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踪诗影:历代诗词中的八仙意象探微
八仙作为中国道教文化中最富盛名的神仙群体,自唐宋以来便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这些诗词或描绘八仙过海的神通,或借仙言志,或寄托长生之思,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辑录历代关于八仙的诗词佳作,并加以解析,以飨读者。
1. 吕岩《绝句》(唐)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此诗相传为吕洞宾所作,展现了他游戏人间、逍遥自在的神仙形象。”青蛇”指宝剑,”三醉岳阳”典出他度化柳树精的故事。全诗飘逸洒脱,颇具仙家气象。
2. 苏轼《八仙偈》(宋)
“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蓝采和,徐神翁,韩湘子,何仙姑。”
这首短偈出自《东坡志林》,是最早明确记载八仙成员的文字之一。苏轼以简洁笔法罗列八仙名号,可见北宋时八仙传说已基本定型。
3. 范成大《题八仙图》(宋)
“铁拐先生道德尊,洞宾剑术妙通神。仙姑解饮长生酒,采和花篮四季春。”
此诗题咏八仙画像,抓住每位神仙最显著的特征:铁拐李的道德、吕洞宾的剑术、何仙姑的酒、蓝采和的花篮,堪称八仙的”诗性名片”。
4. 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元)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这首元杂剧中的唱词,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却将吕洞宾的仙家风度与黄鹤楼典故巧妙结合,意境悠远。
5. 唐寅《题八仙图》(明)
“八仙过海浪滔滔,各显神通手段高。铁拐葫芦藏日月,洞宾宝剑斩波涛。”
唐伯虎此诗生动再现了”八仙过海”的经典场景,尤其”葫芦藏日月”的夸张手法,凸显了神仙法器的神奇。
6. 徐渭《八仙歌》(明)
“张果老,倒骑驴,眼看世上无贤愚。蓝采和,拍板歌,人生能得几回过。”
徐渭以嬉笑怒骂的笔调,借八仙形象讽刺世态。张果老倒骑驴暗喻世人颠倒黑白,蓝采和的拍板则警示人生短暂。
7. 朱彝尊《八仙庵》(清)
“古殿松杉风雨多,八仙踪迹近如何?惟余铁拐葫芦在,夜夜丹光出薜萝。”
此诗凭吊八仙遗迹,通过”铁拐葫芦”的细节和”丹光”的意象,营造出神秘幽远的意境。
8. 郑板桥《题八仙醉酒图》(清)
“八仙醉后各风流,笑指蓬莱是醉乡。我欲从之游汗漫,丹梯万丈接沧浪。”
郑板桥借八仙醉酒图抒怀,表达了对逍遥仙境的向往。”汗漫”典出《庄子》,暗示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这些诗词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八仙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文化投影。从唐代的仙气飘渺,到宋元的世俗化倾向,再到明清的讽喻寄托,八仙诗词的演变轨迹,恰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变迁的缩影。这些作品不仅为研究八仙传说提供了珍贵文本,更成为理解中国传统仙道文化的重要窗口。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八仙的诗词
关于八仙的诗词(第1篇)关于八仙的诗词一、八仙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者:佚名(无具体作者)朝代:古代(无具体朝代)解析:此句诗描述了八仙过海的情景,各显神通,展现了他们的神奇能力。八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神仙组合,包括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等人物。此句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既反映了八仙的特色,也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某些特定场合展现个人独特才华的场景。二、八仙庆寿八仙庆寿乐陶陶,寿星高照福无边。吕洞宾来献宝剑,何仙姑献上灵桃。蓝采和舞动长袖,张果老献上金丹。韩湘子吹奏玉笛,铁拐李捧出琼浆。作者:佚名朝代:宋元明清(广泛流传于宋元明清时期)解析:此诗描述了八仙为某位寿星祝寿的盛大场景。在寿宴上
描写铁拐李的诗词
本文主要介绍了与铁拐李相关的诗词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铁拐李作为八仙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形象和故事。文人墨客通过诗词的形式赞美和传颂他的形象,铁拐李的形象常常与酒、松风、云游等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他的豪迈与超脱。他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理解。通过赏析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铁拐李的形象和故事,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读音拼音为bā xiān guò hǎi。这个成语源于中国神话故事,描述八位仙人各自携带法宝渡海,展示了各自的神通和本领。现今,八仙过海常用来形容在某一领域或行动中,每个人都有独特才能和技巧,各自展现本领和才华。其近义词包括各显神通、八面玲珑等,反义词为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等。在团队项目或比赛中,成员各展所长,成功完成任务,可称为八仙过海。但需注意,该成语不应被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展现。
关于道教诗词
