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读音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含义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未能”。
  • :认识、辨别。
  • 庐山:中国江西省的名山,风景秀丽,云雾缭绕。
  • 真面目:真实的样貌或本质。

整体含义:比喻因身处其中或受限于自身视角,而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或真相。

典故

  1. 苏轼《题西林壁》
    宋代诗人苏轼游览庐山时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因身处山中而无法看清庐山全貌的道理。
  2. 哲学寓意
    该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比喻人们因立场、经验或环境的局限,难以客观认识事物的本质。

近义词

  1. 当局者迷:当事人因身处其中而难以看清真相。
  2. 一叶障目:因小细节而影响对整体的判断。
  3. 管中窥豹:从局部推测整体,容易产生片面认识。

反义词

  1.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透彻。
  2. 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
  3.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能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在迷宫里转来转去,不识庐山真面目,找不到出口。
    • 小华因为太靠近画,反而看不清整幅画的样子,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2. 小学高年级

    • 我们班讨论问题时,有些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不识庐山真面目。
    • 他在比赛中太紧张了,不识庐山真面目,没能发挥出真实水平。
  3. 初中

    • 历史事件往往复杂,如果我们只看一个角度,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每个人都固执己见,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难以达成共识。
  4. 高中及以上

    • 科学研究需要多角度分析,否则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得出错误结论。
    •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若只关注短期利益,可能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忽视长远发展。

错误用法

  1. 用于形容外貌

    • ❌ 她化了浓妆,我不识庐山真面目。(错误,应指看不清本质,而非外貌。)
  2. 用于具体物体

    • ❌ 雾太大,我不识庐山真面目,看不清路。(错误,应指认知局限,而非视觉障碍。)
  3. 用于褒义

    • ❌ 他的才华太高深,我们都不识庐山真面目。(错误,该成语通常带有限制性,不用于赞美。)

总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强调因视角或环境限制而无法看清真相,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当局者迷

本文介绍了成语“当局者迷”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当局者迷形容在处理事情时由于身在其中,难以看清真相或全貌。文章还列举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并指出了错误用法。当局者迷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需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被主观因素蒙蔽。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并运用当局者迷这一成语。

关于真相诗词

关于真相诗词(第1篇)关于真相的诗词,古诗词中虽然并不多见,但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以下是我根据您的要求,精心挑选的几首关于真相的古诗词及其全文、作者、朝代和解析。一、《庐山谣》作者:李白原文: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空余秋月挂宫墙。观镜子似人心鉴,惟见无相的真相。朝代:唐解析:李白的《庐山谣》描绘了庐山的秀美之景后,借由观镜喻人心鉴,提醒人们世间一切都有表象之相,真相往往隐藏其中,需要我们去洞察和领悟。二、《离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世间万象皆幻象,真理只在一念间。朝代:唐解析:元稹的《离

庐山真面是什么意思

庐山真面的正确读音为lúshān zhēn miàn。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的真实面貌,强调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庐山真面的典故源于中国传统故事,比喻要透过表面发现事物的真实本质。它的近义词包括真相大白、真相毕露和真相浮现等。反义词有虚有其表、表面现象和假象遮眼等。文章还提到了庐山真面的错误用法,并强调了需要深入了解事物才能看清其真实面貌。

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庐山真面目的正确读音为“lǘ shān zhēn mù mù”,指事物的真实情况或本质,或人的真实面貌或性格。源自黄庭坚探寻庐山传说的故事。该成语强调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提醒人们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近义词如真相大白、真实不虚等,反义词如虚应故事、表面现象等。运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场合或误解含义。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各种语境中的应用。

管中窥豹

管中窥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ǎn zhōng kuī bào,指从有限的视角观察事物只能看到部分真相。这个成语来源于《列子·说符篇》的典故,描述了只从竹管里看豹子,无法全面了解的情境。其近义词有以偏概全、一叶知秋和举一反三等。反义词包括洞若观火、见微知著等。使用管中窥豹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使用场合不当、与事实不符和滥用成语等。在分析和评价事物时,我们应该避免只看到表面现象,要全面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两叶掩目是什么意思

“两叶掩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iǎng yè yǎn mù。该成语意指用两片叶子遮住眼睛,形容被局部现象所蒙蔽,无法看清全局或事物的本质。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故事,指只看表面而无法了解真相。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盲人摸象、目盲心障和视而不见,反义词有眼明手快、洞若观火和全面观察。在运用中,要避免两叶掩目的错误用法,如忽略整体情况、忽视事物本质和以偏概全。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叶掩目”这一成语。

窥见一斑

“窥见一斑”是指通过局部观察了解整体事物的初步认识或印象。源于《世说新语·言语》中的故事,这个成语描述从有限的观察中获取对事物的一些信息或线索。近义词包括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等。反义词有一无所知、视而不见等。在语境使用上需注意搭配,避免误用。通过例句展示其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一鳞半爪是什么意思

一鳞半爪的读音一鳞半爪(yī lín bàn zhǎo),指很少的一点东西或线索,也指事物的一部分。一鳞半爪的含义“一鳞半爪”这个成语来自于对鱼的描述,原意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或者只得到一点点的线索或信息。它通常用来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或者只了解了一部分,没有掌握全貌。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了解其本质。一鳞半爪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此言非无道理也。然则一鳞一爪之见,亦何尝不可以悦志乎?”的句子,意思就是即使只能看到一点点的线索或信息,也可以让人感到愉悦。此外,

炳如观火

“炳如观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rú guān huǒ,意为看得非常清楚、明白,形容对事物了解透彻。出自《诗经·小雅·庭燎》中的“庭燎之光,其明如火”,可能被引申为对事物的洞察力。近义词包括一目了然、洞若观火等,反义词为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对问题、事情发展趋势、市场趋势等的清晰理解,也可用于描述报告、演讲等的清晰易懂。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混淆。

画虎画皮难画骨

文章介绍了“画虎画皮难画骨”这一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未能深入理解其内在本质。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搭配和语境。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