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诗韵:历代文人的隐逸咏叹
仙居,这座浙东南的山水之城,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名始于北宋,宋真宗以”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为由赐名”仙居”,从此这片土地便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辑录历代吟咏仙居的诗词佳作,带您领略诗行间的仙居风骨。
唐代:仙居诗韵的滥觞
《送郑台处士归仙居》(唐·方干)
“潺湲半空里,霖落石房边。风激碎琼舞,霞拖散绮悬。”
此诗描绘了仙居飞瀑流泉的壮美景象,”碎琼舞”、”散绮悬”的比喻尽显诗人对仙居山水的惊叹。方干作为晚唐著名隐逸诗人,其笔下仙居已初具隐逸圣地的特质。
宋代:仙居诗名的确立
《仙居县》(宋·刘光)
“天台幽深处,人在画中行。不识红尘路,唯闻流水声。”
此诗作于仙居得名后不久,刘光以简洁笔墨勾勒出仙居隔绝尘嚣的意境,”人在画中行”成为后世描绘仙居的经典意象。宋代仙居诗歌多突出其避世特性,与当时盛行的隐逸文化相呼应。
元代:道风仙骨的升华
《题仙居张氏园亭》(元·黄溍)
“石窦云生晴作雨,山腰泉涌夏如秋。仙家自有逍遥趣,何必崎岖觅十洲。”
元代道教兴盛,黄溍此诗将仙居景致与道教仙境相融,”逍遥趣”的提炼彰显了元人对仙居的全新理解。同期诗人曹文晦《石井潭》”夜半月明风露冷,恍疑身在九霄间”同样充满道教飞升意象。
明代:人文景观的吟咏
《景星岩》(明·吴时来)
“万仞丹崖插碧空,天开图画梵王宫。夜分佛火千峰静,月落钟声下界通。”
明代仙居诗歌开始关注人文景观,吴时来此诗记录景星岩佛寺胜景,将自然奇观与宗教建筑完美结合。同期潘耒《韦羌山》”韦羌洞口白云封,石壁千寻削玉蓉”则展现了仙居摩崖石刻的文化底蕴。
清代:田园牧歌的咏叹
《仙居杂咏》(清·张晋)
“春山笋蕨家家饷,秋水鲈鱼处处船。最是太平风景好,稻花香里说丰年。”
清代仙居诗作转向田园风情,张晋此诗以白描手法展现仙居物产丰饶、民生安乐。朱亢宗《石牛潭》”潭水清泠不受尘,夕阳收尽浣纱人”则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仙居诗歌的世俗化转向。
近现代:家国情怀的寄托
《仙居道中》(民国·朱文劭)
“乱峰如剑插云间,一路溪声送出山。莫道仙居无甲子,避秦人已改朱颜。”
近代仙居诗歌开始承载家国情怀,朱文劭此诗借仙居典故抒发时局感慨。当代诗人王荻《咏仙居杨梅》”凝脂暗结丹砂色,玉露深藏玛瑙浆”则通过特产吟咏展现地方文化自信。
从唐代方干到近代朱文劭,历代诗人笔下的仙居始终保持着”山水清音”与”隐逸情怀”的双重特质。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解码仙居文化基因的重要密钥。当我们在神仙居的云海中看见”碎琼舞”,在景星岩的晨钟里听见”下界通”,便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诗意对话。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八月的经典诗词赏析 感受历代诗人笔下的盛夏与秋意
八月诗韵:历代诗人笔下的盛夏光景八月,暑气未消,秋意渐浓,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节。历代文人墨客面对此景,或感怀时光流逝,或赞美自然风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以下精选几首描写八月的诗词,与君共赏:1.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赏析: 此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皎洁明月和清爽秋意。诗人以“洗寰瀛”形容月光的清澈,以“暑退”、“秋澄”表现夏秋交替的凉爽。后四句赞美明月的光辉胜过星辰,并感叹人世间的变幻无常,唯有明月永恒如初。2. 《八月》 唐·章孝标徙倚仙居绕翠楼,分明宫漏静兼秋。长安夜夜家家月,
10首关于桐柏山的经典诗词 探寻淮源灵境与隐逸文化的千年诗韵
桐柏山,作为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山,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桐柏山的壮美景色,也表达了诗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感悟。本文列举了五篇描写桐柏山的诗词及其赏析,并探讨了桐柏山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
描写藏山的诗词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描写藏山的诗词。文章通过精选几首古诗词,描绘了藏山的神秘和壮美,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向往之情。这些诗词涉及到藏山的各种形态和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同时,文章也强调了这些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呼吁人们珍视大自然的美好与宝贵,并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珍视生命。
探寻古诗词中的蕨类意象 从《诗经》到明清的隐逸文化解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描写蕨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蕨作为一种植物,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自然之美和抒发诗人情感。通过解析多首描写蕨的诗词,文章阐述了蕨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文章还强调了蕨草的文化意蕴和情感寄托,并呼吁珍惜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保护自然环境。
