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苟同:成语详解
读音
bù gǎn gǒu tóng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拒绝或反对。
- 敢:有勇气或意愿做某事。
- 苟:随便、草率。
- 同:赞同、认同。
整体含义:表示对某种观点或行为持保留态度,不愿意轻易附和或赞同,通常带有委婉的反对意味。
典故
- 《论语·子路》: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君子不会盲目附和,而是坚持自己的见解,这与“不敢苟同”的精神相似。
- 《史记·汲郑列传》:汉代汲黯性格耿直,常对皇帝直言进谏,面对不合理的政令时“不敢苟同”,展现了正直不阿的态度。
- 宋代文人笔记:许多士大夫在朝堂辩论时,常以“不敢苟同”表达对权贵意见的委婉反驳,体现了文人的风骨。
近义词
- 未敢轻诺:不轻易答应或赞同。
- 持保留态度:对某事不完全认同,但暂不明确反对。
- 敬谢不敏:委婉表示无法接受或同意。
- 各执己见:双方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妥协。
反义词
- 随声附和:不加思考地赞同他人。
- 人云亦云:盲目跟随别人的说法。
- 唯唯诺诺:一味顺从,不敢提出异议。
- 欣然同意:高兴地表示赞同。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地球是圆的,但小明坚持认为地球是平的,同学们都“不敢苟同”。
- 小红提议全班周末去爬山,但考虑到天气炎热,老师“不敢苟同”。
-
小学高年级:
- 弟弟认为熬夜打游戏没关系,妈妈“不敢苟同”,并提醒他注意健康。
- 班会上,小华主张取消所有作业,班主任“不敢苟同”,认为适量作业有助于学习。
-
初中:
- 关于“手机是否应该带入校园”,校长“不敢苟同”学生们的自由使用提议。
- 历史课上,有同学认为秦始皇的暴政完全无益,老师“不敢苟同”,并分析了其贡献。
-
高中及以上:
- 在学术研讨会上,张教授对李博士的研究结论“不敢苟同”,并提出了自己的数据支持。
- 公司会议上,经理提出削减员工福利的方案,多数同事“不敢苟同”,最终该提案被否决。
错误用法
-
用于强烈反对:
- ❌ “我‘不敢苟同’你的违法行为!”(应改用“坚决反对”)
- ❌ “他对作弊行为‘不敢苟同’。”(语气过轻,宜用“严厉批评”)
-
对象不当:
- ❌ “我对这道数学题的答案‘不敢苟同’。”(宜用“有不同解法”)
- ❌ “小猫‘不敢苟同’狗的行为。”(非人类或抽象概念一般不适用)
-
语境不合:
- ❌ “我‘不敢苟同’你吃饭太快。”(琐事不宜用此成语)
- ❌ “他‘不敢苟同’今天的天气。”(无关观点表达)
“不敢苟同”多用于正式或理性讨论中,表达委婉的异议,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气。
你可能感兴趣
掌握"却"字的5大要点 从拼音què到笔顺、含义与成语全解析
文章介绍了“却”字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包括后退、推辞拒绝、去掉等动词含义,以及表示转折、连接等连词用法。同时,也提供了“却”字的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此外,“却”字还具有多种表达语气和情境的功能,如表示强调、委婉等。文章内容丰富,解析详尽,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却”字的各种用法。摘要不到一百六十个字:本文详细介绍了汉字“却”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包括作为动词、连词等的基本用法,以及表达转折、拒绝、强调等语境下的特殊用法。文章还提供了“却”字的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内容详尽,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该字的各种用法。
太的拼音
本文详细解析了汉字“太”的含义及用法。作为形容词,“太”表示高、大、极、过分等含义;作为名词,与皇家、官家相关;作为副词,表示过于。文章还提供了“太”的详细解析,包括其在古代的不同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俯仰唯唯
俯仰唯唯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人或事物表示顺从或赞同的态度,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盲目地随声附和。其典故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唯命是从、言听计从、随声附和等。反义词包括独树一帜、直言不讳、坚持己见等。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和误用,特别是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要注意其语气和用法是否得当,避免给人留下不尊重他人的印象。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读后感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读后感(第1篇)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读后感《见未真 勿轻言》这部作品首先给了我一个印象深刻的封面与标题。作为我选定的读物,在翻阅第一页的时候,我被作者的引言深深吸引,那是一种对未知的敬畏与对真理的探索。初读时,最吸引我的便是书中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探讨。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过程中应持有的态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言论,而本书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本书以一个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了人类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在面对未知时应有的态度。故事以一个小镇的居民们对周围自然现象的探索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展现了人们
