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不挠

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读音

bù qū bù náo

含义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要”。
  • :屈服、低头。
  • :弯曲、退缩。

整体含义: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意志坚定,绝不屈服或退缩。常用来赞美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的精神。

典故

  1. 《汉书·叙传下》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评价西汉名臣时写道:”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意为乐昌侯王商性格坚毅,面对权贵不低头、不退缩。这是”不屈不挠”最早的文献记载。
  2. 大禹治水
    传说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年,最终用疏导法成功治水。他的坚持正是”不屈不挠”的生动体现。
  3.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中,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二山,誓言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这一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

近义词

  1. 百折不挠:经历无数次挫折仍不退缩。
  2. 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像磐石般不可动摇。
  3. 锲而不舍:像雕刻一样持续用力,比喻持之以恒。
  4. 宁折不弯:宁可折断也不弯曲,强调刚直。

反义词

  1.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就退缩。
  2. 半途而废:做事中途放弃。
  3. 畏首畏尾:顾虑过多而不敢行动。
  4. 俯首帖耳:完全顺从,毫无主见。

例句

小学阶段

  1. 小明骨折后坚持上学,真是个不屈不挠的好学生!
  2. 蚂蚁们不屈不挠地搬运比身体大十倍的食物。
  3. 尽管比赛落后,足球队仍不屈不挠地进攻。

中学阶段

  1. 张海迪身残志坚,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自学多国语言。
  2. 科学家们经过数百次失败仍不屈不挠,最终攻克技术难关。
  3. 红军长征展现了中国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高中及以上

  1.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不屈不挠,终成”史家之绝唱”。
  2.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尝试上千种材料,其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
  3. 这个民族用不屈不挠的奋斗赢得了独立与尊严。

文学化表达

  1. 岩缝中的野草,以不屈不挠的姿态迎击风雨。
  2. 他眼中燃烧着不屈不挠的火焰,誓要扭转这不公的命运。

职场场景

  1. 创业团队面对资金短缺,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2. 这位销售冠军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连续三个月蝉联业绩榜首。

历史场景

  1.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诗句,彰显了士大夫不屈不挠的气节。
  2. 林则徐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不挠精神。

国际事例

  1. 曼德拉在狱中27年仍坚持斗争,其不屈不挠赢得世界尊重。
  2. 居里夫人在简陋实验室里,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发现镭元素。

自然比喻

  1. 胡杨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恰似不屈不挠的战士。
  2. 海燕在暴风雨中穿梭,演绎着生命的不屈不挠。
  3. 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正是郑板桥笔下不屈不挠的写照。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消极场景
    ❌ “小偷不屈不挠地撬了三个小时门锁”(褒义词不可形容犯罪行为)
  2. 与短期行为混淆
    ❌ “他不屈不挠地打了三天游戏”(缺乏积极目的性)
  3. 过度夸张使用
    ❌ “她不屈不挠地涂完口红”(日常小事不宜用重大品质形容)
  4. 主体错误
    ❌ “这台机器运行得不屈不挠”(通常用于有意志的生命体)
  5. 逻辑矛盾
    ❌ “他不屈不挠地放弃了梦想”(与”坚持”本质冲突)

这个成语犹如精神的火炬,照亮人类面对逆境时的勇气。从精卫填海的神话到现代航天人的攻坚,五千年文明长河中,”不屈不挠”始终是中华民族最珍视的品质之一。正确使用它,不仅是对语言的尊重,更是对这种崇高精神的礼赞。

不屈不挠.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毛主席描写梅花古诗词

毛主席描写梅花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古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卜算子·咏梅》作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二、朝代及解析《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是他在不同时期多次咏梅的代表之作。此诗以梅花的坚韧和傲骨为象征,表现了毛主席对梅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民族气节的自豪。在诗中,毛主席用简洁的词句勾勒出梅花的形象,通过对梅花不畏风霜雨雪、在寒冬中独自开放的描绘,展现出梅花傲骨铮铮的品格。三、诗词内容详解第一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经历了风雨和飞雪的洗礼

