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汉字”朔”:从读音到文化内涵的全面解析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朔”这个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汉字。
拼音
“朔”的标准普通话读音是shuò,第四声。这个发音短促有力,如同北风呼啸而过的声音。在古汉语中,”朔”的发音与现代基本相同,这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朔”与”硕”、”烁”等字同音,但在实际使用中很少混淆,因为它们的部首和含义差异明显。
部首
“朔”字的部首是“月”,位于字的右侧。这个部首揭示了”朔”与月亮、时间的密切关联。在汉字中,”月”作为部首通常与时间、光亮或肉体有关。观察”朔”字的结构,左侧是”屰”(nì),表示逆向、相反的意思,右侧是”月”,合起来表示月亮开始逆向生长的时刻,即农历每月初一。
笔顺
书写”朔”字需要遵循特定的笔顺规则,共10画:
- 丶(点)
- 丿(撇)
- 一(横)
- ㇄(竖折/竖弯)
- 丨(竖)
- 丿(撇)
- 丿(撇)
- 𠃌(横折钩)
- 一(横)
- 一(横)
正确的笔顺不仅使书写流畅美观,也有助于记忆字形结构。特别要注意的是第四画的”竖折”和第八画的”横折钩”,这两个笔画是构成”月”字旁的关键。
含义
“朔”字主要有两个核心含义:
- 农历每月初一:这是”朔”最基本的意义。在农历中,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亮以黑暗半球对着地球,因此在地球上几乎看不到月亮,这一天就是”朔日”,即每月初一。
- 北方:如”朔风”指北风,”朔方”指北方。这一含义源于中国古代将北方与寒冷、初始的概念相联系。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意义实际上有着内在联系:农历初一标志着一个月的时间开始,而北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视为万物起始的方位。
详细解析
从字形演变看,”朔”最早见于甲骨文,由”月”和”屰”组成。”屰”表示逆向、相反,合起来表示月亮开始逆向生长的时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朔,月一日始苏也”,意为月亮在初一这天开始复苏。
在古代天文学中,”朔”是一个重要概念。当月亮与太阳的黄经相等时,称为”合朔”,这一天就是农历的初一。如果合朔时月亮又正好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就会发生日食现象。
“朔”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周代有”颁告朔”的制度,天子在冬季向诸侯颁布来年十二个月的政事安排,诸侯则在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后执行。这种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政治理念。
在空间意义上,”朔”表示北方。《尔雅·释地》明确记载:”朔,北方也。”古人认为北方是阴气始生之地,与”朔”作为时间起点的含义相呼应。因此”朔风”就是北风,”朔方”就是北方。
近义词
根据”朔”的不同含义,其近义词也有所不同:
-
表示农历初一:
- 朔日
- 初一
- 月旦(古代对初一的雅称)
-
表示北方:
- 北
- 北方
- 幽(古称北方)
- 玄(古称北方)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近义词并不能完全替代”朔”,因为”朔”还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反义词
同样,”朔”的反义词也因含义不同而有所区别:
-
表示农历初一:
- 望(农历每月十五,月亮最圆的时候)
-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
表示北方:
- 南
- 南方
“朔”与”望”构成了一对重要的反义词,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并列出现,如”朔望之礼”指初一和十五的祭祀礼仪。
组词
“朔”字可以组成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 朔日:农历每月初一
- 朔月:初一的月亮
- 朔风:北风
- 朔方:北方
- 朔气:北方的寒气
- 朔漠:北方沙漠
- 朔雪:北方的雪
- 朔管:北方少数民族的管乐器
- 朔野:北方的原野
- 朔雁:北方的大雁
这些词语大多带有一种苍凉、雄浑的意境,常用于描写北方边塞风光。
造句
让我们用”朔”字造几个句子,体会它的用法:
- 农历朔日,渔民们按照传统不出海捕鱼。
- 朔风凛冽,吹得行人纷纷裹紧大衣。
- 古代中国将朔方视为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
-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朔雪纷飞的壮丽景象。
- 每到朔望之日,寺庙里总是香火鼎盛。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名句)
- 考古学家在朔漠中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朔”字出现在不少成语中,大多与北方或时间概念相关:
- 迷离扑朔: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 朔风凛冽:形容北风刺骨寒冷。
- 晦朔弦望:指农历的月末、月初、上弦月和下弦月,代表月相变化的四个阶段。
- 告朔饩羊:出自《论语》,原指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时用的活羊,后比喻徒具形式的虚文。
其中”迷离扑朔”最为常用,已经成为汉语中描述复杂难辨情况的经典表达。
通过对”朔”字的全方位解析,我们不仅学会了一个汉字的读写,更触摸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政治制度和空间观念的丰富内涵。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实则是中华文明时空观念的一个精致缩影。下次当你看到”朔”字时,或许会想起它背后那悠远的文化回响。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四方的诗词
