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国殄瘁:一个描绘国家衰败的成语
读音
bāng guó tiǎn cuì
含义
“邦国”指国家,“殄”意为毁灭、灭绝,“瘁”意为疲惫、衰弱。整个成语形容国家衰败、民生凋敝,社会陷入困境。
典故
- 《诗经·大雅·瞻卬》: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意思是贤人离去,国家就会衰败。 - 《左传·昭公元年》:
“无礼则邦国殄瘁。” 强调礼制对国家的重要性。 - 《后汉书·党锢传》:
“贤人既去,邦国殄瘁。” 指贤臣被排挤后,国家陷入危机。
近义词
- 国破家亡:国家覆灭,家庭离散。
- 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社会衰败。
- 江河日下:比喻国家或社会逐渐衰落。
- 风雨飘摇:形容局势动荡不安。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安乐。
- 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
- 政通人和:政治清明,人民和睦。
- 海晏河清:形容天下太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如果大家都不爱护环境,我们的家园就会邦国殄瘁。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书上说,昏君当政时,国家往往邦国殄瘁。
-
初中:
- 战争让这个国家邦国殄瘁,百姓流离失所。
-
高中:
- 腐败横行,社会动荡,整个国家呈现邦国殄瘁之象。
-
大学及以上:
- 经济崩溃、政治混乱,这个国家已陷入邦国殄瘁的境地。
错误用法
-
形容个人困境:
- ❌ 他失业后生活艰难,简直是邦国殄瘁。(错误:成语用于国家,不适用于个人)
-
形容自然灾害:
- ❌ 地震后,这座城市邦国殄瘁。(错误:成语指社会政治衰败,而非自然灾害)
-
形容企业倒闭:
- ❌ 这家公司经营不善,最终邦国殄瘁。(错误:成语不适用于企业)
“邦国殄瘁”是一个严肃的成语,多用于描述国家或社会的衰败,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神州陆沉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关于成语“神州陆沉”的详细解释,包括读音、含义、典故和用法。神州陆沉用来形容国家遭受深重的灾难或国家领土沦陷的严重局面,源于古代中国历史事件。文章还提供了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举了例子说明使用情境和错误用法。希望这些内容对读者理解和运用该成语有所帮助。
定国安邦
本文介绍了成语“定国安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成语意为安定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典故。政治家和将领为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而努力使用此成语。其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形容个人行为或小事,或随意作为口头禅使用。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读者有所帮助。
国将不国
"国将不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国家局势动荡、政治混乱、社会秩序崩溃的危急状态。其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常用来描述国家危难局面。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危如累卵、岌岌可危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等。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近年来,一些国家因政治腐败、战乱等原因陷入国将不国的境地,形势十分危急。
繁荣富强
繁荣富强的读音拼音为fán róng fù qiáng。这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强大。繁荣富强的含义中,“繁荣”指兴旺发达,而“富强”则指财富充裕,国力强盛。它并没有特定的典故,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形成的描述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强大的词汇。其近义词如富强昌盛、兴旺发达等,都表达了相似的含义。反义词如萧条衰败等则与繁荣富强相反。该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实力增强等场合得到广泛应用。需注意恰当使用,避免滥用或误用。
败国丧家
本文介绍了成语“败国丧家”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因某些原因导致的国家衰败和家庭破裂的严重后果。其典故源于古代历史事件,当国家遭遇困境时,家庭也常常遭受不幸。文章还给出了该成语的一些例句。需要注意的是,“败国丧家”不适用于形容个人的失败或不幸,也不能随意搭配其他词语使用。
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ó tài mín ān,表示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状态。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国泰民安的含义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期望密切相关。近义词包括安居乐业、太平盛世、安土乐业、天下太平等。反义词包括国乱民苦、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的合适性,不能随意使用该成语来形容不适当的情况或场合。国泰民安的错误用法是将其用来形容个人或小范围的状态。
繁荣昌盛
“繁荣昌盛”是一个成语,形容国家、社会、家庭或事业兴旺发达、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源自古代文学作品,表达人们对繁荣发展的向往和追求。繁荣昌盛的近义词包括欣欣向荣、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反义词包括萧条冷落、衰败没落、动荡不安。该成语适用于庄重的场合,用于形容整体概念,如国家、社会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如,中国的经济近年来呈现繁荣昌盛的态势,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
抚绥万方
抚绥万方的读音为fǔ suí wàn fāng,意指安抚、安定天下各方,反映统治者对百姓的安抚和治理。源自《尚书·大禹谟》,常形容政治家或领袖具有高超治国能力。其近义词有安抚四方、绥靖天下等,反义词为动乱不安、民不聊生等。在合适语境下使用,可以准确表达领导者的治国智慧和安定天下的决心。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误解。
国无宁日
国无宁日的拼音是guó wú níng rì。这个成语用来描述一个国家长期处于不安、动荡的状态,没有安宁的日子。其典故源于古代历史,与国家的战乱、灾难、政治动荡等有关。国无宁日的近义词有民不聊生、兵连祸结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等。该成语用来形容国家层面长期的动荡和不安,不能滥用来描述个人或较小范围的矛盾。文章详细解释了国无宁日的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安国宁家
安国宁家的拼音是ān guó níng jiā,含义为使国家安定、家庭安宁。源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用于形容能使国家和社会达到稳定和和谐状态的人或政策。历史上有治国安邦的功绩的人物亦被赞誉为“安国宁家”。其近义词有安邦定国、安居乐业等,反义词则描述国家或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运用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和语境,不可误用为个人或小团体的安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