描写罗汉松不怕严寒的诗词

描写罗汉松不怕严寒的诗词(第1篇)罗汉松坚韧之颂一、 时代之篇:赞美罗汉松的古诗词自古以来,罗汉松因其独特的形态和坚韧的品性,常为文人墨客所赞颂。在古代诗词中,罗汉松的形象往往与坚韧不拔、傲雪凌霜的意象相联系。1. 七言绝句(1)松之赞作者:宋·某氏寒松挺立雪中天,罗汉威仪映日边。百岁依然苍翠色,四季无惧北风寒。解析:这首诗描写了罗汉松不畏严寒、傲立风中的景象。全诗用七言绝句形式,赞颂了罗汉松四季常青的翠色与无畏寒风的傲骨。2. 诗经体裁(2)冬日之松朝露未干映冬晨,罗汉松生千岁春。凛风自去多时矣,翠色依旧满园新。解析:此诗以诗经体裁,以冬日为背景,描绘了罗汉松在严寒中依然翠绿如春的景象,突显

描写对抗洪水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描写对抗洪水的诗词的赏析。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代人们面对洪水灾害时的艰辛历程和英勇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文章分别赏析了不同诗人的作品,如《诗经·大雅·云汉》、李白的《横江词》、李煜的《渡汉江》等,通过解析诗词中的内容和意境,展示了人们在抗洪过程中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此外,文章还强调了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斗争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最后,文章呼吁人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抗洪精神,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共同面对挑战。

刚中柔外

刚中柔外的读音为gāng zhōng róu wài,意指内心刚强而外表温柔,形容人性格内敛、外表温和,既有坚定的意志和内在力量,又有柔和的表象和待人态度。出自《周易·坤卦》,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似平凡但内心坚定的人。其近义词为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反义词为外硬内柔、刚愎自用等。使用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和人物特点,避免误用。

白杨树800读后感

白杨树800读后感(第1篇)白杨树800字读后感初次拿到这本关于白杨树的书籍时,我对白杨树的认知只停留在它是北国一种普通的树木,但是读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白杨树》一书,从其标题就可见一斑,其内容不仅是对白杨树本身的描述,更是对生命的赞歌。本书以流畅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以及它所代表的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在初读时,我被书中描绘的白杨树深深吸引。那是一种生长在荒凉土地上的树木,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对白杨树的描述,更是对那些在生活中努力拼搏的人们的写照。无论是在风沙中,还是在严寒的冬天里,白杨树都能坚韧地生存下来,这正是其

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的读音为"kuā fù zhuī rì",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常用来形容人有极大的志向和决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这个成语也比喻为了理想和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的人。其近义词包括勇往直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反义词有畏缩不前、半途而废、贪图安逸。但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注意成语的语境和含义,避免误用。

撅坑撅堑

“撅坑撅堑”的读音为jué kēng jué qiàn,这个成语用于形容面对困难和阻碍时的勇气和毅力,毫不退缩,坚持到底。该成语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克服困难的故事。其近义词如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等,都表达相似的积极态度。反义词如退避三舍、半途而废等,则表达逃避或放弃的态度。文章中也提供了关于使用此成语的例句和注意事项,强调需要正确使用场合和语境,避免造成误解。整体而言,“撅坑撅堑”传达了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傲雪凌霜

傲雪凌霜的读音为ào xuě líng shuāng,形容在严寒环境中依然能挺立不屈、不畏风霜,象征坚韧不拔的性格。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诗,后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其近义词包括坚贞不屈、刚毅坚强、傲骨嶙峋等,反义词为软弱无力、卑躬屈膝、脆弱易折。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状态,需恰当使用,避免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无关场合。

历久弥坚

“历久弥坚”是一个成语,读音lì jiǔ mí jiān,形容经历长久时间后,某物或某人的意志、信念、情感等更加坚定。该成语强调持久耐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常用于形容那些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屈不挠的人或事物。其近义词包括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等。反义词为半途而废、见异思迁等。在用法上要注意避免用于短暂事物、不相关内容和容易改变的事物或情境。文章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详细介绍和错误用法提示,旨在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

第4课梅花魂读后感400字

《梅花魂》是一本让人心灵受触动、情感共鸣的作品。该书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的形象,并围绕梅花展开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让人沉浸其中。尤其是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勇气,让人深受启发。阅读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毅力,明白了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不屈不挠的道理。书中所传达的梅花精神,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人生的启示。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