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愤龙愁(áo fèn lóng chóu)
读音
鳌愤龙愁:拼音为 áo fèn lóng chóu。
含义
- 鳌:古代传说中的巨大海龟,象征力量与威严。
- 愤:愤怒、愤懑。
- 龙:神话中的神兽,象征尊贵与力量。
- 愁:忧愁、哀伤。
整体含义:形容极其愤怒或忧愁的情绪,通常用于描写强烈的负面情感,带有夸张的修辞色彩。
典故
- 《楚辞·九章·哀郢》:屈原在流放途中写下“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后人以“鳌愤龙愁”形容其悲愤之情。
- 《庄子·列御寇》:提到“龙逢斩,比干剖”,形容忠臣遭难时的愤恨,后世用“鳌愤龙愁”比喻类似的情绪。
- 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后人以“鳌愤龙愁”形容诗中激烈的情感冲突。
近义词
- 怒发冲冠:形容极度愤怒。
- 愤懑填膺:心中充满愤恨。
- 愁肠百结:形容忧愁深重。
- 怒火中烧:愤怒情绪强烈。
反义词
- 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不愤怒也不忧愁。
- 喜笑颜开:形容非常高兴。
- 泰然自若:镇定自若,不受情绪影响。
- 乐不可支:快乐到无法控制。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考试没考好,气得像鳌愤龙愁一样。
- 妈妈不让他玩游戏,他鳌愤龙愁地跑回房间。
-
小学高年级:
- 听说比赛取消,队员们个个鳌愤龙愁。
- 他被冤枉了,鳌愤龙愁地找老师理论。
-
初中:
- 看到家乡被污染,他鳌愤龙愁,决心要保护环境。
- 面对不公正的判决,律师鳌愤龙愁,誓要上诉到底。
-
高中及以上:
- 国家危亡之际,仁人志士无不鳌愤龙愁,奋起抗争。
- 面对腐败现象,百姓鳌愤龙愁,呼吁严惩贪官。
错误用法
- 用于轻微情绪:❌“他因为作业没写完有点鳌愤龙愁。”(应改为“有点不高兴”)
- 用于正面情绪:❌“他鳌愤龙愁地庆祝生日。”(完全不合逻辑)
- 形容动物:❌“小狗鳌愤龙愁地啃骨头。”(成语多用于人,不适用于动物)
- 过度滥用:❌“他每天鳌愤龙愁地吃饭。”(夸张不当,失去修辞效果)
总结:“鳌愤龙愁”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适合用于描写强烈的情感,但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顿脚捶胸
顿脚捶胸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读音为dùn jiǎo chuí xiōng,用于形容人极度悲痛、愤怒或焦急时的情绪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形容人们遭遇巨大不幸或困境时的极度情绪反应。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类似含义的近义词如悲痛欲绝、痛心疾首等,也有与之相反含义的词语如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等。然而,在使用顿脚捶胸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分场合的使用、用词不当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等错误用法。
捶胸跌足
文章介绍了成语“捶胸跌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极度悲痛、悔恨或自责的心情,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广泛的应用。其近义词包括“痛心疾首”“悔不当初”等,反义词则是如“喜笑颜开”“心满意足”等。文章还给出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例句,并指出了错误用法示例及其解释。
顿足椎胸
顿足椎胸是一个成语,形容极度悲痛、愤慨或忧虑时的肢体动作。其含义为用脚猛力捶地,以拳头捶打胸部,表达极度情绪化的状态。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常用于描绘人物在遭受重大打击或极度悲愤时的强烈情绪反应。近义词包括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等。反义词有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
顿足搥胸
本文介绍了顿足搥胸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顿足搥胸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悲痛、愤怒或失望而无法自持的情感状态。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出处、用法和语境,并提供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交流和正式场合中,使用顿足搥胸需谨慎,避免随意使用或误用。
七孔生烟是什么意思
七孔生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ī kǒng shēng yān。它用来形容人非常生气、愤怒或情绪激动到极点,如同烟从七个孔洞中冒出。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某种紧张、危险的情境。七孔生烟的典故来源并不明确,可能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其近义词包括怒火中烧、愤愤不平、火冒三丈和怒气冲冲等。反义词包括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和喜笑颜开等。使用七孔生烟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特别是在不恰当的场合或用于非人类的物体或事物上。
悲愤填膺
“悲愤填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ēi fèn tián yīng,表示悲痛和愤怒充满了心胸。它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形容在秦朝末年百姓面对种种不公和冤屈时的强烈情感。该成语也常用来形容古代将士在国家危难时的情绪。近义词有悲痛欲绝、愤懑不平等,反义词则有心平气和等。使用时要根据情境恰当运用,避免滥用和与其他表达类似情感的词语重复使用。例如,在描述人物听到家园被毁或遭遇不公时的强烈情感时可以使用该成语。
顿足捶胸
本文介绍了成语“顿足捶胸”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极度悲痛或悔恨的心情,源自《汉书·王褒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近义词包括抱头痛哭、悲痛欲绝等,反义词为笑逐颜开、喜气洋洋等。在日常使用和文学作品中,需正确运用该成语,避免误用。本文通过详细解释,希望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顿足捶胸”这一成语。
嗔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解析嗔字的拼音部首笔顺及情绪含义
本文介绍了汉字“嗔”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其详细含义。嗔的含义包括怒、生气,也可表示对人不满或生人家气怪罪等。此外,还提供了一些词组如“嗔怒”、“嗔怪”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汉字的用法。
无名孽火是什么意思
无名孽火的读音拼音:wú míng niè huǒ无名孽火的含义“无名孽火”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种难以言喻的、深藏不露的强烈愤怒或不满情绪。其中,“无名”表示这种情绪没有明显的外在原因或理由,“孽火”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情绪如火一般炽热且难以平息。无名孽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火来象征内心的情感和冲动。而“无名孽火”则特指一种没有明显触发因素,却能让人内心感到极度烦躁和不满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源于深层的心理冲突或压抑,难以用言语表达。典故一在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贾宝玉曾因对林黛玉的思念和内心的矛盾而感到“无名孽火中烧”。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人物内
耳红面赤
“耳红面赤”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人的面部因情绪激动或羞愧而变得通红的现象。这个短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愤怒、羞愧、激动等情绪导致的面色变化。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涉及面部颜色的变化和情绪的激化。它的近义词包括面红耳赤、满面通红等,反义词为面色如常、脸色苍白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描述非人类实体或无生命物体的面色变化,以及在描述平静或淡定的情绪时使用不恰当。该词语在适当的语境下使用,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人物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