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怎么读:一个承载千年信义的汉字
汉字”缄”承载着中华文明中关于书信往来的深厚文化内涵,从古至今,这个字始终与人们的沟通交流紧密相连。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富有诗意的文字。
拼音
“缄”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jiān,第一声(阴平)。这个发音清脆有力,如同拆开信封时那一声轻微的”嚓”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汉语中,”缄”也曾读作”xián”,但现代汉语中已统一为”jiān”的读音。
部首
“缄”字的部首是纟(绞丝旁),这个偏旁揭示了”缄”与丝线、绳索的渊源关系。在古代,人们常用丝绳捆扎信件或物品,”纟”部正是这一历史记忆的留存。观察”缄”字的结构,左侧的”纟”仿佛一缕细丝,右侧的”咸”则如同捆扎的动作,共同构成了这个会意字。
笔顺
书写”缄”字需要遵循特定的笔顺规则,共12画:
- 撇折(𠃋)
- 撇折(𠃋)
- 提(㇀)
- 横(一)
- 撇(丿)
- 横(一)
- 竖(丨)
- 横折(𠃍)
- 横(一)
- 斜钩(㇂)
- 撇(丿)
- 点(丶)
正确的笔顺不仅使书写流畅美观,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汉字的结构美。想象一下,这十二笔就像是在编织一个精致的绳结,将重要信息安全地封存起来。
含义
“缄”的核心含义是封闭、封口,尤其指在信封上书写寄信人姓名后的那个”缄”字,如”王缄”、”上海刘缄”等。这个用法至今仍在港台地区和传统书信中常见,象征着对信件内容的保护和对收信人的尊重。
在古代,”缄”还指捆扎物品的绳索,引申为束缚、封闭的动作。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字逐渐专指书信的封缄,成为中华书信文化的重要符号。
详细解析
从字形演变来看,”缄”由”纟”(丝)和”咸”(全、都)组成,会意为”用丝绳完全捆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缄,束箧也”,即捆扎箱子的意思。
在古代文献中,”缄”有多种用法:
- 绳索:”缄,索也”(《广雅》),指捆扎物品的绳子
- 捆扎动作:”摄缄縢”(《庄子·胠箧》),指收紧绳索
- 固定棺木:”缄绳”专指捆束棺材的绳索
- 信件代称:”开缄见手扎”(白居易诗),”缄”即指书信
- 量词:用于计量信件,如”纸书一缄”
这个字的历史演变,折射出中国从竹简丝帛到纸张书信的通讯方式变迁,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语言标本。
近义词
与”缄”意义相近的词语包括:
- 封:如”信封”、”封口”,强调闭合动作
- 闭:如”关闭”,指使开着的物体合拢
- 扎:如”捆扎”,指用绳子系紧
- 束:如”束缚”,指捆绑、限制
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与”缄”互换使用,但”缄”更具文雅色彩和专指性。
反义词
与”缄”相对的反义词有:
- 开:如”开封”,与”缄封”相对
- 启:如”启封”,指打开密封物
- 解:如”解缄”,指拆开捆扎的绳索
这些词语描绘了与”缄”相反的动作过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封闭-开启”语义场。
组词
“缄”字可以组成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 缄默:闭口不说话,如”保持缄默”
- 缄口:闭口不言,如”缄口不言”
- 缄封:封闭信件,如”小心缄封”
- 缄札:书信的别称
- 缄愁:指寄托愁思的书信
- 鱼缄:古代对书信的美称
这些词语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为表达增添了古典韵味。
造句
让我们用”缄”字造几个生动的句子:
- 她在信封上郑重写下”李缄”二字,仿佛将思念也一同封存。
- 面对质问,他选择了缄默,如同一个未被拆封的秘密。
- 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解开棺木上的古代缄绳。
- “展缄读之”,这首古诗描绘了收到书信时的喜悦心情。
- 那个抽屉始终缄锁,里面尘封着家族不为人知的往事。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缄”字出现在几个富有哲理的成语中:
- 缄口结舌: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说不出话的样子
- 三缄其口:语出《孔子家语》,指说话谨慎或默不作声
- 金人缄口:比喻沉默寡言,慎于言语
- 缄舌闭口:同”缄口不言”,指闭着嘴不说话
这些成语多与言语谨慎相关,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慎言”美德的推崇。
从古至今,”缄”字如同一把精巧的文化钥匙,开启了中国人关于沟通、隐私与表达的艺术之门。无论是信封上的那个小小”缄”字,还是”三缄其口”的人生智慧,这个汉字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民族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
古诗词描写书信的词语
本文探讨了古诗词中描写书信的词语,展示了古代人们通过书信传递情感、思念与关怀的方式。文章通过五篇不同角度的文章,详细解析了古诗词中书信的深情厚意,包括书信的传递、期待与情感交流。这些诗词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书信作为情感寄托和诗意的表达,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温暖,同时也感受到古人深深的情感与思念。
汉字"札"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探秘其文化内涵与组词造句技巧
本文介绍了“札”字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其含义。它既可表示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也可表示信件、公文等。此外,“札”字还有拔出、书写等动词含义,以及缠绕、捆绑等动作。同时,它也指疫病和因疫病死亡。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含义有所不同。
信 读后感
