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拂士

法家拂士:刚正不阿的治国贤才

读音

fǎ jiā bì shì

含义

  • 法家:指精通法律、治国之道的学者或官员。
  • 拂士:敢于直言进谏、纠正君主过失的贤士。
  • 整体含义:指精通治国之道且敢于直言劝谏的贤能之士,常用来形容刚正不阿、勇于匡正时弊的人才。

典故

  1. 《孟子·告子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若没有精通法度的贤臣和敢于直谏的忠臣,又无外敌威胁,往往会走向衰亡。

  2.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时,虽手段严苛,但其“法家拂士”的形象深入人心,最终使秦国强盛。
  3. 《韩非子·孤愤》
    韩非子强调“法家拂士”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近义词

  1. 忠言逆耳:指正直的劝告虽不顺耳,却有利于行动。
  2. 直言敢谏:形容敢于直率地提出意见。
  3. 刚正不阿:形容人正直不屈,不逢迎权贵。
  4. 诤臣:指敢于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

反义词

  1. 阿谀奉承:指曲意逢迎,讨好他人。
  2. 趋炎附势:形容依附权贵,没有原则。
  3. 尸位素餐:指占着职位不做事,毫无建树。
  4. 谄媚小人:指用卑贱的态度讨好别人的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要像“法家拂士”一样勇敢地说真话。
    • 故事里的忠臣就是“法家拂士”,他们帮助国王治理国家。
  2. 小学高年级

    • 包拯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家拂士”,他公正严明,深受百姓爱戴。
    • 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法家拂士”的辅佐。
  3. 初中

    • 在班级讨论中,他像“法家拂士”一样,敢于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
    • 古代许多“法家拂士”因直言进谏而遭受迫害,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4. 高中

    • 商鞅变法时,他作为“法家拂士”,推动了秦国的强大。
    • 现代社会也需要“法家拂士”,他们能监督权力,促进社会公平。
  5. 大学及以上

    • 在企业管理中,高管团队中的“法家拂士”能有效防止决策失误。
    • 历史证明,缺乏“法家拂士”的政权往往走向腐败。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法家佛士”

    • ❌ 错误例句:“他是公司的法家佛士,经常提出建议。”(正确应为“法家拂士”)
    • ❌ 错误解释:误以为“拂士”与佛教相关,实指直言敢谏的贤士。
  2. 误用于贬义

    • ❌ 错误例句:“他总是唱反调,真是个法家拂士。”(“法家拂士”是褒义词,不应用于贬低他人)
  3. 混淆“法家”与“拂士”

    • ❌ 错误例句:“他是法家,但不是拂士。”(“法家拂士”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可拆分使用)
  4. 用于形容普通提意见者

    • ❌ 错误例句:“我妈妈总是唠叨,像个法家拂士。”(“法家拂士”特指治国贤才,不适用于日常琐事)

“法家拂士”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正直、勇敢和担当。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来推动进步。

法家拂士.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韩非子2000字读后感

韩非子2000字读后感(第1篇)韩非子2000字读后感一、读物基本信息与初印象《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见解,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初读此书,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邃的智慧。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思想宝典。二、初读感受与主要内容初读时,最吸引我的是韩非子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书中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令人叹服。《韩非子》主要讲述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他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法律来约

韩非子800读后感

韩非子800读后感(第1篇)韩非子800读后感初读《韩非子》八百字,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深邃的哲学世界。此书,不仅是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观点和严谨的逻辑结构,令人折服。从整体上说,《韩非子》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治理理念。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对人性、权力、法律、道德等进行了独到的阐述。书中情节虽不似小说般跌宕起伏,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却如同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韩非子对于法治的独到见解。他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他也提出了“重刑重罚”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

韩非子 有度 的读后感

韩非子 有度 的读后感(第1篇)韩非子《有度》的读后感《有度》是先秦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一篇重要著作,初读时,我感受到了其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思想。其语言直白犀利,观点鲜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度》一书主要探讨了国家治理中“度”的重要性。韩非子以法家视角,阐述了君主应如何掌握权力,如何制定法律,以及如何通过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秩序。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力量,直指人心。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韩非子对于“度”的阐述。他认为,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个人行为,都应有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指导。对于国家“度”就是法律和制度,它规定了君臣的权力与义务,保证了国

