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兼文武

才兼文武:文武双全的卓越才能

读音

cái jiān wén wǔ

含义

  • :才能、才华
  • :同时具备
  • :文才、学识
  • :武艺、军事才能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既有卓越的文才,又有出色的武艺,文武双全,能力全面。

典故

  1.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不仅精通音律(“曲有误,周郎顾”),还善于领兵作战,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是典型的“才兼文武”之人。
  2. 《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早年博览群书,后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平定叛乱,展现了文武兼备的才能。
  3. 唐代诗人李白
    李白不仅诗才横溢,还擅长剑术,曾自称“十五好剑术”,是文人中少有的文武全才。

近义词

  1. 文武双全:文才和武艺都很出色。
  2. 能文能武:既有文才,又有武艺。
  3. 出将入相:既能带兵打仗,又能治理国家。
  4. 智勇双全:智慧和勇气兼备。

反义词

  1. 文弱书生:只有文才,缺乏武艺。
  2. 有勇无谋:只有武力,缺乏智慧。
  3. 不学无术:既无文才,也无武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张飞不仅会打仗,还会写诗,真是才兼文武!
    • 我的爸爸会修电脑,还会打篮球,妈妈说他才兼文武。
  2. 小学高年级

    • 岳飞精忠报国,诗词也写得很好,是才兼文武的民族英雄。
    • 诸葛亮既能治国安邦,又能带兵打仗,堪称才兼文武。
  3. 初中

    • 辛弃疾不仅是著名词人,还曾率领义军抗金,真正做到了才兼文武。
    • 在古代,许多名将都是才兼文武,比如戚继光不仅善战,还写了《纪效新书》。
  4. 高中及以上

    • 曾国藩既能处理政务,又能带兵镇压太平天国,是晚清才兼文武的代表人物。
    • 王阳明创立心学,又平定宁王之乱,其才兼文武的成就令人叹服。

错误用法

  1. 形容单一才能

    • ❌ 错误:他数学很好,真是才兼文武。
    • ✅ 正确:才兼文武必须同时具备文才和武艺,不能单指某一方面的才能。
  2. 用于贬义

    • ❌ 错误:这个小偷才兼文武,既能撬锁又能翻墙。
    • ✅ 正确:才兼文武是褒义词,不能用于形容坏人。
  3. 混淆近义词

    • ❌ 错误:他虽然不会武功,但才兼文武,是个优秀的作家。
    • ✅ 正确:如果缺乏武艺,可以用“才华横溢”,而非“才兼文武”。
  4. 滥用现代场景

    • ❌ 错误:这位程序员才兼文武,既会写代码又会修电脑。
    • ✅ 正确:才兼文武通常用于形容传统意义上的文才和武艺,现代技能需谨慎使用。

总结:“才兼文武”是一个高度褒义的成语,使用时需确保对象真正具备文武双全的才能,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文武差事是什么意思

文武差事的读音文武差事的拼音是:wén wǔ chà shì。文武差事的含义“文武差事”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文武双全的人所承担的职务或任务。它强调了某人在文(指文化、知识)和武(指武艺、军事)两个方面都有所擅长,因此能够胜任复杂的职务或任务。文武差事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当时有一些人既擅长文化知识,又擅长武艺,因此被委以重任,负责一些重要的职务或差事。这些人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出色,因此“文武差事”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形容某人在文武两方面都有所擅长,能够胜任复杂职务的成语。文武差事的近义词文武双全:指人在文化知识和武艺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才德兼备:指人既有才华又有德行,可以胜任各种任务。智勇

文经武纬是什么意思

文经武纬的读音文经武纬的读音为:wén jīng wǔ wěi。文经武纬的含义文经武纬,指文武兼备,德才兼备,能文能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其中,“文”指文化、学问、治理国家的策略;“武”指军事、武力、保卫国家的力量。文经武纬的典故文经武纬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一个贤明的君主不仅需要具备文化修养和治理国家的智慧,还需要有军事才能和保卫国家的能力。因此,文经武纬被用来形容那些具备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杰出人物。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典文献和历史事件。例如,《周易》中就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说法,强调了文武之道的重要性。此外,历史上也有很多文武双全的将领和政治家,如

不文不武

本文介绍了不文不武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指出了该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不文不武指一个人在文武两个方面都没有什么特长或成就。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见于《左传》。近义词包括半文半白、文武双全等。文章还列举了不文不武在实际语境中的用法和例句,提醒读者注意成语的正确使用方式。

文修武备是什么意思

文修武备的读音文修武备的拼音是:wén xiū wǔ bèi。文修武备的含义文修武备,字面意思为“以文德修身,以武备防卫”。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军队或者个人,在文化修养和军事准备方面都达到了完备的状态。具体来说,文修指的是在文化、学术、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和提升;武备则是指军事装备、战略战术以及军事训练等方面的准备。这个成语强调了内外兼修、文武并重的理念。文修武备的典故文修武备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治国理念。在古代,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取决于其军事力量,还取决于其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因此,许多君主和将领都强调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例如,《左传》中就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说法,强调了文治和

斌怎么读 3分钟掌握bīn的正确发音与12画笔顺技巧

斌字的拼音为bīn,部首为文。斌字的含义同“彬”,多用于人名,表示文质兼备的特质。其笔顺为丶、一、丿、丶、一、一、丨、一、丨、㇀、㇂、丶、点、横、撇等。在《玉篇》中,斌也被解释为文质貌,或作彬。

出文入武是什么意思

“出文入武”是一个成语,意为在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时,兼具文治和武备的能力,既善于用文化教化人民,又善于用武力保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形容那些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人。其近义词包括兼收并蓄、文武双全等,反义词为偏文轻武、偏隅一隅等。该成语在描述领导风格、军事才能、教育理念等多领域都有应用,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场合或语境,如只用于描述单方面擅长的人或过度夸大其含义。

校的拼音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校的含义及词性变化,从名词到动词的各种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文章提到了校的拼音为xiào和jiào,在校的部首是木字旁。关于校的详细解析包括作为名词的“学校”、“军衔名”,作为动词的“查对”、“订正”、“对抗”、“较量”、“装饰”、“计算”等意义。同时,文章还列举了大量关于校的古代用法和含义,如古代刑具、军营建制等。摘要如下:这篇文章详细解读了“校”这个词的各种含义和用法,包括学校、军衔名、查对、订正、对抗、较量、装饰、计算等名词和动词用法。文章还介绍了校的拼音、部首等基本信息,并列举了校在古代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如刑具、军营建制等。

秉文兼武

秉文兼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wén jiān w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既具备文化修养又具备武艺技能,文武双全。其含义强调了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虽然来源已不可考,但可以从历史上的文化背景和军事背景来理解其含义。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文武双全、才德兼备等,反义词则包括偏才偏科、文盲武夫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真正体现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价值。

能文能武是什么意思

“能文能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éng wén néng wǔ】,表示一个人同时具备文化知识和武艺技能,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军事才能。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形容那些文武双全的人才。其近义词包括文武双全、文才横溢、博学多才、文韬武略等。反义词为庸才俗技、偏才偏技、毫无建树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确保描述的是真正具备全面才能和素质的人。该成语在描述一个人多才多艺、全面能力时非常适用。

出将入相是什么意思

出将入相的拼音是chū jiàng rù xiàng,形容一个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能胜任重要领导职务。源于古代中国历史故事,与科举制度有关。近义词有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等。反义词有碌碌无为、才疏学浅等。使用出将入相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错对象、语境,滥用或误解含义。该成语在描述人的才能和德行方面非常出色时常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