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修古:不拘泥于古法的智慧
读音
bù qī xiū gǔ
含义
“不期修古”这一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不”:否定词,表示”不要”
- “期”:期望、要求
- “修”:学习、遵循
- “古”:古代、传统
整体含义是指不要求遵循古法,不拘泥于旧有的规章制度,强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盲目效法古人。
典故
- 《韩非子·五蠹》:这是”不期修古”最早的出处。韩非子在论述治国之道时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意思是治理国家不应一味效法古代,不应墨守成规,而应根据时代变化采取适宜的政策。
-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打破旧制,建立新法。当时有人反对说”法古无过”,商鞅反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不期修古”的思想。
- 王安石变法:北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面对保守派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论调,他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也是”不期修古”精神的体现。
近义词
-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出新事物。
- 革故鼎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 不法常可:不效法永久适用的制度。
反义词
- 墨守成规:固执地按老规矩办事,不求改进。
- 因循守旧:沿袭旧的做法,不加改变。
- 泥古不化:拘泥于古代的成规而不懂得变通。
- 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
- 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学习要”不期修古”,不能只会死记硬背。
- 玩游戏时,小明”不期修古”地想出了新玩法,大家都觉得很有趣。
-
小学高年级:
-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当”不期修古”,勇于创新。
- 这位设计师”不期修古”,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
-
初中:
- 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期修古”,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 教育改革需要”不期修古”的精神,不能一味照搬过去的教学模式。
-
高中:
- 在文化传承中,我们应当秉持”不期修古”的态度,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
- 这位科学家的研究”不期修古”,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取得了重大发现。
-
大学及以上:
- 社会治理需要”不期修古”的智慧,根据时代变化调整政策法规。
- 学术研究贵在”不期修古”,敢于质疑权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
职场应用:
-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应当”不期修古”,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 这位CEO上任后”不期修古”,对公司传统运营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
科技创新:
- 这项技术研发”不期修古”,采用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 只有”不期修古”的科研精神,才能带来真正的技术突破。
-
艺术创作:
- 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不期修古”,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
- 在音乐创作中,他”不期修古”,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
-
社会评论:
-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期修古”的改革勇气。
- 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不期修古”,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
个人发展:
- 在职业规划上,他”不期修古”,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 学习方法的改进需要”不期修古”的态度,不能固守旧有的学习模式。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否定传统:将”不期修古”简单理解为完全否定传统,忽视其”不拘泥”但并非”全盘否定”的辩证含义。例如:”我们要不期修古,彻底抛弃所有传统文化”——这种说法过于极端。
- 滥用创新借口:以”不期修古”为名,行违背规律之实。例如:”我们不期修古,所以可以无视基本的安全规范”——这是对成语的曲解。
- 时间错置:在不涉及古今对比的场合使用。例如:”我不期修古地吃了一碗面”——这种用法与成语本义无关。
- 对象错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不可变的事物。例如:”季节变化不期修古”——这种用法不恰当。
- 程度失当:将必要的传承也视为”修古”而否定。例如:”学习汉字书写要不期修古,不用练习基本笔画”——这是对成语的误解。
“不期修古”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辩证的智慧,它既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创新的盲目推崇,而是强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这种思想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诗词歌曲
关于诗词歌曲(第1篇)关于诗词歌曲一、诗词之美《静夜思》作者:李白(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这首诗以明月为背景,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简洁的意象,李白传达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析:此诗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积极态度,也寓意着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二、诗词与歌曲的交融诗词与歌曲自古便有着不解之缘,许多优美的诗词被谱写成歌曲,流传千古。以下是一首古代的诗词歌曲。《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者:温庭筠(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
关于群诗词