《信》读后感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信》这本书时,便被其独特的名字和形式所吸引。书信,作为一种古老的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传递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信》这本书通过一系列书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让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阅读过程中,每一封信都仿佛是一颗珍珠,串联起了整个故事。这些信件不仅记录了主人公的生活点滴,更记录了他们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书信,我窥见了写信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还涉及到许多关于人生哲理的观点,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启示。例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信任与耐心,通过沟通与理解来解决问题。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珍惜与亲
掌握"书"字的拼音、笔顺、部首及10个成语 全面解析汉字"书"的文化内涵
本文详细介绍了“书”的含义,包括书写、书籍、信件、字体等多种含义。文章阐述了“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历史、文学、艺术等。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与“书”相关的词汇,如书法、书论等,并探讨了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鱼肠尺素是什么意思
鱼肠尺素的读音读音:yú cháng chǐ sù鱼肠尺素的含义“鱼肠尺素”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书信文化。其中,“鱼肠”指的是藏于鱼腹中的书信,代表着秘密或隐秘的信息;“尺素”则是指一段素色的丝绸或纸张,常用来代指书信。因此,“鱼肠尺素”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暗中传递书信或秘密信息。鱼肠尺素的典故典故一: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各国时,曾将一把宝剑藏在鱼腹之中,以此传递密信。后来,“鱼肠剑”便成为了暗藏锋芒、秘密传递信息的代名词。典故二:古代女子常常用绸缎或纸张写情书,然后通过信使传递出去。由于这种书信往往简短而情深意长,故有“尺素”之称。这些书信往往也通过隐秘的方式传递,如藏于鱼腹之中,
掌握汉字"绥"的正确读音suí与13画笔顺 解析其安抚平安等5大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汉字“绥”的拼音、部首、笔顺、含义及详细解析。包括其作为名词表示借以登车的绳索、地名及古代五服之一,以及作为动词表示安抚、保持平静,制止等含义。同时,也有形容词的用法,表示舒缓、平安、安好等。内容全面,解析详尽。摘要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概括文章内容。以上提供的文章摘要符合您的要求了吗?不符合的话请告诉我需要修改的内容,我会进行相应调整。---摘要内容基本符合您的要求,但有一些小细节可以稍作调整以提高概括性和流畅度。您可以考虑将文章内容的介绍更加精炼,例如将“包括其作为名词表示借以登车的绳索、地名及古代五服之一”简化为“‘绥’作为名词可指登车绳索、地名及古代五服划分”,以及
书信450字读后感
书信450字读后感(第1篇)书信450字读后感初次翻阅这本《书信》,我对它的初步印象是细腻而深情的。书信体裁,以文字为桥梁,连接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初读时,最吸引我的是那封封情真意切的信件,它们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勾起了我对往昔岁月、亲情、友情的无限怀念。这本书以一封封书信的方式,描绘了作者与亲朋好友间的情感交流。每一封信都饱含深情,无论是向家人倾诉的温暖,还是与友人分享的喜悦与忧愁,都让人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发展自然流畅,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能触动人心。《书信》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书信形式,记录了自己与身边人的点点滴滴。在信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琐事、心情变化
等信 读后感
《等信》是一本让人深刻感动的书籍,通过书信的形式展现了真挚的情感交流。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生活中的温暖瞬间。书中每一封信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特定的时刻,与作者一同经历喜怒哀乐。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情感交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珍惜与身边人的关系的必要性。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情感得到了触动和升华,对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总的来说,《等信》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佳作,值得每一个读者去阅读、去珍惜。
河鱼天雁
河鱼天雁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书信往来或信息传递的频繁和迅速。典故与古代交通和通信方式相关,河鱼和天雁象征信息的传递。该成语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意味着书信传递的方便快捷。其近义词包括音信频传、书信往来频繁等,反义词为信息孤岛、音信全无等。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再依赖河鱼天雁传递信息,但这一成语仍用于形容信息交流的迅速和广泛。错误用法包括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或误用。
5个关键点全面解析生僻字"笪"的正确读音、书写方法及实际应用
本文介绍了“笪”这个字的基本信息、含义和详细解析。笪是一种用粗竹篾编成的形状像席的东西,常用于铺在地上晾晒粮食或作为拉船的绳索。此外,“笪”也可以作为姓氏使用。文章还详细解析了“笪”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包括动词和名词的用法,并举例说明了其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