关于道教诗词(第1篇)关于道教诗词一、道教诗词概述道教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传承了道家思想,更在诗歌形式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文人墨客在道观、山野间创作了大量的道教诗词,它们或赞美自然,或追求长生,或阐释道家哲学。二、道教诗词全文及解析《清静经》作者:佚名(唐代)原文: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解析:此篇为道家经典之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大道无形、无为而为。《洞仙歌·问余何意栖碧山》作者:李白(唐代)原文: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解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的向
描写岳飞诗词全集
本文介绍了描写岳飞诗词全集的系列文章,包括岳飞的诗词作品及其解析,以及这些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文章通过不同篇目详细描绘了岳飞的诗词所展现的英勇事迹、家国情怀、忠诚和英勇形象,并探讨了这些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岳飞诗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呼吁在新的时代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与文化,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门描写鹿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专门描写鹿的诗词,包括一些专门描写鹿的诗词原文及解析。这些诗词描绘了鹿的优雅体态、温顺性格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鹿的形象在诗词中常常被赋予祥瑞、和谐、宁静等美好的寓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本文介绍了一些不重复于之前文章的专门描写鹿的诗词,包括《鹿鸣春草》、《鹿影》和《鹿行云间》等,展示了鹿在不同情境下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和谐之境的向往。这些描写鹿的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于牛图诗词
关于牛图诗词(第1篇)关于牛图的古诗词及解析一、牧牛图牧童骑牛归去,风吹细雨霏霏。杨柳依依溪畔绿,春光正待草芳菲。作者:佚名(暂无具体朝代可考)解析:此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归家的画面,细雨蒙蒙,春光正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牧童的悠闲与自在。二、黄牛图黄牛白牛相依行,青山绿水共长吟。草色青青春意满,风声细细月华新。作者:宋·苏轼解析:苏轼的这首诗描绘了黄牛与白牛在青山绿水间悠然行走的场景,体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的力量。三、牛耕图老牛耕田汗如雨,岁月匆匆几度秋。黄土翻开春意浓,春耕图景记心头。作者:元·无名氏(具体年代不详)解析:此诗描绘了老牛耕田的场景,表达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与美好。通过牛的形
描写中国诗词的词语
本文介绍了描写中国诗词的词语的几篇文章,通过展示不同古诗词中运用的词语,展示中国诗词中独特的词语魅力。这些词语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启发,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细腻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豪放之情,还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古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古代绣女诗词中的灵巧与哀愁 关于刺绣女子的经典诗作赏析
一、《蝶恋花·绣女图》一针一线绘春秋,巧手添彩入锦绸。蝶舞翩翩难自禁,绣女巧心似天成。此诗描绘了绣女在绣布上精心刺绣的情景,一针一线之间,不仅展示了她的巧手技艺,更凸显了她的心灵手巧。诗中用“蝶舞翩翩”来形容绣品之美,如同蝴蝶飞舞般灵动。整首诗流露出对绣女技艺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二、《绮窗叹·思红妆》红妆倩影映窗纱,细针密线绘繁华。春色满园关不住,绣出锦绣好年华。这首诗描绘了绣女在窗前刺绣的情景,她的倩影倒映在窗纱上,细针密线地绘制着繁花似锦的画面。诗中以“春色满园关不住”来形容绣品之精美绝伦,让人感叹她绣出的不仅仅是锦绣好年华,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三、《闺中绣女》翠屏轻卷见佳人
描写南北朝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诗词文化,包括作者、原文、解析和赏析。这些诗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诗词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诗词以乐府民歌和文人创作为主,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广泛。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苦难,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拟古·南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四首·其二》、《北山移文》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