描写道士的诗词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描写道士的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描绘了道士的生活、境界和形象,展示了道家的超然境界和淡泊名利的态度。同时,这些诗词也传达了作者对道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这些描写道士的古诗词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道家思想的关注和探索,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的选择。
历代诗人如何描绘北岳恒山的壮美 关于恒山的经典诗词赏析与名句解读
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恒山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引用古诗词,展现了恒山的壮丽景象、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恒山作为五岳之一,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赞美,他们以诗词为载体,将恒山的雄伟壮丽、神秘幽深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些诗词中,恒山的雄浑与秀美、自然与人文、与诗人心灵的对话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此之外,恒山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古代帝王巡游、文人墨客题咏等,这些都为恒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通过对这些诗词的欣赏和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与历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恒山在古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赞美,其风采也在诗词中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心中
历代咏菊诗词精选 探寻菊花精神图腾与文人风骨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菊花诗词的内容,文章通过引言介绍了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分篇列举了多首描写菊花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菊花的美丽与内涵,同时传达了诗人们的情感、志趣与哲理。文章还探讨了这些诗词所展现的诗人的情怀,并强调了菊花在诗词中的独特魅力及其与诗人情感表达的紧密联系。最后,文章呼吁珍惜并传承这份优秀的文化传统。
历代诗人笔下的蕲春诗词精选 从李白到苏轼再到李时珍故里的千年诗韵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蕲春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包括不同作者对蕲春景色的赞美、对这片土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章通过列举不同篇目的诗词,展示了蕲春的自然美景和独特魅力,如碧绿的蕲水、秀丽的山川、春天的芳菲、山色的壮丽等。这些古诗词虽然篇幅简短,却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文字,展现了蕲春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魅力。希望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更多人能够了解蕲春的美丽与独特,珍惜并保护好这片美好的自然环境。
中国诗词中的孤山意象解析 探寻历代诗人笔下的隐逸情怀与精神寄托
本文列举了多篇描写孤山的诗词,包括林逋、苏轼、杜牧、王安石等古人的作品,以及现代人的创作。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孤山的秀美景色、独特韵味和自然魅力。文章引言介绍了孤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景色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通过诗词表达对孤山景色的赞美与感慨。接下来,文章列举了多首不重复的描写孤山的诗词,并对每首诗词进行了详细解析,展示了孤山的独特气质与风韵。最后,文章强调了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呼应和交融,呼吁人们珍惜并保护好这些自然风光。
秦岭诗词大全 10首描写秦岭雄浑与苍茫的经典古诗赏析
秦岭诗魂:千年文脉中的雄浑与苍茫秦岭,这座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自古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地理坐标。它不仅划分了南北气候,更在文人墨客笔下化作了一座诗歌的丰碑。从《诗经》时代到唐宋盛世,再到明清文人笔下,秦岭以其雄浑壮阔的山势、神秘莫测的云雾、丰富多样的生态,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盛世气象与秦岭雄姿王维《终南山》堪称唐代秦岭诗的代表作:"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捕捉秦岭主峰太乙山的壮美,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山势,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面对自然的豪迈胸襟。李白在《蜀道难》中则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