关于四方的诗词(第1篇)关于四方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个主题。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一篇包含多首符合主题的古诗词的文章。标题:四方之韵——关于四方的古诗词一、南方之诗《采莲曲》(南北朝民歌)南国佳人倩,莲塘采莲忙。红颜笑靥开,花影共徘徊。作者:南北朝民歌,朝代为南北朝时期。解析:此诗描绘了南方水乡采莲的场景,表达了南方的风情和美人的婀娜多姿。二、北方之诗《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作者:曹操,朝代为魏晋时期。解析:曹操的这首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北方”,但通过对沧海的描写,表现了北方大地的辽阔与壮美。三、东方之诗《长
关于北的诗词
关于北的诗词(第1篇)关于北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行度碛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有一人字太真,雪中赏梅欲共饮。解析:此诗写的是北方边疆的风雪和行军的艰辛,也借景抒情,写出了北方寒冷的特色。《出塞作》——唐代:王之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解析:此诗写的是边疆的景象,虽未直接写“北”,但“阴山”在北方,因此也算符合主题。《北风》——先秦:诗经北风其凉,雨雪霏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解析:此诗以北风起兴,写出了北方的寒冷和人们的情感。二、诗词原文
关于北的古诗词
关于北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北的古诗词一、北风之歌朝代:唐作者:李白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解析:此句出自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描绘了北风如何卷起地面的白草,胡地的天空在八月便飘起了飞雪。此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朝代:唐作者:白居易原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岸上踏歌声,家在梦中北固山。解析: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其中的“家在梦中北固山”一句,用梦境的形式描绘了游子思乡之情,也暗示了北方家乡的遥远。二、关于北地的古诗词朝代:汉作者:曹操原文:
描写北方寒雪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五篇描绘北方寒雪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以北方寒雪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北方的寒冷和美丽。这些诗词包括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以及自创诗。每篇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北方寒雪的壮丽和美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北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感。这些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让我们沉浸在北国风情的韵味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关于北寒的诗词
关于北寒的诗词(第1篇)关于北寒的诗词一、北风行诗词原文:北风其凉,雨雪其雹。何以忘忧?唯北寒高。作者及朝代:此诗作者及朝代不详,但可推测为古代之作。解析:此诗以北风起兴,描绘了寒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寒冷的感受和对忘忧的追求。诗中“北寒高”一词,直接点出了北方的寒冷。二、塞下曲诗词原文: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秋尽白草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作者及朝代:唐·岑参解析:岑参的《塞下曲》以边塞风光为背景,描绘了北方的严寒。诗中“九月天山风似刀”一句,生动地描绘了
吉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吉”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详细解析了其含义,包括吉利、吉祥、与“凶”相对等。同时,“吉”在古文中也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如善、美、婚礼等。此外,“吉”也是古代州名和一些声音的形容词。
5个关键点掌握"狄"字正确读音与历史文化含义
本文介绍了汉字“狄”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和详细解析。“狄”字表示我国古代北方的民族,也可指代秦汉以后北方各民族的泛称,同时还可指古代的低级职员。文章内容丰富,解析全面。
貉怎么读 一字三音mò hé háo的正确读法与动物文化解析
本文介绍了貉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详细解析了貉的含义,包括作为食肉目犬科的一种动物,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另外,还介绍了貉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如用于“貉子”、“貉绒”等。同时,也指出了貉在古代中国称北方的一支外族的含义。
汉字"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解析běi和bèi两种发音及笔顺含义
摘要如下:本文详细介绍了“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作为名词、动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包括方位名词与“南”相对的意义,如北方、北极圈等;作为败逃军队的含义,如追亡逐北;以及违背、背叛的含义,如与“背”相通等。同时提供了相关的组词和示例句子。
莜麦的正确读音和营养价值解析 了解莜字书写与北方特色作物
本文介绍了莜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莜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也称为莜麦,其成熟的子粒与稃分离,可供食用或作为饲料。文章详细解析了莜麦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作为植物的特性和用途,同时也提到了莜麦菜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