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赐之师:谦逊求教的智慧结晶
读音
拜赐之师:bài cì zhī shī
含义
- 拜:行礼表示敬意,引申为恭敬地接受。
- 赐:给予,特指上对下的恩惠。
- 师:老师、教导者。
整体含义:指因对方的指点或恩惠而获益,谦称对方为自己的老师。多用于表达对他人教导或帮助的感激之情,体现谦逊态度。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国大夫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流亡后隐居,文公感念其恩德,寻访不得,遂以绵山为其封地,并称“拜赐之师”,表达对介之推的敬重。 -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隐士严光拒绝光武帝刘秀的官职,刘秀仍以礼相待,称其为“拜赐之师”,以示对贤者的尊崇。
近义词
- 一字之师:指因他人修改一个字而受益,尊其为师。
- 程门立雪:形容恭敬求教,尊师重道。
- 执经叩问:手持经书虚心请教,引申为谦逊学习。
反义词
- 好为人师:喜欢以教导者自居,缺乏谦逊。
- 目中无人:傲慢自大,不尊重他人智慧。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拒绝接受他人意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哥哥教我折纸飞机,他是我的“拜赐之师”。
- 老师表扬我写字进步了,妈妈说是她的“拜赐之师”。
-
小学高年级:
- 邻居爷爷教我种花,我称他为“拜赐之师”。
-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它是我的“拜赐之师”。
-
初中:
- 教练的指导让我赢得比赛,他是我体育上的“拜赐之师”。
- 这篇作文经过语文老师修改后更精彩,她是我的“拜赐之师”。
-
高中:
- 导师的论文批注让我茅塞顿开,他是我学术的“拜赐之师”。
- 读《论语》受益匪浅,孔子堪称中华民族的“拜赐之师”。
-
成人/文学:
- 张工程师的指点解决了技术难题,全组视其为“拜赐之师”。
- 传统文化中的谦逊精神,常体现于“拜赐之师”的典故中。
错误用法
-
用于自夸:
- ❌“我当了他的拜赐之师,教他写书法。”(误将“师”用于自己)
- ✅应改为“他称我为‘一字之师’”。
-
对象错误:
- ❌“这台机器是我的拜赐之师。”(非人对象不适用)
- ✅可改为“这台机器让我学会操作技术”。
-
语境不谦逊:
- ❌“你必须做我的拜赐之师!”(强制要求,违背谦逊本意)
- ✅应说“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总结:“拜赐之师”是中华文化中谦逊美德的体现,使用时需注意对象和语境,避免误用为自夸或强求。
你可能感兴趣
白首北面
白首北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i shǒu běi miàn。它表示年老之后拜倒在某人门下为徒,对某人学问、技艺或品德的敬仰和尊重。这一成语源自《论语·子罕篇》的典故,源于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白首北面的近义词包括敬老尊贤、甘拜下风、虚心学习等,反义词则是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等。在用法上,需注意避免只停留在口头表示,而需实际行动去拜师学艺。
让三让再是什么意思
"让三让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àng sān ràng zài,源自古代的礼仪故事,表示在特定场合下的连续三次推辞或退让,然后再接受或再次让出,传达出的是一种有礼有节的退让态度,体现了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宽容和谦逊。该成语有历史典故和故事可追溯,其近义词包括谦逊礼让、推辞退让和委婉拒绝,反义词则是蛮横无礼、咄咄逼人和贪婪无度。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不要误解其内涵并正确使用语境。
谦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谦”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详细解析了“谦”字的含义,包括谦虚、谦逊、自谦等。同时,探讨了“谦”字的起源、演变及在古籍中的应用,如谦恭、谦让等。此外,“谦”字还与其他字相通,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总之,“谦”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谦虚谨慎。
谦躬下士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谦躬下士”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态度谦逊,对他人表示敬意和尊重,特别是对地位较低或年轻的人。典故源自古代文献,强调谦虚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正确使用可表达对他人的真诚敬意和尊重;误用则可能导致表达不准确或过于夸张。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常见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使用场合和语境的匹配。
才疏学浅是什么意思 3分钟掌握这个谦逊成语的典故用法与正确表达
才疏学浅是指人的学识不广,才学不高。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用以形容一个人学识有限,能力不足。其近义词包括见闻寡陋、孤陋寡闻、才疏德薄、才疏智浅等,反义词为学富五车、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博古通今等。使用时应避免带有贬低意味,正确用法是表达自我反思或描述他人对自身知识或能力的认识不足和谦虚态度。
5个历史典故揭示不敢自专的真正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不敢自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gǎn zì zhuān,表示不敢独自决定或擅自行动。其意味着在面对重要事情时会考虑他人意见和看法,尊重权威和传统,谨慎行事。该成语源于古代对尊重和谦逊的重视,描述一个人处理重要事情时不会擅自做主,而是会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其近义词包括虚心请教、慎重其事等,反义词则是独断专行、擅自行动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滥用词语等。文章通过例子详细解释了不敢自专的恰当用法。
读后感谦卦第15章读后感
读后感谦卦第15章读后感(第1篇)读后感:谦卦第15章读后感初读《谦卦》第15章,我被其深沉的智慧和鲜明的性格塑造所吸引。章节起始于浅述谦卑之道,言简意赅,给人以震撼的直观感受。本书主要描述了关于谦逊的哲理和它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人物故事的引用,以及富有哲理的语句,将谦逊这一品质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谦卦》第15章主要围绕“谦逊”这一主题展开,讲述了谦逊对于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章节中通过多个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了谦逊对于个人品格的塑造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古代智者如何在面对荣誉和权力时,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书中
折节下士是什么意思
折节下士的读音折节下士的拼音是 zhé jié xià shì。折节下士的含义折节下士,指屈己待人,尊重有才德的人。折节,意为屈己下人,改变平日的态度;下士,即对待有才德的人以谦卑之礼。此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有才华、德行的人的尊重和谦逊态度。折节下士的典故典故一: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早年家贫,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后来他成为大将,仍不忘旧恩,对那位老妇人以礼相待。这便是“折节下士”的典型例证。典故二: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虽然起初诸葛亮并不想见刘备,但刘备仍然坚持,并最终以谦卑的态度请得卧龙先生出山。这一事迹也体现了“折节下士”的精神。折节下士的近义词虚心下
了凡4训谦德之效读后感
了凡4训谦德之效读后感(第1篇)了凡4训:谦德之效读后感初读《了凡四训》之“谦德之效”,我被其书中的语言所吸引,朴实而又不失深度,每一个字都似乎在传递着作者对于“谦德”的独到见解。此书以了凡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教诲为核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谦德”的巨大影响和实际效用。了凡先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教子之言,以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如何以谦虚的态度待人接物,从而赢得尊重和成功。书中详细描述了了凡先生对于谦逊的理解,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告诉我们谦逊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谦逊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在成功时保
辞不获命是什么意思
辞不获命的拼音是cí bù huò mìng,指一再推辞但最终未能推掉,形容拒绝请求或命令的情景。源于古代文献,描述臣子对君王的恭敬和忠诚。近义词包括一再推辞、再三辞让和婉言谢绝,反义词为欣然接受、毫不犹豫和顺水推舟。使用不当场合、滥用和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是错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