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详解
读音
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含义
- 冰:寒冷之物,象征冷漠、疏远
- 炭:炽热之物,象征热情、亲近
- 不言:不需要言语表达
- 冷热自明:冷暖关系自然显现
整体含义: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好恶态度不需要用言语表达,通过彼此的行为和态度自然就能明白。形容人际关系中的真实情感无需言表,自然流露。
典故
- 《晋书·王沈传》记载:”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这是最早记载这一成语的出处,比喻人的本质无需多言,自然会表现出来。
- 宋代苏轼《与米元章书》中写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冰炭不言,冷热自见。”用来形容朋友间真挚的友谊不需要刻意表达。
-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也有引用:”夫妻之情,冰炭不言而冷热自明。”描述夫妻间默契的感情。
-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则故事:两位官员表面和气,私下争斗,有人评价他们”冰炭不言,而冷热自明”,揭露了官场虚伪的人际关系。
近义词
- 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
- 不言而喻:不用说明就能明白
- 冷暖自知:个人的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
- 心有灵犀:彼此心意相通
- 默契于心:双方心意相合,无需言语
反义词
- 口是心非: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 表里不一:外表和内心不一致
- 虚与委蛇:假意敷衍应付
- 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出自真心
-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例句
小学生适用例句
- 我和好朋友之间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不用说什么就知道对方想什么。
- 妈妈对我的爱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从她每天给我准备的早餐就能看出来。
- 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从她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就能感受到。
- 我和小狗之间的感情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它总是知道什么时候我需要安慰。
- 爸爸虽然不常说爱我,但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他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中学生适用例句
- 真正的友谊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不需要刻意维持。
- 在班级里,同学之间的关系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谁和谁关系好一眼就能看出来。
- 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从她批改作业的评语中就能感受到。
-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 在这次团队合作中,成员间的默契冰炭不言,冷热自明,配合得十分完美。
大学生及成人适用例句
-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表面的客套掩盖不了实质的竞争。
- 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从贸易往来和政策互动中可见一斑。
- 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观众能从作品中直接感受到其个性特点。
- 企业文化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从员工的工作状态就能看出公司的管理理念。
- 恋人之间的感情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无需誓言也能感受到彼此的真心。
文学性较强例句
- 如同四季轮回,人情冷暖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唯有时间能验证一切。
- 古琴音韵间,知音之情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一曲终了心意已通。
- 水墨丹青中,画家心境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一笔一画皆见真情。
- 茶道精神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主客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 诗词唱和中,文人雅趣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一字一句皆含深意。
错误用法
- 用于描述物体温度:错误示例:”这杯水的温度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正确应使用”冷暖自知”)
- 用于需要明确表达的场景:错误示例:”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合同条款必须明确表述,不能依赖不言自明)
- 用于单向感受:错误示例:”我对他的崇拜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强调双方互动关系,不适用于单向情感)
- 用于短暂关系:错误示例:”刚认识的网友和我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适用于长期稳定的关系)
- 用于需要量化的场景:错误示例:”公司业绩的增长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业绩需要具体数据支撑,不能依赖不言自明)
- 误解为沉默寡言:错误示例:”他是个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人,很少说话。”(成语不形容性格内向)
- 用于对抗性关系:错误示例:”比赛双方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不适用于对抗性关系)
- 用于客观事实描述:错误示例:”地球自转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不适用于自然现象)
你可能感兴趣
冰炭不投
冰炭不投是一个成语,读音bīng tàn bù tóu。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冰块和炭火无法放在一起,引申义表示性格、观念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无法相互融合或达成共识。其典故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讲述了因性格、观念差异过大导致无法交流或合作的情况。近义词有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等,反义词有相得益彰、心心相印等。使用时应避免在非情感或非人类领域使用,并避免在描述简单的性格差异时使用该成语。在例句中,可用来形容两人或团队间因性格、观念等差异导致无法共处或合作的情况。
