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蒙解惑
读音
fā méng jiě huò
含义
- 发蒙:启发蒙昧,使人明白道理。“发”意为启发,“蒙”指蒙昧、无知。
- 解惑:解除疑惑。“解”意为消除,“惑”指困惑、疑问。
- 整体含义:指通过教导或指点,使人摆脱愚昧,明白事理,消除困惑。
典故
-
《庄子·天地》: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这里的“象罔”象征无心而得道,暗含“发蒙解惑”之意,即通过某种方式使人顿悟。 -
《后汉书·张衡传》:
“发蒙解惑,未必皆暗于大道。”
张衡认为,即使是愚昧之人,也能通过教导明白事理。 -
《荀子·解蔽》: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强调人容易被局部蒙蔽,而“发蒙解惑”正是要使人看清整体。
近义词
- 启蒙开智:通过教育使人明白道理。
- 指点迷津:为困惑的人指明方向。
- 醍醐灌顶:比喻使人彻底醒悟。
- 拨云见日:形容消除困惑,豁然开朗。
反义词
- 蒙昧无知:形容人愚昧,不明事理。
- 执迷不悟:固执己见,不愿接受开导。
- 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缺乏清醒认知。
- 如堕五里雾中:形容人陷入困惑,无法理解。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用有趣的故事给我们发蒙解惑,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爱护环境。
- 小学高年级:这本书深入浅出,能帮助同学们发蒙解惑,理解数学难题。
- 初中:在科学课上,老师通过实验发蒙解惑,让我们理解了浮力的原理。
- 高中:哲学课程并非高深莫测,而是帮助我们发蒙解惑,思考人生的意义。
- 大学:导师的指导让我发蒙解惑,终于找到了论文的研究方向。
- 职场:前辈的指点让我发蒙解惑,明白了如何高效完成项目。
- 家庭教育:父母应该耐心发蒙解惑,而不是一味批评孩子的错误。
- 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发蒙解惑,让普通人也能理解量子力学。
- 心理咨询:心理医生通过谈话发蒙解惑,帮助来访者看清自己的问题。
- 历史研究:考古发现常常能发蒙解惑,揭示古代文明的真相。
- 法律咨询:律师的解答让我发蒙解惑,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 宗教修行:禅师的点拨让弟子发蒙解惑,领悟了佛法的真谛。
- 艺术欣赏:讲解员的解说发蒙解惑,让我们看懂了这幅抽象画的内涵。
- 医学知识:医生的解释发蒙解惑,让我明白了疾病的成因。
- 科技发展:科普视频发蒙解惑,让大众了解人工智能的运作方式。
- 哲学思考:苏格拉底的提问法旨在发蒙解惑,引导人们自己找到答案。
- 语言学习:老师的语法讲解发蒙解惑,让我终于掌握了时态的变化。
- 投资理财:金融顾问的分析发蒙解惑,让我明白了如何合理配置资产。
- 人际关系:朋友的劝告发蒙解惑,让我看清了这段感情的症结。
- 自我成长:阅读名人传记常常能发蒙解惑,找到人生方向的启示。
错误用法
- 用于贬义:
❌ “他故意装傻,让别人给他发蒙解惑。”(“发蒙解惑”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讽刺。) - 对象错误:
❌ “这本书发蒙解惑了我的电脑故障。”(“发蒙解惑”用于思想或认知层面,不适用于具体技术问题。) - 搭配不当:
❌ “他发蒙解惑地讲了一堆大道理。”(“发蒙解惑”是动词性短语,不能作状语。) - 过度使用:
❌ “老师每节课都在发蒙解惑。”(“发蒙解惑”强调效果,不宜频繁使用。) - 误解含义:
❌ “他发蒙解惑地睡着了。”(“发蒙解惑”指使人明白,与“睡着”无关。)
“发蒙解惑”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强调通过引导使人摆脱困惑,获得真知。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更具深度和启发性。
你可能感兴趣
发蒙解缚
本文介绍了成语“发蒙解缚”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源自古代教育理念,意为启发蒙昧,解除束缚,帮助人们获得成长和进步。在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用法和在不同场合的运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发蒙振聩
“发蒙振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ā méng zhèn kuì,含义是启发蒙昧,唤醒无知或麻木不仁的人。典故源自古代文献,强调言辞或行动的巨大影响力。该成语最早出自《论语·阳货》,并用于形容使人得到启发和觉醒的言辞或行动。近义词包括启蒙开化、醍醐灌顶、唤醒迷途等。反义词为麻木不仁、冥顽不灵、昏昏欲睡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需根据语境恰当地运用,以表达强烈的启发和影响力。
大眼望小眼
本文介绍了"大眼望小眼"这一成语的发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两个人相互凝视的情景,常用于形容双方对视、惊讶、困惑等表情或心情。其发音为"dà yǎn wàng xiǎo yǎn",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常见的近义词为"对视"、"凝视"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乱用语境、误解含义以及过度重复等问题。
打破迷关
“打破迷关”的读音为dǎ pò mí guān,意味着摆脱困惑或迷惑的状态,解除难题或困境,找到正确的方向或答案。这一成语源自古代传说或故事,描述人们通过智慧、勇气或特殊方法摆脱困境的情节。其近义词如解除困惑、摆脱困境等,都表达了相似的含义。反义词如陷入困境、迷失方向等,则表达了相反的状态。在使用“打破迷关”时,需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滥用词语、与其他词语混用以及不当搭配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在表达摆脱困境、找到正确答案等方面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不愤不启
