōng,表示在做事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对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思路和把握。这个成语源于北宋画家文同的故事,用来形容对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其近义词包括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等,反义词为临阵磨枪、仓促应战等。使用成竹在胸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能用来形容毫无准备或一知半解的情况。该成语在语境中常表示自信、准备充分,如成竹在胸地走进考场、面对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