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厝
读音
bù zhī suǒ cuò
含义
“不知所厝”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不”“知”“所”“厝”四个字组成。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不能”。
- 知:知道、了解。
- 所:代词,指代某种情况或状态。
- 厝(cuò):通“措”,意为“安置”“处理”。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慌乱或困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手足无措的样子。
典故
- 《左传·昭公七年》:
“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乃为罪乎?请以戮之。君若不弃敝邑,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执事,寡君之望也。不然,其谁敢承命?唯君图之!”
这里的“不知所厝”形容面对复杂局势时的茫然无措。 - 《后汉书·窦融传》:
“融惶恐,不知所厝。”
窦融因局势变化而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 《晋书·王导传》:
“导惧,不知所厝。”
王导因政治斗争而陷入困境,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近义词
- 手足无措:形容慌乱时不知如何行动。
- 六神无主:形容极度慌乱,失去主见。
- 惊慌失措:因害怕而失去常态。
- 茫然若失:形容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 无所适从:不知该听从谁或如何行动。
反义词
- 镇定自若:形容遇事冷静,不慌不忙。
- 从容不迫:形容做事稳重,不慌不忙。
- 胸有成竹:形容做事前已有周密计划。
- 泰然处之:形容面对困难时态度从容。
- 临危不乱:在危急时刻仍能保持冷静。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目,一时不知所厝,急得直挠头。
- 小狗突然跑丢了,小红不知所厝,哭着找妈妈帮忙。
-
小学高年级:
- 听到老师突然宣布考试,同学们都不知所厝,赶紧翻书复习。
- 他在舞台上忘词了,站在那儿不知所厝,脸都红了。
-
初中:
- 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他不知所厝,整夜失眠。
- 第一次参加辩论赛,她紧张得不知所厝,说话都结巴了。
-
高中:
- 高考成绩公布后,他发现自己落榜了,一时不知所厝,不知未来该如何规划。
- 面对父母的严厉质问,他不知所厝,只能沉默以对。
-
大学及以上:
- 公司突然宣布裁员,许多员工不知所厝,纷纷开始投简历。
- 面对复杂的法律纠纷,他不知所厝,只能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错误用法
-
误用“厝”字:
- ❌ 他遇到困难时“不知所错”。(错别字,应为“措”或“厝”)
- ❌ 她紧张得“不知所错”,连话都说不出来。(同上)
-
语境不当:
- ❌ 他不知所厝地吃完了饭。(“不知所厝”不适用于日常行为)
- ❌ 她不知所厝地逛了一下午街。(该成语多用于形容慌乱或困境,而非休闲场景)
-
搭配不当:
- ❌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他不知所厝地解决了。(矛盾,既然简单就不会不知所措)
- ❌ 他不知所厝地哈哈大笑。(成语不适用于表达情绪高涨的场景)
-
过度夸张:
- ❌ 他不知所厝地摔了一跤。(摔倒通常是意外,而非心理状态)
- ❌ 小猫不知所厝地玩毛线球。(动物行为不适用该成语)
-
混淆近义词:
- ❌ 他不知所厝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更适用“呆若木鸡”)
- ❌ 她不知所厝地拒绝了邀请。(更适用“犹豫不决”)
总结:“不知所厝”多用于形容人在困境或突发情况下的慌乱状态,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不知所错是什么意思 解析成语含义典故用法及5个常见错误例句
“不知所错”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感到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该成语的典故源于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的普遍心理状态。近义词包括犹豫不决、彷徨失措等,反义词为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等。在日常用语中,要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口语化、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滥用。不知所错的错误用法包括使用不当的场合、与其他成语混淆和滥用等。
不知所可是什么意思 详解成语含义典故用法及常见错误例句
"不知所可"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zhī suǒ kě,用来形容对某事或某物的性质、状态等无法理解或无法确定的状态,表达迷茫、困惑的情感。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逐渐广泛使用。其近义词包括茫然不解、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等,反义词为对某事非常清楚的了如指掌、洞若观火、心中有数等。使用"不知所可"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例如混淆该成语与其他类似表达的差异,以及误用为贬义。文章对"不知所可"的含义、用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手足失措是什么意思