“不愤不启”是一个源自古代教育理念的成语,强调教育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在其思考并感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其源自孔子等古代教育家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该成语也存在于《论语》等古籍中的故事。近义词包括启发式、引导式、诱导式等。反义词则是灌输式、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等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教育者应遵循“不愤不启”的原则,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只在学生真正遇到困难时才进行引导和启发。然而,错误的使用方法包括过度启发、忽视学生主体性及过度依赖答案或提示等。因此,深入理解并正确应用“不愤不启”的原则,对于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flipped》读后感
《flipped》读后感《flipped》是一本关于青春成长的小说,通过轻松自然的笔触描绘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感波动和成长历程。初次接触这部作品,其封面和标题便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世界,与故事中的角色们一同经历成长的喜怒哀乐。故事主要围绕布莱西和布莱恩这两位主角展开,他们在小镇上长大,经历了种种挑战和磨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情节紧凑且人物形象鲜明,让我对书中的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友情和爱情的描绘,让我深感温馨和感动。在成长的道路上,朋友和爱人的陪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他们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与我们共同分享快乐和悲伤。除了情感描
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是一个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感到困惑和无助的成语。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论语》等。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彷徨无措、心无主见等,反义词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语境,避免不当使用和滥用。文章对“不知所措”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举例说明其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
昏头转向
本文介绍了词语“昏头转向”的读音、含义、典故和近义词反义词等,并提供了使用不当的场合和错误用法等相关信息。该词语用来形容人因某种原因感到头脑不清醒、迷失方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的困惑和无助感,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不适当的场合和错误的用法。
16岁的思索读后感800字
16岁的思索读后感800字(第1篇)16岁的思索读后感当我拿起这本《16岁的思索》,首先被其封面所吸引,淡蓝色的底色上印着几个大字,给人一种青春与思考的预感。初读此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位同龄人深邃的内心世界,被其中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所打动。这本书主要围绕青春期的思考与探索展开,讲述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挫折与追求。书中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现了16岁少年内心的波澜与成长。语言风格朴实自然,读来让人感到亲切。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主人公对于生活、友情和爱情的独特见解。他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不断探寻生活的真谛。其中,有一段关于友情的描写,让我深有感触。当他在
你在哪儿 读后感
你在哪儿 读后感(第1篇)你在哪儿 读后感《你在哪儿》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泉,初读时便给人以心灵的触动。作为一本充满哲理的作品,它不仅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塑造,更是探讨了人们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与方向。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关于寻找与自我认知的故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书中的人物各自经历了人生的波折与选择,他们或迷茫、或执着、或坚定地寻找着答案。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都似乎在讲述着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探索与经历,既有欢笑也有泪水。读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人性、情感和命运的深刻描绘。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关于寻找的情节,让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