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不可得兼
读音
èr zhě bù kě dé jiān
含义
- 二者:指两样东西或两种情况。
- 不可:不能,无法。
- 得兼:同时拥有或实现。
整体含义:两样东西或两种情况无法同时得到或实现,必须做出取舍。
典故
-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两种珍贵的事物,说明在无法同时得到时,必须选择更重要的一个。 - 《韩非子·难一》: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用“矛”和“盾”的寓言,说明两种极端的事物无法共存,必须有所取舍。 - 《战国策·齐策》: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二者不可得兼。”
这里指国家在扩张领土和增强军力之间难以兼顾,必须权衡利弊。
近义词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比喻两样好东西难以同时拥有。
- 顾此失彼:形容做事不能全面照顾,导致一方面疏忽。
- 左右为难:形容无论选择哪一边都很困难。
- 难以两全:指无法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
反义词
- 两全其美:指两方面都能圆满解决。
-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个好处。
- 兼收并蓄:指同时吸收不同的事物或观点。
- 双管齐下:比喻同时采取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想玩玩具又想写作业,但时间不够,真是二者不可得兼。
- 妈妈问我要吃苹果还是香蕉,我只能选一个,因为二者不可得兼。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周末我想去公园又想在家看书,可惜二者不可得兼。
- 考试前复习数学还是语文?二者不可得兼,我只能先复习更难的科目。
-
初中:
- 他想参加篮球队又想学钢琴,但时间冲突,二者不可得兼。
- 假期旅游和打工赚钱,二者不可得兼,他最终选择了打工。
-
高中:
- 高考志愿填报时,名校和热门专业往往二者不可得兼。
- 他想追求事业成功又想陪伴家人,但现实是二者不可得兼。
-
大学及以上:
- 创业初期,稳定收入和快速发展往往二者不可得兼。
- 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有时难以兼顾,学者常面临二者不可得兼的困境。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
- “我今天既吃了饭又喝了水,真是二者不可得兼。”(错误:吃饭和喝水可以同时进行,不构成矛盾。)
- “他既聪明又勤奋,二者不可得兼。”(错误:聪明和勤奋可以并存,并非对立关系。)
-
错误搭配:
- “二者不可得兼”不能用于描述可以同时实现的事情,如“他既会唱歌又会跳舞,二者不可得兼。”(错误:唱歌跳舞可以同时具备。)
-
错误逻辑:
- “因为二者不可得兼,所以我决定两个都不要。”(错误:成语强调必须选择其一,而非全部放弃。)
-
错误比喻:
- “爱情和友情二者不可得兼。”(错误:爱情和友情可以共存,并非必须二选一。)
正确使用“二者不可得兼”时,应确保描述的两件事确实无法同时实现,且需要做出明确取舍。
你可能感兴趣
箪豆见色
“箪豆见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ān dòu jiàn sè。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从微小的事物中也能看出明显的差别或色彩,形容人的观察力敏锐。其典故源于古代一位精明的商人通过辨别箪豆的细微差别赚取利润。近义词有“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纤毫毕现”,反义词包括“视而不见”、“粗心大意”、“懵懂无知”。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误用,需根据语境恰当使用。该成语在描述人的敏锐观察力及细微差别辨识上非常有用。
鱼与熊掌是什么意思
鱼与熊掌的读音鱼与熊掌的读音为yú yǔ xióng zhǎng。鱼与熊掌的含义“鱼与熊掌”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中国,它用来比喻两种价值、利益或事物的重要性,无法同时兼得,必须做出选择。其中,“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所喜爱的食物,代表着人们所追求的利益或目标。然而,在特定的情境下,人们往往无法同时拥有两者,必须做出取舍。鱼与熊掌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告子上》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孟子问他的学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鱼和熊掌都是他想要的东西,但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他选择舍弃鱼而取熊掌。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比喻人们在
关于馋的诗词
关于馋的诗词(第1篇)关于馋的诗词:古文诗词之探讨在古典诗文中,对馋这一主题的表达常常饱含深厚的文化寓意。现将一些符合主题的古诗词列举如下,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馋猫》作者:佚名(宋代)馋猫窥鱼池,垂涎三尺余。鱼游水中戏,猫盼空留无。解析:这首诗通过描述馋猫与鱼的互动,描绘了馋的本性,而最后的“垂涎三尺”则更突显了馋的情感状态。二、《美食诗》作者:张可久(明代)馋涎欲滴心如醉,美食当前步难移。金盘玉碗盛珍馐,满腹贪欲难自抑。解析:此诗以美食为引子,描绘了馋的强烈欲望和难以自控的内心状态。三、《馋人行》作者:杨慎(明代)馋人眼见食难安,欲壑难填心更贪。世事繁华皆如梦,唯有口腹最难关