历代诗人如何用诗词诠释老子的道家思想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老子的诗词及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文章摘要如下: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哲学思想智慧深邃,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本文介绍了多首与老子相关的诗词,包括直接描绘老子的诗词和体现其思想的古诗词。这些诗词赞美了老子的智慧与哲理,体现了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核心思想。老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诗词的创作,许多诗词通过引用老子的名言或体现其思想精髓,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诗词不仅是对老子智慧的赞美和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记录。这些诗词描绘了老子的形象,展示了他超脱尘世的智慧与风范,表达了人们对于老子的敬仰和追思。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
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
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第1篇)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歌赋中不乏对男女情深意切的描绘。以下是一些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古诗词,以及其原文、作者、朝代和解析。一、诗经·关雎篇作者:无名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喻指女子容貌秀美、心灵纯净。好逑,喻意指匹配。这一句即展现了对美好姻缘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男女天生一对的观念。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朝代: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女子在江边采芙蓉花的情景,以物喻人,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展现了男女的深情厚意与命中注定。三、木兰诗(节选)朝代:南北朝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什么意思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读音拼音:xià bǐ qiān yán,lí tí wàn l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含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写作时思路敏捷,但写出的内容却与主题相去甚远,甚至完全偏离了主题。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思维活跃但容易跑题的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写作时的实际情景。在古代,文人常常需要即兴创作,有时因为思路敏捷,洋洋洒洒地写下许多文字,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或思维过于跳跃,导致写出的内容与主题相去甚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近义词漫无目的离题太远离题千里洋洋洒洒而不知所云思路
变色之言
变色之言是一种根据情境变化调整言辞的交际技巧,其读音和含义都有丰富的背景。源于古代文献的变色之言,在典籍中有许多记载和描述。该技巧意味着说话者能根据不同场合、对象和情境灵活调整言辞,以更好地传达意图和建立良好关系。其近义词如灵活应对、随机应变等强调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相反,一成不变、呆板无趣等则是其反义词,强调缺乏变化和灵活性。在使用变色之言时,需注意避免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过于圆滑以及缺乏真诚和信任基础等错误场景。变色之言在职场、谈判、社交等场合中都有广泛应用,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技巧。
薄唇轻言是什么意思 如何避免言语轻率带来的5种负面影响
“薄唇轻言”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口齿伶俐、说话轻巧。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轻率、不负责任或言辞浮滑。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此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如油嘴滑舌、巧言令色等,反义词如慎言敏行、诚实守信等。在使用中,需要根据语境正确使用,避免在正式场合或误用为积极正面的表达。错误使用可能会被认为不尊重和不恰当。
课语讹言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课语讹言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及错误用法。课语讹言指的是故意或无意地传播错误、不实的信息或言论。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通常用来形容不负责任地传播错误信息或言论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谣言惑众、讹传误人等。反义词包括实事求是、言之有据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课语讹言的例句,提醒读者不要轻信和传播课语讹言,以免误导他人或造成社会混乱。同时,也指出了错误使用课语讹言的情况,并强调了传播信息时应该负责任地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关于信的古诗词
关于信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信的古诗词,源远流长,诗词之海中闪烁着诚信、信任的独特光辉。下面我将根据您的要求,挑选出几首符合“关于信”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古诗《诗经·邶风·静女》作者:先秦时期佚名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解析:这首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信”字,但描述了男女之间的情深意切,信任和信赖成为维系他们情感的重要因素。如“贻我彤管”和“美人之贻”,表达的是女子对男子的深深信任和情意。二、古诗《赠别二首·其一》作者:唐·杜牧原文: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笔墨官司
笔墨官司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的争论和争执,涉及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间的交流和争端解决。源自古代文人间的书信辩论,现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近义词包括文字争执、文字纠纷等,反义词为和解或和解协议。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尤其在口头争执和不恰当场合使用。错误用法包括将口头争执和不涉及争论的情境称为笔墨官司。
心领神会是什么意思
心领神会的读音心领神会(xīn lǐng shén huì)心领神会的含义心领神会是一个成语,指对别人的心意、思想或意图已经理解并领会,不需要用言语或文字明确表达出来。其中,“心领”指的是领会了对方的心意,“神会”则是指通过心灵相通的方式理解对方的意图。心领神会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庄子·外物》中,有“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的表述,强调了思考和领悟的重要性。而心领神会这个成语,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通和领悟。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相互交流、观察对方的行为和言语来领会彼此的意思,因此心领神会成为了一种高境界的交流方式。此外,还有一些故事可以体现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