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赵帜立赤帜 (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
读音
拼音: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
含义
- 拔:拔除、取下
- 赵帜:赵国的旗帜
- 立:树立、竖起
- 赤帜:红色的旗帜(此处指汉军的旗帜)
整体含义:比喻推翻旧的势力或制度,建立新的秩序或体系。
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了韩信在井陉之战中的计谋:
- 背景:公元前204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国。赵军占据有利地形,兵力占优。
- 计策:韩信派两千轻骑兵,每人持一面汉军红旗,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
- 实施:汉军主力佯败撤退,引诱赵军倾巢追击。埋伏的骑兵趁机冲入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军红旗。
- 结果:赵军回营时见旗帜已换,以为大营被占,军心大乱,最终被汉军歼灭。
这个典故生动展现了“拔赵帜立赤帜”的智慧,后来被引申为改朝换代或彻底变革的象征。
近义词
- 改弦更张:比喻彻底改变方针或方法。
- 革故鼎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 取而代之:用新的事物取代旧的。
- 破旧立新:打破旧制度,建立新秩序。
反义词
- 因循守旧:沿袭旧的做法,不愿改变。
- 墨守成规:固执地按老规矩办事。
- 抱残守缺: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不愿更新。
例句
以下是不同年级适用的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把旧玩具收起来,换上新玩具,就像“拔赵帜立赤帜”。
- 老师让我们把黑板上的旧字擦掉,写上新的字,真是“拔赵帜立赤帜”。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学校换了新校长,改革了管理制度,真是“拔赵帜立赤帜”。
- 这个城市拆掉了老房子,建起了高楼大厦,就像“拔赵帜立赤帜”。
初中
- 历史上许多革命都是“拔赵帜立赤帜”,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
- 科技发展让传统行业不得不“拔赵帜立赤帜”,否则就会被淘汰。
高中及以上
- 这家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拔赵帜立赤帜”,焕发了新生。
- 在文化领域,新思潮的兴起往往伴随着“拔赵帜立赤帜”的过程。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简单更换”:
- ❌ 错误:我今天换了件新衣服,真是“拔赵帜立赤帜”。
- ✅ 正确:这个成语强调彻底的变革,而非日常更换。
-
误用为“轻微调整”:
- ❌ 错误:老师修改了作业要求,算是“拔赵帜立赤帜”。
- ✅ 正确:成语适用于根本性的改变,小调整不适用。
-
误用为“恢复旧物”:
- ❌ 错误:博物馆修复了古画,这是“拔赵帜立赤帜”。
- ✅ 正确:成语指推翻旧的、建立新的,而非修复旧物。
-
误用为“个人行为”:
- ❌ 错误:我决定换个发型,“拔赵帜立赤帜”一下。
- ✅ 正确:成语多用于社会、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变革。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全面理解“拔赵帜立赤帜”的含义和用法!
你可能感兴趣
拔赵帜易汉帜
拔赵帜易汉帜是一个古代战争中的成语,读音为“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表示夺取敌方阵地后换上自己的旗帜,象征胜利和力量展示。典故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巧妙运用此战术占领赵国土地的事迹。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战争中采取巧妙策略和战术取得胜利的行为。其近义词有“旗开得胜”、“战无不胜”等,反义词包括“一败涂地”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常见错误是字形上的误写,如将“拔”误写为“把”或“拨”。
不破不立
“不破不立”(bù pò bù lì)是一个强调变革和进步必要性的四字成语。它意味着只有破除旧的,才能建立新的。这个成语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需要破坏和重建才能达到更高境界的情况下。出处可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地位。近义词包括破旧立新、革新创造等。而反义词则是守旧不变、墨守成规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确保语境和语气的准确。此成语在描述社会进步、艺术创作、科技发展和企业变革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拔帜易帜
本文介绍了成语“拔帜易帜”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在战争或竞争中取得胜利,并取代对手的地位或优势。拔帜易帜源自古代战争故事,常用来形容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并占据领导地位的情形。同时,文章还提供了拔帜易帜的错误用法示例,以避免在实际运用中的误用。
剗旧谋新
剗旧谋新的拼音是cǎn jiù móu xī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去除旧的,设法谋求新的,形容积极的改变或创新态势。典故源于古代对革新和变革的讨论。其近义词包括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弃旧图新、除旧布新等。反义词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等。使用时应避免贬义或不当场合,根据具体语境表达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追求创新的意愿。
除秽布新
除秽布新的读音为chú huì bù xīn。这个成语用于形容清除旧的、不好的事物,布置或引入新的、更好的事物,常用来描述环境、社会或个人生活中的积极变化和进步。尽管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推测源于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其近义词如革新换貌、更新换代等,反义词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等。该成语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注意不可滥用,要与语境相符,并与其他词语恰当搭配。
涤秽布新
涤秽布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í huì bù xīn。它的字面意思为洗去污秽并布置新的景象,常用来形容对旧环境或事物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改造,使之焕然一新。该成语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故事,其中清洁和整理行为被赋予积极的象征意义。近义词包括焕然一新、更新换代等。然而,错误的使用可能只描述表面上的改变或不彻底的改变。在城市改造或个人成长等场合,涤秽布新常被用来形容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或工作环境。
除旧更新
除旧更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ú jiù gēng xīn。它指的是去除旧的、过时的、不合适的事物或观念,换上新的、更好的、更合适的事物或观念,常用来形容事物或环境经过改变后呈现全新面貌。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农历新年习俗,人们会进行大扫除以辞旧迎新。除旧更新的近义词有改头换面、更新换代、革新换貌等,反义词包括陈陈相因、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以及词义理解不准确等。
鼎新革故
“鼎新革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ǐng xīn gé gù,意味着彻底变革和更新。这个成语强调了改变、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变革和创新的追求。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象征着权力和变革。近义词包括革新换代、改朝换代和除旧布新等。反义词则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轻微改变或局部调整,以及在不适当时使用。同时,不要与其他表达重复使用。这个成语在科技、企业、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强调需要进行彻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需求。
地动山摧
地动山摧是一个成语,形容巨大的震动或剧烈的变化。其拼音为dì dòng shān cuī,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下》。该成语用来形容非常强烈、震撼人心的景象或事件,如同大地动摇、山峦被摧毁一样。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中。此外,地动山摧的近义词包括山崩地裂、天崩地坼、惊天动地等,反义词有风平浪静、安然无恙、平静如水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适当性,避免误用或滥用。
恫疑虚猲
本文介绍了成语“恫疑虚猲”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因恐惧或疑虑产生的虚假威胁或恐惧感,源于古代战争或政治斗争中的心理战术。其近义词包括疑神疑鬼、惊弓之鸟等,反义词如心安理得、镇定自若。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具体用法,并指出在实际使用中应避免与简单吓唬或恐吓的语境混淆,应更准确地描述一种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