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公正中立的智慧之道
读音
bù piān bù yǐ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
- 偏:倾斜、偏向某一方。
- 倚:依靠、偏向。
整体含义:形容态度或立场公正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保持客观平衡。
典故
- 《中庸》:儒家经典《中庸》强调“中道而行”,即不偏不倚,保持平衡。孔子认为,君子应“执两用中”,既不极端,也不偏颇。
- 《孟子·离娄上》:孟子提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意思是如果只机械地追求中立而不懂得权变,反而会失去真正的公正。
- 历史故事:宋代名臣包拯断案时,常以“不偏不倚”为准则,公正无私,因此被称为“包青天”。
近义词
- 公正无私:形容人公平正直,没有私心。
- 中立持平:立场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 一视同仁:对待所有人或事物都同样公平。
- 秉公办理:按照公正的原则处理事情。
反义词
- 偏听偏信:只听信一方的话,不公正。
- 厚此薄彼:对待人或事物有偏爱,不公平。
- 徇私枉法:为了私情而违背法律或公正原则。
- 趋炎附势:依附有权势的人,失去中立立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个同学,大家都喜欢她。
- 小学高年级:裁判在比赛中不偏不倚,赢得了运动员的尊重。
- 初中: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不偏不倚,才能维护法律的公正。
- 高中:新闻报道应当不偏不倚,客观反映事实,避免误导公众。
- 大学及以上:学术研究需要不偏不倚的态度,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 职场场景:领导在分配任务时不偏不倚,让每个员工都感到公平。
- 家庭场景:父母对待孩子要不偏不倚,避免兄弟姐妹之间产生矛盾。
- 社会评论:媒体的报道应当不偏不倚,不能为了流量而歪曲事实。
- 历史分析: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应尽量不偏不倚,还原真相。
- 国际关系: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应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在辩论赛中,评委因为个人喜好而偏向某一方,却声称自己“不偏不倚”。(实际是偏袒)
- 错误搭配:“他不偏不倚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球队。”(“不偏不倚”不能用于表达主观偏好)
- 错误理解:认为“不偏不倚”就是没有立场,实际上它强调公正而非无原则。
- 滥用场景:在需要明确表态的场合(如道德谴责)使用“不偏不倚”,显得冷漠或逃避责任。
“不偏不倚”不仅是语言的智慧,更是为人处世的哲学。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公正与平衡,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
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品行正直、公正无私,强调道德和行为的高尚标准。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具体典故出处不明确。常用作形容品行高尚、行为公正的人,以及处理事务时的公正、合理原则。近义词有公正无私、堂堂正正等,反义词有偏颇不公、徇私舞弊等。使用时要根据场合恰当运用,避免滥用或误用。
祁奚之举是什么意思
祁奚之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í xī zhī jǔ。该成语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奚公正无私地推荐人才的行为,后来用来比喻出于公心、不图私利、公正推荐人才的举动。祁奚之举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公正无私、秉公办事、任人唯贤等,反义词有偏私、偏袒、徇私舞弊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与贬义语境或其他成语混淆使用,要理解其引申义并正确运用。
遇物持平是什么意思
遇物持平的读音遇物持平的拼音是:yù wù chéng píng。遇物持平的含义遇物持平,指对待事物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保持平衡。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处理事物时应该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因个人情感或利益而改变自己的判断。遇物持平的典故遇物持平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它的含义与公正、公平等价值观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正、公平一直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因此,遇物持平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表达公正、公平态度的一种常见说法。遇物持平的近义词公正无私:指做事公正,没有私心。公平正直:形容人行为公正,性格正直无邪。不偏不倚:指在处理事情时
持平之论
“持平之论”是一个成语,意为公正、中肯的言论或观点。其强调在评价或讨论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基于事实和分析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该成语源于古代,在历史上有许多智者、学者以持平之论著称。其近义词包括公正之言、客观评价等,反义词有偏颇之见等。使用“持平之论”时需注意场合,避免误解为无立场的中立态度。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持论公允
持论公允是指在发表观点或论述时,保持公正、公平、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该成语强调公正无私、公平无偏的态度,是表达观点时应遵循的原则。持论公允的拼音为chí lùn gōng yùn。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已有所体现。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公平无偏等,反义词则为偏颇不公、偏袒一方等。在应用中,需注意避免在个人情感或利益驱动下歪曲事实、过度偏袒或贬低某一方,或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发表观点。
允执厥中是什么意思
允执厥中的读音允执厥中的拼音是yǔn zhí jué zhōng。允执厥中的含义“允执厥中”是一个成语,出自《尚书·大禹谟》。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诚实地、恰当地、不偏不倚地执行中道,也就是在处理事务时保持公正、中庸的态度。具体来说,“允”表示诚实、诚信;“执”表示执行、坚持;“厥”指代“中”,即中道、中正;“中”则是指中心思想或者原则。因此,“允执厥中”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要诚实地、恰当地坚持中道,不偏不倚地追求公正。允执厥中的典故“允执厥中”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中国。据传,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并告诫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要他“允执厥中”,即要诚实地、恰当地坚
无偏无颇是什么意思
无偏无颇的读音无偏无颇的读音为:wú piān wú pǒ。无偏无颇的含义无偏无颇,指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没有偏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公正,没有私心,做事不偏袒任何一方。无偏无颇的典故无偏无颇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是公正、公平和公道,而无偏无颇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此外,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述,如《诗经》中的“无偏无陂,遵路之好”,意为遵循公正的道路,不偏不倚。这些表述都与无偏无颇有着相似的含义。无偏无颇的近义词公正无私公平正直客观公正中立不偏毫无偏见这些词语都表示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的含义,与无偏无颇意思相近。无偏无颇的反义
群而不党是什么意思
群而不党的读音为qún ér bù dǎng,意味着不结私党,不搞团伙,形容人正直无私。源自古代中国的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用于评价君子的品质。群而不党的典故和出处较多,都强调了其重要性。其近义词为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等,反义词为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例如,他在工作中始终坚守群而不党的原则,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但需注意,群而不党并非只注重团结而忽视组织纪律性,也不应用于形容过于独立自主、不合群的行为,正确的用法应是强调公正无私的品质。
关于断案的诗词
关于断案的诗词(第1篇)关于断案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佳作,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如梦令·法吏宋·刘克庄法吏无情执法,断案如神明察。铁面冷如霜,只许公堂称快。无错,无错,断案如神明决。作者:刘克庄,宋朝诗人、词人。解析:此词描绘了法吏的断案情景,其无情执法、公正无私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通过对法吏的赞美,突显了公正断案的重要性。二、秋胡行·明镜高悬元·白朴明镜高悬照乾坤,断案如神不可言。律法森严惩奸恶,铁面无私护民权。作者:白朴,元朝戏曲家、诗人。解析:此诗以明镜高悬为喻,赞颂了公正无私的断案之风,彰显了律法严明与保护民众的职责。三、青玉案·夜断案
一秉至公是什么意思
一秉至公的读音一秉至公的读音为yī bǐng zhì gōng。一秉至公的含义一秉至公,指完全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不偏不倚,始终如一地保持公正。其中,“一秉”表示完全、始终如一;“至公”则指极度的公正。一秉至公的典故一秉至公这一成语出自《汉书·酷吏传》,原意是形容人公正无私,始终如一。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都是一秉至公的典范,如包拯、海瑞等。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司法公正、行政公正等。一秉至公的近义词大公无私公正无私公平正直铁面无私廉洁奉公以上词语均与一秉至公意思相近,都强调了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态度。一秉至公的反义词徇私舞弊偏袒不公假公济私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这些反义词都表示行为不公、偏袒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