亦步亦趋是什么意思
亦步亦趋的读音标注拼音:yì bù yì qū亦步亦趋的含义"亦步亦趋"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有人走在哪里,另一个人就紧跟在后面,形容完全追随别人的行为或思想。每个字的具体含义如下:“亦”表示“也”。“步”指走路的步伐。“趋”是快速走的意思。因此,"亦步亦趋"的含义就是无论别人走得快慢,都紧跟其后,形容完全模仿、追随他人。亦步亦趋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故事中描述了齐国士人徐无鬼为了讨好齐王而模仿他的言行举止,无论齐王如何行动,他都紧紧跟随,形影不离。这种行为被用来形容那些没有自己主见,一味追随他人的人。亦步亦趋的近义词随波逐流:指随着大流走,没有自己的方向和主见。邯郸学步:形容模仿
谏争如流
谏争如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àn zhēng rú liú。其含义是臣子向君王提出意见或建议时,能够迅速流畅地表达出来。这一成语体现了臣子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进谏言辞的重要性。其典故源于古代君臣间的进谏关系。谏争如流的近义词有直言不讳、畅所欲言等,反义词有沉默寡言、噤若寒蝉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避免错误用法。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善于表达意见,言辞流畅有力。
随声趋和是什么意思
随声趋和的读音随声趋和,读音为suí shēng qū hè。其中,“随声”意为跟随他人的声音,“趋和”意为附和、顺从。随声趋和的含义随声趋和指的是在他人发言或行为后,无主见地附和他人的观点或行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种行为往往表现出一种盲从、缺乏主见的性格特点。随声趋和的典故“随声趋和”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社交习惯。在古代社会,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常常会跟随他人的声音或观点,以示自己与他人的共鸣或认同。这种行为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表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盲从的行为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表现。随声趋和的近义词随波逐流:指随着大流走,没有自己的主见。
谬托知己是什么意思
谬托知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iù tuō zhì jǐ,意指错误地将某事或某物托付给自认为的知心朋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用于形容因轻信他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其近义词包括误信良朋、错付知音和托非其人,反义词则是知人善任、慎重托付和信任有度。谬托知己的使用场景通常涉及轻信他人建议、随意托付重要事务以及不进行充分了解等。在选择合作伙伴或做出重要决策时,应谨慎避免谬托知己的情况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误解。
不容置辩
“不容置辩”是一个四字成语,读音清晰,表达的是事实明显,无需或无法进行辩解的情况。该成语描述事实明显且无可辩驳的状态。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从字面意思理解。近义词如“毫无疑问”、“铁证如山”等,反义词如“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等。在法庭、科学研究等场合常用于表达明显的事实或观点。使用时需避免在不适当的语境或误用为贬义以及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口服心服
“口服心服”是一个成语,意为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某个人或事物,既在表面上接受,也在内心深处信服,强调内外一致。其典故并不十分明确,可能源于日常交流中的习惯用语。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心悦诚服、心服口服等。反义词为口服非心、半信半疑等。使用口服心服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表面接受或使用场合不当。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完全接受和信服,比如在对话、解释、工作表现等方面让人信服的情况。如需更详细了解该成语,建议查阅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