关于群诗词(第1篇)关于群诗词一、群诗词概述群诗词,顾名思义,是描绘群体、集会、社交等场景的诗词。这些诗词或描绘了人潮涌动、欢聚一堂的盛况,或抒发了对集体力量的赞美,或展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成为了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群诗词精选及解析《长歌行》作者: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诗是汉乐府的一首名篇,全诗以景起兴,抒发了作者对光阴易逝、需及时努力的感慨。此诗虽非直接描绘群体,但其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集体中的个体而言
描写春节的长古诗词
本文集萃了多篇描写春节的长古诗词,包括王安石、辛弃疾、杜牧、晏殊等古代名家的作品。这些诗词描绘了春节期间的喜庆与祥和氛围,如燃放爆竹、挂红灯笼、贴春联等习俗。文章介绍了每首诗词的作者、内容解析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这些长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春节的喜庆与祥和永远传承下去。
古诗词描写节日的诗歌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节日的古诗词文章,包括《古诗词描写节日的诗歌(第1篇)》至《古诗词描写节日的诗歌(第5篇)》。文章通过列举和解析多首典型的古诗词,展现了古人欢庆节日的场景与情感。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不同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七夕、重阳、寒食、腊日、上元节等的氛围和习俗。文章不仅展示了古诗词的魅力,也传递了古人对节日的美好祝福和真挚情感。通过这些古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勤学古诗词
关于勤学古诗词(第1篇)关于勤学古诗词一、引言勤学古诗词,乃我中华文化之精髓。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历史的见证,情感的流露,智慧的结晶。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那些关于勤学古诗词的佳作,感受其深邃的内涵与魅力。二、古诗词全文及解析《勤学》作者:白居易(唐)勤学古今诗,笔墨自生辉。千卷书犹在,万言意未违。解析:此诗表达了勤学古诗词的重要性。白居易认为,通过学习古今的诗歌,不仅可以提升文学素养,还能让笔墨生辉。千卷书犹在,说明学无止境;万言意未违,则表达了诗人对古诗词的热爱与尊重。《读诗有感》作者:陆游(宋)读诗千遍意自明,诗中世界广且清。岁月如梭不待人,勤学苦读始见成。解析:陆游的这首诗
察今知古
察今知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 jīn zhī gǔ。其含义为通过观察现在来理解古代,体现了从现代现象中汲取历史智慧和规律的理念。该成语源自《汉书·贾谊传》中的名言,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察今知古的近义词有鉴往知今、观今宜鉴古等,反义词包括断章取义、厚今薄古等。通过察今知古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决策的背景和意义,尤其在文学、考古、企业管理、政治决策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然而,要避免错误使用,不应忽视历史教训和经验。
陈规陋习
本文介绍了陈规陋习的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陈规陋习指的是陈旧、不合时宜的习俗或规矩,这些规矩往往因历史、文化和社习惯而形成,但可能不再符合现代价值观。文章指出陈规陋习需要被摒弃和改革,并给出了陈规陋习的错误用法。文章强调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习俗,分辨精华与糟粕,勇于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
竞今疏古
竞今疏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ìng jīn shū gǔ,意为重视现在而轻视过去。它反映了现代和进步的重要性,鼓励关注当前的发展和变化,而非过于执着于历史传统。该成语源于古代文化思想,强调创新和进步的价值。其近义词包括重视今世、趋新厌旧和革新除旧等。反义词则是崇古薄今、怀旧念古和守旧排新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场合、误解含义、搭配不当和不顾语境等错误用法。现代社会中,竞今疏古的观念在科技、企业管理、文学创作等领域受到重视,鼓励人们具备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的精神。
27课方帽子店读后感
《方帽子店》读后感:阅读完这篇文章,我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故事主要描述了一家专卖方帽子的店铺以及店主与顾客之间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变迁与个体坚守的矛盾。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深入理解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店主对于方帽子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敬佩。即便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嘲笑,店主仍然坚守自己的传统和理念,这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敬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帽子逐渐被新式帽子所取代,这也引发了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入思考。文章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店主面对困境的态度和选择。当方帽子店的生意逐渐萧条时,店主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震撼,并引发了我对于如何在
稽古振今
"稽古振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ī gǔ zhèn jīn。它的含义是考察古代历史和经验,用以振兴现代事业或思想,强调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借鉴,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的精神。这个成语源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借鉴,以及对现代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其近义词包括古为今用、承古开今、援古喻今、博古通今等。反义词则包括墨守成规、弃旧图新、盲目从众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误用,要将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文章中也给出了关于稽古振今的例句和错误用法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