商君书 读后感

商君书 读后感(第1篇)《商君书》读后感必须强调一下,拿起这本《商君书》,最初我是出于对先秦法家思想的好奇和尊重。书的封面简洁古朴,标题醒目有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初印象。初读时,我被书中那种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商君之言,犀利而不失深刻,读来令人警醒。《商君书》作为一部先秦时期的法家经典,主要探讨了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以及君臣关系等重要议题。书中以商鞅的视角,详细阐述了其法治思想及变法图强的主张。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而纷纷进行改革。而商鞅所倡导的法治理念,正是其强国之路上的重要一环。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是商鞅对于“法”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石,是维护社

韩非子 五蠹 读后感

韩非子 五蠹 读后感(第1篇)韩非子《五蠹》读后感初次接触《五蠹》,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先秦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不仅揭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更是对国家治理的深入思考。在简洁明快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社会变革的敏锐洞察和坚定立场。《五蠹》一书,主要探讨了当时社会上的五种蠹虫,即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盗者及工商之民。通过对这五类人群的深入剖析,韩非子提出了对于国家治理的独特见解。书中情节虽不繁复,但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尤其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令人深思。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莫过于韩非子对于“法治”的坚持。他主张以法为教,以法为纲,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

关于治的诗词

关于治的诗词(第1篇)关于“治”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佚名《治世之言》治国以礼乐,治家以和睦。——李商隐《为有源远流长者》治乱之道,在乎明君臣之分。——李煜《诗经·君子于役》治人者,必先自治。——朱熹《论治之道》安得天下有情人,共治千秋大业。——宋词中民间歌曲《百年赋》二、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全文:世道皆由人,治国治人无已时。高哉禹之志,不以四海为己私。若非克己任,吾将藐尔谁能为。三载己奉德,黎庶仰洪威。衢歌争致主,全我江之湄。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作者:佚名(具体朝代不详)治国以礼乐,治家以和睦。全文:治国以礼乐,此乃王道之根本。教化乃

廷争面折是什么意思

廷争面折的读音廷争面折的读音为:tíng zhēng miàn zhé。廷争面折的含义“廷争面折”指在朝廷上直接争论,并敢于当面指出对方的错误。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敢于直言不讳、不畏权势的人。廷争面折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秦国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商鞅敢于在朝廷上与保守派大臣进行激烈的争论,并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这种行为就被称为“廷争面折”。此外,该成语还有其他典故和出处。例如,在《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描述了某些官员在朝廷上直言不讳、敢于面折的情景。这些典故都体现了该成语所蕴含的勇于直言、不

面折廷诤是什么意思

面折廷诤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miàn zhé tíng zhèng",指在朝廷上直接对君主或上级进行争辩、劝谏,表现出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精神。该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敢于直谏、忠心耿耿的大臣或士人。其典故源于古代一位大臣的勇气和忠诚。近义词包括犯颜直谏、忠言直谏和直言不讳等。反义词则是阿谀奉承、噤若寒蝉和曲意逢迎等。使用面折廷诤时需要注意其特定的含义和背景,避免误用。

骨鲠之臣

本文介绍了“骨鲠之臣”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骨鲠之臣指的是刚强正直的臣子,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良将。其典故源于《后汉书·张纲传》。正确理解和使用“骨鲠之臣”这一成语,应该根据一个人的实际行为和品格来判断。

面折廷争是什么意思

面折廷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iàn zhé tíng zhēng,意思是在朝廷上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并争论。该成语源自西汉时期汲黯的典故,形容直言敢谏、勇于提出建议的人。其近义词包括直言敢谏、直谏无忌和仗义执言等。反义词则包括噤若寒蝉、唯唯诺诺和沉默寡言等。该成语可以在会议、社交场合等使用,表达个人的看法和立场,为决策或团队成果提供支持。然而,在使用时也需注意场合、方式和态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