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半吞半吐」详解
读音
bàn tūn bàn tǔ
含义
- 半:一半,不完全。
- 吞:咽下,比喻含糊不清地表达。
- 吐:说出来,表达清楚。
整体含义:形容说话含糊其辞,想说又不敢说,或者表达不完整,让人难以理解。
典故
-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时期,隐士严光与光武帝刘秀曾是同学。刘秀登基后,想请严光出山辅佐,但严光不愿做官,面对刘秀的询问,他“半吞半吐”,既不想直接拒绝,又不愿违背本心,最终选择归隐。 -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贾宝玉挨打后,袭人向王夫人汇报情况时“半吞半吐”,既想告状又怕得罪人,体现了她的谨慎和心机。
近义词
- 支支吾吾:说话吞吞吐吐,含糊不清。
- 欲言又止:想说又停下,形容犹豫不决。
- 含糊其辞:故意把话说得不清楚,不明确。
- 闪烁其词:说话躲躲闪闪,不肯直说。
反义词
- 直言不讳:毫无顾忌地说出真实想法。
- 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不绕弯子。
- 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表达意见。
- 一针见血: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问他为什么没写作业,他半吞半吐地说:“我……我忘了。”
- 小红想借橡皮,却半吞半吐地不敢开口。
-
小学高年级:
- 面对妈妈的追问,小明半吞半吐地回答:“我考试……没考好。”
- 他半吞半吐地承认:“其实……是我打碎了花瓶。”
-
初中:
- 班长半吞半吐地汇报了班级纪律问题,生怕得罪同学。
- 她半吞半吐地说出真相,显然有所顾虑。
-
高中:
- 面对记者的提问,发言人半吞半吐,不愿透露关键信息。
- 他半吞半吐地解释迟到的原因,显然在隐瞒什么。
-
成人/文学:
- 他半吞半吐地提起往事,眼神闪烁,似乎有难言之隐。
- 这份声明写得半吞半吐,既想安抚公众,又不敢承担责任。
错误用法
-
场景一:用于形容吃东西
- ❌ 错误:他吃饭时半吞半吐,好像很难受。
- ✅ 正确:他说话半吞半吐,似乎有难言之隐。
-
场景二:形容动作缓慢
- ❌ 错误:他走路半吞半吐,像在拖延时间。
- ✅ 正确:他回答问题半吞半吐,显得很犹豫。
-
场景三:形容写作风格
- ❌ 错误:这篇文章半吞半吐,读起来很费劲。
- ✅ 正确:这篇文章含糊其辞,读起来很费劲。
总结:「半吞半吐」专指说话或表达时的犹豫和含糊,不可用于其他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模棱两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事物或言辞含糊,没有明确的态度或立场。起源于古代官场文化,用来形容那些说话含糊、态度不明确的人或事物。其近义词包括含糊其辞、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等,反义词有明确其辞、直截了当、明明白白等。文章还给出了在不同场合下模棱两可的错误用法示例。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支支梧梧是什么意思
支支梧梧的读音支支梧梧的读音为zhī zhī wú wú。支支梧梧的含义“支支梧梧”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时犹豫不决、含糊其辞、吞吞吐吐的状态。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回答问题时,语言不流畅,支支吾吾,让人听不清楚或理解困难。支支梧梧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来源于古代的口语表达,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时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但具体出处难以考证。支支梧梧的近义词吞吞吐吐 - 形容说话时断断续续,不流畅。含糊其辞 - 说话含糊不清,不明确的表达。模棱两可 - 说话含糊,态度不明确,让人难以理解。支支梧梧的反义词口若悬河 - 说话流畅,滔滔不
暧昧不明
本文介绍了“暧昧不明”这个形容词短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暧昧不明用来形容事物或情况模糊、不清晰,难以明确理解或解释。源于古代汉语,常用来形容情感关系或事情的模糊性。其近义词包括模糊不清、含糊其词等,反义词为清晰明确、明朗等。文章还提供了相关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的示例。
半间半界
半间半界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事物处于中间状态,界限模糊的情况。其拼音是bàn jiān bàn jiè。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用于形容事物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半间半界的近义词包括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和似是而非,反义词有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和泾渭分明等。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事物或状态的不确定性,例如人的态度、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和误用,不要在明确、严肃的场合使用,以免给人留下模糊、不负责任的印象。
迟徊不决是什么意思
文章详细解释了成语"迟徊不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该成语表示犹豫不决、迟疑不前的意思,典故源于古代文献中对人物面对抉择时犹豫不决的描绘。同时,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
明明白白是什么意思
明明白白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读音清晰,含义为事情或话语清晰明确,毫不含糊。它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在日常交流中非常常见。该成语可用于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语言清晰、条理清楚。其近义词包括一清二楚、清澈见底、井井有条、言之凿凿等。反义词包括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等。然而,明明白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误用,因此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况选择使用,以避免产生误解和不当用法。例如句中的明明白白用在描述事物非常清楚、说话清楚明白等场合。
碍口识羞
本文介绍了成语“碍口识羞”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其用法。该成语意味着因害羞或顾虑而难以开口说话或表达自己的意思。文章还指出了错误使用方式,并强调了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表达想法的重要性。
打马虎眼是什么意思
打马虎眼的读音为dǎ mǎ hǔ yǎn,含义为用谎言或模糊的言辞掩盖真相或转移话题以逃避责任。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可能与古代社会中用含糊言辞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模式有关。打马虎眼的近义词有含糊其词、推诿塞责等,反义词有坦诚相待、直截了当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在正式场合或重要事务中逃避责任或使用模糊的言辞。总之,应避免打马虎眼的行为方式,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对待问题。
大是大非是什么意思
大是大非是指涉及原则性、重大是非问题。其中“大是”指重要的正确道理或事物,“大非”则指重大的错误或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观念。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重大问题上必须明确立场,分清是非。它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常与历史事件、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紧密相关。近义词包括重大是非、原则问题、关键问题、道德界限等。反义词为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等。在政治、社会道德及个人决策等领域,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明确立场,不能模糊或回避。同时,要避免混为一谈、轻率判断等错误用法。
打狗看主是什么意思
“打狗看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gǒu kàn zhǔ。它的含义是处理事情时要考虑到对方的背景或关系,不要轻易得罪他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多个版本故事,其中一个与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有关。打狗看主的近义词有顾及主人、考虑背景、权衡利弊等。反义词包括无视背景、不顾后果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适用场景,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将其用于形容对弱者的欺凌或轻视。在与人相处、处理事情时,我们要学会打狗看主,尊重对方背景和关系,避免因冲动做出错误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