描写送别场面的古诗词
描写送别场面的古诗词(第1篇)描绘送别场面的古诗词多情且细腻,传递出离别的惆怅与深情。下面根据您提出的主题,为您编写一篇以送别场面为主题的文章:描写送别场面的古诗词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与朝代:王勃是唐代初期的著名文学家,此诗为其送别友人杜少府赴任蜀州时所作。解析:此诗虽为送别诗,却无一般送别诗的忧伤和哀愁,反而是洒脱的离别情意和彼此深厚的友谊。诗句之间,以工整对仗为主,通过送别地的风景及两人共勉之情,展现了一幅洒脱而又情意深长的离别画面。二、《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原文:千里
描写高中未来的诗词
这段摘要描述了五篇关于高中未来的诗词文章的内容。文章主要通过古诗词的形式,描绘了高中未来的美好景象,表达了青春活力和对未来的向往。这些诗词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希望激发更多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些文章也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古诗词的新视角。
关于得的古诗词
关于得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得的古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诗经·小雅·小旻》:“得志在四方,舍生而取义。”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解析:此句表达了一种追求理想、坚守道义的情怀,认为人生在世,应该以大义为重,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得志当勉力,勿忘国耻深。”作者:杜甫,朝代:唐。解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之情,同时也告诫人们要时刻铭记国耻,勉励自己要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苏轼,朝代:宋。解析:此诗以庐山为喻,
关于丹青的诗词
关于丹青的诗词(第1篇)关于丹青的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艺术与美的体现,在历代诗歌中,都可见其精妙的描述和深沉的意境。下面就列举出部分含有“丹青”字句的经典古诗词,以及对应的原文、作者和朝代。一、《青门引·丹青娟秀》 宋·王安石原文:丹青娟秀。天教分付、与芳兰。轻拂素纨,试呈新样,犹记得、绣床开处春风暖。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解析:此诗中的“丹青”指画笔与画技,形象地描绘了画家挥毫泼墨、精雕细刻的场景。王安石用“娟秀”一词形容丹青的精细之美,再通过轻拂素纨等意象,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绘画场景。二、《题画图》 宋·文同原文:眼见飞鸿戏石栏,丹青巧夺造化权。风生万壑飞龙虎
关于详的诗词
关于详的诗词(第1篇)关于“详”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详观天地阔,俯察江河长。——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详刑慎罚,以安百姓。——唐·杜甫《洗兵马》详观古今事,浩然入诗篇。——宋·苏轼《东坡乐府序》二、诗词全文及解析详观天地阔,俯察江河长。作者:白居易(唐)全文:面对广阔的天地,俯瞰蜿蜒的江河,心中充满感慨。此句描绘了天地之间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心胸开阔,放眼世界的情感。解析:此句中的“详观”表示仔细观察,“天地阔”和“江河长”则形容了宇宙的广阔和自然的壮美。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叹。详刑慎罚,以安百姓。作者:杜甫(唐)全文:慎重地执行刑法,谨慎地施以惩罚,以
10首关于厌世的经典古诗词 从屈原到纳兰性德看文人如何用诗句表达生命叩问
本文介绍了描写厌世情感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包括孤独、绝望、悲伤和隐秘情感中的孤寂与哀思。文章列举了五篇关于古诗词的描写,涵盖了不同朝代和作者的作品,通过解析这些诗词中的情感和意象,展现了诗人们内心的痛苦、迷茫和挣扎。文章提醒我们面对人生的挑战时,应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沉溺于负面情绪中,并学会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勇敢追寻幸福与希望。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也去感悟其中的情感世界,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
关于莹的诗词
关于莹的诗词(第1篇)关于“莹”的诗词文章一、引言“莹”字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晶莹剔透、光洁如玉的意象,亦常用来比喻纯洁无暇的心灵或事物。本文将通过几首饱含“莹”字的古诗词,带领大家领略古人笔下的晶莹之美。二、诗词全文及解析诗经·卫风·木瓜原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玉树临风满目莹,晶莹如珠落玉盘。作者:佚名(先秦)朝代:先秦解析:此诗中,“晶莹如珠落玉盘”一句用“莹”字形象地描绘了玉的质地与光彩。整首诗以物喻情,表达了男女之间互赠礼物、相互倾慕的情感。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