手足失措的读音标注拼音:shǒu zú shī cuò手足失措的含义“手足失措”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因惊慌、慌乱或其他原因导致手足无措,即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该如何行动。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遇到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或混乱场面时,因为惊慌、慌乱或无法作出正确的反应而感到无助的状态。手足失措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如《战国策》等。其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了某人在遭遇危险时,因惊慌失措而手足无措,最终导致了不幸的后果。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某些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常常用来形容“手足失措”的状态。手足失措的近义词惊慌失措:指因突然的变故或意外情况而表现得慌张不安,不知道
仓皇无措是什么意思
仓皇无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āng huáng wú cuò。该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遇到突然的变故或困难时,感到惊慌失措,无法应对。其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士兵遭遇突袭时的表现。近义词包括惊慌失措、手足无措、彷徨失措等。反义词有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场合、搭配不当和滥用重复的错误。例如,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显得仓皇无措。
手忙脚乱是什么意思
手忙脚乱的读音手忙脚乱的拼音是:shǒu máng jiǎo luàn。手忙脚乱的含义“手忙脚乱”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处理事情时,因为事情复杂或急迫而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手脚忙乱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面对突发情况或紧急任务时,由于缺乏准备或经验不足而显得慌乱无序。手忙脚乱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代的戏曲表演。在戏曲中,演员需要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演来展示角色的情感和状态,其中就包括手忙脚乱的动作。因此,这个成语可能最初是用来形容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和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复杂或紧急情况时的慌
兵慌马乱
兵慌马乱是一个成语,读音bīng huāng mǎ luàn,用来形容战争或社会动荡时期的生活状态,含义是描述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不安定的场景。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的实际场景,后来用来形容类似的社会动荡和混乱的场景。兵慌马乱的近义词有兵荒马乱、乱世纷争、战乱纷扰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秩序井然等。使用兵慌马乱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在兵慌马乱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常常不得不背井离乡,经历苦难。
匕鬯不惊
本文介绍了成语“匕鬯不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其用法。该成语原意形容军队纪律严明、行军有序,后也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或变故时能保持镇定自若。注意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形容小事时使用,以免显得夸张,并需避免与其他相近成语混淆使用。
徬徨失措
本文介绍了词语“徬徨失措”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同时给出了相关例句。徬徨失措指心中犹豫、不知所措的状态。该词并无明确的典故,但用于形容面对困难或复杂情境时的迷茫状态。使用时应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并注意适度、得体地运用,以避免语言上的误解或不当表达。
蚁溃鼠骇是什么意思
蚁溃鼠骇的读音蚁溃鼠骇的读音为 "yǐ hù shǔ hài",其中"yǐ"和"hù"分别对应于"蚁"和"溃","shǔ"和"hài"分别对应于"鼠"和"骇"。蚁溃鼠骇的含义蚁溃鼠骇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们极度惊恐、慌乱、四处逃散的样子,就像蚂蚁溃散、老鼠害怕一样。蚁溃鼠骇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在古代战争中,当敌军来袭时,士兵们常常会因为恐惧而四处逃散,场面混乱不堪,就像蚂蚁遇到危险时一样四散奔逃,老鼠见到天敌时一样惊恐万分。因此,"蚁溃鼠骇"这个成语便用来形容人们极度惊恐、慌乱、四处逃散的情景。蚁溃鼠骇的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策·齐策四》中的“夫兵不厌权,而战必以诈。若以诈战者,
扒耳搔腮
扒耳搔腮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因焦急、烦躁或无聊而抓耳挠腮的动作。其发音为bā ěr sāo sāi。该成语可能源自于对人们焦虑或烦躁时抓耳挠腮动作的形容,用于描述内心不安、焦虑或困惑的状态。其近义词包括焦躁不安、心神不宁等,反义词有心安理得、镇定自若等。在使用时需根据语境谨慎选择,避免在描述平静放松的状态或正式场合过度使用。文章还提供了相关例句和错误用法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