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逞之徒:解析与运用
读音
bù chěng zhī tú
含义
“不逞”指不得志、心怀不满;“徒”指某一类人。合起来,“不逞之徒”指那些因不得志而心怀不满、行为不端的人,常用来形容为非作歹、扰乱社会秩序的人。
典故
- 《左传·襄公十年》:最早记载“不逞之人”一词,指那些因政治失意而作乱的人。
- 《后汉书·史弼传》:提到“不逞之徒”勾结作乱,形容社会上的不法分子。
- 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用“不逞之徒”讽刺那些因仕途不顺而投机取巧的官员。
近义词
- 不法之徒:指违法乱纪的人。
- 亡命之徒:指不顾性命、铤而走险的人。
- 宵小之辈:指行为卑劣的小人。
- 奸佞之徒:指心术不正、阿谀奉承的人。
反义词
- 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
- 忠良之士:指忠诚正直的人。
- 守法公民:指遵守法律、品行良好的人。
例句
小学阶段
- 警察叔叔抓到了几个偷东西的不逞之徒。
- 我们要远离那些欺负同学的不逞之徒。
- 故事里的坏蛋就是一群不逞之徒。
中学阶段
- 历史上许多动乱都是由不逞之徒煽动的。
- 社会安定需要严厉打击不逞之徒。
- 那些扰乱市场秩序的不逞之徒最终受到了法律制裁。
高中及以上
- 某些政客利用不逞之徒制造社会矛盾。
- 在法治社会,不逞之徒终将无处藏身。
- 小说中的反派角色大多属于不逞之徒。
文学与新闻
- 警方近日捣毁了一个由不逞之徒组成的诈骗团伙。
- 古代农民起义中,既有正义之士,也有不逞之徒混入其中。
- 社会动荡时期,不逞之徒往往趁机作乱。
其他场景
- 公司内部清查,发现有几个不逞之徒泄露商业机密。
- 网络上的不逞之徒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 某些不逞之徒假借维权之名,行破坏之实。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普通人”:
❌ 他是个老实人,不是不逞之徒。(应使用“坏人”等词) - 误用为“失败者”:
❌ 他考试没考好,成了不逞之徒。(应使用“失意者”等词) - 误用为“性格古怪的人”:
❌ 那个艺术家性格孤僻,像个不逞之徒。(应使用“怪人”等词) - 误用为“勤奋但不得志的人”:
❌ 他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认可,真是个不逞之徒。(应使用“怀才不遇”等词)
正确使用“不逞之徒”需要明确其贬义色彩,特指那些因不满现状而作恶的人,不可随意扩大使用范围。
你可能感兴趣
聚众滋事
聚众滋事是一个成语,读音作jù zhòng zī shì,意为聚集众人制造事端,引起纷扰或闹事。该成语源于古代一些不良现象,用于形容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闹事生非、兴风作浪等,反义词则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等。使用时应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或滥用。文章还提供了使用聚众滋事的例句和错误用法的提醒。
格杀弗论
格杀弗论是一个特定含义的词汇,读音为gé shā fú lùn。其含义指在特定情况下为了维护秩序或规则,可采取极端手段而不追究责任。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用于维护军人荣誉和纪律。该词在法律、社会规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其近义词包括毫不留情、严惩不贷、铁面无私等。反义词有宽容大度、姑息养奸、仁慈宽厚等。使用格杀弗论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法律风险。
禁暴正乱
“禁暴正乱”的读音为jìn bào zhèng luàn。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禁止暴行、纠正混乱,用于描述制止和纠正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暴力事件和混乱局势,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它源自《周书·卷七·武王问政于周公》中的记载。此外,该成语还与古代军事行动有关,形容军队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其近义词包括镇暴安民、惩恶扬善、肃清社会、维持秩序等。反义词为纵暴恣凶、扰乱社会、姑息养奸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解和滥用。
韩非子 有度 的读后感
韩非子 有度 的读后感(第1篇)韩非子《有度》的读后感《有度》是先秦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一篇重要著作,初读时,我感受到了其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思想。其语言直白犀利,观点鲜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度》一书主要探讨了国家治理中“度”的重要性。韩非子以法家视角,阐述了君主应如何掌握权力,如何制定法律,以及如何通过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秩序。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力量,直指人心。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韩非子对于“度”的阐述。他认为,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个人行为,都应有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指导。对于国家“度”就是法律和制度,它规定了君臣的权力与义务,保证了国
草满囹圄
草满囹圄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ǎo mǎn lín yǔ,形容监狱里长满草,引申为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极低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治安良好的情况。其近义词包括秩序井然、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反义词包括社会动荡、犯罪猖獗、民不聊生等。在使用时需注意,不可用于描述其他场所或场合,以及在严肃或正式的场合使用需要谨慎。例如,描述乡村治安良好或国家社会稳定时可以使用该成语。
韩非子2000字读后感
韩非子2000字读后感(第1篇)韩非子2000字读后感一、读物基本信息与初印象《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见解,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初读此书,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邃的智慧。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思想宝典。二、初读感受与主要内容初读时,最吸引我的是韩非子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书中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令人叹服。《韩非子》主要讲述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他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法律来约
诗经里描写束发的诗词
诗经里描写束发的诗词(第1篇)诗经中的束发诗词及其解析一、引言“束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是成人仪式的标志,更是文明、礼仪的象征。在《诗经》中,有多篇描写束发的诗词,展现了古人对这一仪式的重视和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二、诗经中的束发诗词《小雅·斯干》原文:嗟嗟我姝,抱布贸丝。抱布贸丝归,束薪有辉。夙兴夜寐,无忝尔所。作者与朝代:作者不详,但据考证,此诗应出自西周时期。解析:此诗描述了女子劳作与束发的情景,通过“束薪有辉”的描写,展现了束发仪式的重要性以及其光辉的象征意义。《国风·郑风·丰》原文:子之清扬,扬且之颜如花。纷兮杂糅,猗嗟华矣!不日而衰,彼人维物,今之士也。猗嗟女兮宜室宜家。
商君书 读后感
商君书 读后感(第1篇)《商君书》读后感必须强调一下,拿起这本《商君书》,最初我是出于对先秦法家思想的好奇和尊重。书的封面简洁古朴,标题醒目有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初印象。初读时,我被书中那种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商君之言,犀利而不失深刻,读来令人警醒。《商君书》作为一部先秦时期的法家经典,主要探讨了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以及君臣关系等重要议题。书中以商鞅的视角,详细阐述了其法治思想及变法图强的主张。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而纷纷进行改革。而商鞅所倡导的法治理念,正是其强国之路上的重要一环。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是商鞅对于“法”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石,是维护社
违法乱纪
本文介绍了“不轨之徒”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不轨之徒指的是行为不端、违法乱纪的人。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社会中的不法分子。近义词包括歹徒、流氓、恶棍等,反义词则包括正人君子、良民等。使用不轨之徒时需注意适用场合和含义范围,避免误用。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不轨之徒的用法和危害。
无父无君是什么意思
无父无君的读音无父无君的读音为:wú fù wú jūn,其中"无"读作"wú","父"读作"fù","君"读作"jūn"。无父无君的含义无父无君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没有父亲、没有君主的状况,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思想违背了伦理道德和法律秩序。这个成语强调了家庭伦理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不孝不忠、不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谴责。无父无君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伦理观念。在古代中国,家庭和君主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必须尊重父母和君主,这是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然而,有些人却违背了这一原则,他们不尊重父母,不忠诚于君主,甚至挑战社会秩序,这些行为就被称为“无父无君”。这个成语的出现,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