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必躬必亲”详解
读音
bì gōng bì qīn
含义
“必躬必亲”由四个字组成:
- 必:必定、必须。
- 躬:亲自、亲身。
- 必:再次强调“必须”。
- 亲:亲自、亲身。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亲自去做,不假手于人。形容做事认真负责,不依赖他人。
典故
- 《论语·卫灵公》:
孔子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强调严于律己、亲力亲为的态度,与“必躬必亲”的精神相通。 - 《后汉书·范晔传》:
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官员的勤政事迹,如“事无巨细,必躬亲之”,形容官员亲自处理政务,不推诿责任。 - 《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记载唐太宗治国时提到:“太宗勤于政事,凡百司奏章,必躬亲省览”,体现帝王亲力亲为的治国态度。
近义词
- 事必躬亲:凡事都要亲自去做。
- 亲力亲为:不依赖他人,自己动手完成。
- 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以身作则。
- 不假他人:不借助别人,自己完成。
反义词
- 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参与。
- 委以他人: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
- 推诿塞责:推卸责任,不主动承担。
- 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不认真对待。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妈妈做饭时必躬必亲,从不让我帮忙。
- 老师批改作业必躬必亲,非常认真。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班长管理班级事务必躬必亲,从不推卸责任。
- 爸爸修理自行车必躬必亲,连一颗螺丝都要自己拧紧。
-
初中:
- 校长对校园安全必躬必亲,每天亲自检查设施。
- 这位科学家做实验必躬必亲,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
高中及以上:
- 项目经理对关键环节必躬必亲,避免出现差错。
- 古代贤臣治理国家必躬必亲,深受百姓爱戴。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用于形容被迫做事。
- ❌ 他不想加班,但老板必躬必亲地逼他完成。(应改为“强迫”)
-
错误场景:用于形容别人代劳。
- ❌ 这件事他必躬必亲地交给秘书处理。(矛盾,应改为“委托”)
-
错误场景:用于形容懒惰行为。
- ❌ 他整天躺着,必躬必亲地玩游戏。(应改为“沉迷”)
-
错误场景:用于形容集体协作。
- ❌ 团队合作时,大家必躬必亲地完成任务。(应改为“齐心协力”)
“必躬必亲”强调主动亲为,不能用于被动或推卸责任的场景,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躬体力行是什么意思
“躬体力行”是一个成语,拼音为gōng tǐ lì xíng,意为亲自实践、执行。这个成语强调了亲自参与和积极实践的精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躬体力行的近义词包括身体力行、亲身实践等,而反义词则为坐享其成、纸上谈兵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那些亲自实践、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深入基层调研、带领团队完成项目等表现亲自参与和积极实践的行为。错误用法则是只口头上说要躬体力行,却没有真正付诸实践。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将理念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传闻不如亲见是什么意思
“传闻不如亲见”是一个成语,强调直接经验和亲眼目睹的重要性,暗示传闻可能存在误差或误导。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信息传递的不便和传话过程中的误解。它的近义词有眼见为实、目击道存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等。使用此成语时,不应滥用场合或轻率否定他人经验。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得知真相。文章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帮助理解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
耳闻不如面见是什么意思
“耳闻不如面见”是一句常用的汉语成语,读音为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意指听到的信息不如亲眼见到的真实可靠。这个成语强调亲眼所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亲自目睹才能获取真实的认知和了解。它的含义源自古代中国,强调在信息不畅通的时代,亲眼所见比听闻更值得信赖。此外,这个成语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时需要避免只听信传闻而不进行实地考察和验证的错误用法,只有真正面对问题并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才能做到“耳闻不如面见”。
目见耳闻是什么意思
目见耳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jiàn ěr wén,意为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形容直接经验和真实感受。其出处并不明确,但可追溯到古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真实性和直接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目见耳闻的近义词包括眼见为实、耳闻目睹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空言无凭等。使用目见耳闻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错误用法。
目睹耳闻是什么意思
“目睹耳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dǔ ěr wén。它指的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或现象,强调亲身感受和亲眼所见的真实性。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汉书》和《资治通鉴》。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亲身经历或亲眼见闻的事情,并含有强调真实性的意味。其近义词包括“眼见为实”、“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空口无凭”等。在造句中,可以描述个人经历或见闻的事情。错误用法是忽略亲身经历的强调,应使用正确的用法以准确表达意思。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负荆请罪"是一个源自战国时期的成语,拼音为fù jīng qǐng zuì。其含义为背负着荆条请求惩罚或道歉,形容主动认错、道歉并愿意接受责罚的诚恳态度。这个成语来源于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叩头请罪、谢罪、谢过、赔礼道歉等。反义词为拒不认错、无理取闹、推卸责任、死不悔改等。该成语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被误用,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真心实意地认识到错误,并以行动表达诚挚的歉意和改正错误的决心。正确的使用场合包括因自己的过失而道歉、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承担责任等。
不避艰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如何勇敢面对困难与危险
“不避艰险”的读音为bù bì jiān xiǎn,意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不退缩、勇往直前。该成语用于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担重任的人。其典故来源于《汉书·项籍传》中项羽的勇猛表现,以及岳飞在抗击金兵时的英勇事迹。不避艰险的近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反义词有畏缩不前、退避三舍等。使用不避艰险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形容轻松场合或误用为其他近义词的含义。该成语强调了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勇气和决心。
打边鼓是什么意思
“打边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biān gǔ。它表示在旁边支持或帮助某一方,但不直接参与。典故可能源于古代的鼓乐表演或战争中的助威方式。“打边鼓”的近义词有助威、协助、支持、附和等。反义词为反对、孤立、背离等。在团队或项目中,虽然不是核心成员,但通过提供建议、鼓励和支持来间接帮助的情况就可以称为“打边鼓”。但需注意,该成语需根据具体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滥用场合、误用对象和轻视他人努力的语境。
秉公灭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个历史典故与20个实用例句解析
秉公灭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gōng miè sī。它表示在处理事情时公正无私,不受私情影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官员处理公务时能够公正无私的事迹。秉公灭私的近义词包括大公无私、公仆意识等,反义词则是徇私舞弊、偏袒不公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坚持公正原则的人或行为。但需注意,不要将其用于形容个人行为不端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穿窬之盗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穿窬之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形容采用穿墙越户等非法手段进行盗窃、入侵等行为的不法之徒。文章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应避免轻描淡写地描述一般的盗窃行为,应该用于形容那些手段恶劣、影响恶劣的盗窃行为,并避免不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