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锋陷阵: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读音
cuī fēng xiàn zhèn
含义
“摧锋陷阵”由四个字组成:
- 摧:摧毁、击破
- 锋:锋刃,指敌人的精锐部队
- 陷:攻陷、深入
- 阵:敌军的战阵
整体意思是勇猛地突破敌人的精锐部队,深入敌阵,形容将士英勇无畏、冲锋陷阵的战斗精神。
典故
- 《晋书·景帝纪》
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叛乱时,亲自率军“摧锋陷阵”,最终大获全胜。 - 《南史·萧摩诃传》
南朝名将萧摩诃作战勇猛,史载其“摧锋陷阵,所向无前”,敌军闻风丧胆。 - 《旧唐书·李靖传》
唐朝名将李靖在征讨突厥时,常“摧其锋,陷其阵”,使敌军溃不成军。
近义词
- 冲锋陷阵——形容勇猛冲杀敌阵。
- 所向披靡——形容军队战斗力极强,无人能挡。
- 锐不可当——形容气势凶猛,无法阻挡。
- 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行动顺利,毫无阻碍。
反义词
- 畏缩不前——害怕退缩,不敢前进。
- 望风而逃——看到敌军气势就逃跑。
- 溃不成军——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毫无战斗力。
- 节节败退——接连失败,不断后退。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在游戏里,他扮演的勇士“摧锋陷阵”,打败了所有敌人。
- 这支足球队像古代将军一样“摧锋陷阵”,赢得了比赛。
-
小学高年级:
- 消防员叔叔们“摧锋陷阵”,冲进火场救人。
- 革命先烈们“摧锋陷阵”,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
初中:
- 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战士“摧锋陷阵”,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 这位科学家“摧锋陷阵”,攻克了技术难题。
-
高中及以上:
- 商战中,这家公司“摧锋陷阵”,迅速占领了市场。
- 在科研领域,他“摧锋陷阵”,取得了重大突破。
错误用法
-
形容普通行为(错误)
- ❌ 他“摧锋陷阵”地完成了作业。(作业并非战场,不宜用此词)
- ❌ 她“摧锋陷阵”地逛街购物。(逛街无战斗意味)
-
用于消极场景(错误)
- ❌ 小偷“摧锋陷阵”地闯进别人家里。(贬义行为不宜用褒义成语)
- ❌ 他们“摧锋陷阵”地吵架。(吵架并非英勇行为)
-
搭配不当(错误)
- ❌ 他“摧锋陷阵”地吃了一碗面。(动作与成语含义不符)
- ❌ 这只猫“摧锋陷阵”地抓老鼠。(过于夸张,不适用)
“摧锋陷阵”多用于形容英勇战斗或克服重大困难,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军人的古诗词名句
本文介绍了描写军人的古诗词名句及其解析,包括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宋代陆游的《金错刀行》、唐代杜甫的《兵车行》等。文章通过解析这些诗篇,展现了军人的豪情壮志、坚韧不拔、守土保国的坚定意志,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军人的崇高敬意和赞誉。文章还通过几首古诗词,描绘了边疆壮士的形象,展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关于吕布诗词
关于吕布诗词(第1篇)关于吕布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吕布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仍然被一些诗人所描绘和赞美。以下是一篇关于吕布的诗词及其原文、作者、朝代和解析的文章。吕布赞歌一、诗词全文汉家将士血染沙,吕布威名震四方。铁骑纵横无畏惧,横刀立马斩胡羌。二、作者与朝代该诗作者及朝代不详,但根据其内容及风格推测,可能出自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或民间创作。三、解析此诗描述了吕布的英勇威猛,作为汉家将士的他,血染沙场,威名远扬。他骑马挥刀,横扫千军,无所畏惧,甚至连强悍的胡羌也被他斩于马下。整首诗以赞美吕布的英勇为主旨,展现了其豪情壮志和英勇无畏的形象。四、其他相关古诗词曹操《蒿里行》节选:“……白
丢盔弃甲
丢盔弃甲是一个成语,形容战斗中失败,士兵慌乱逃跑,丢掉头盔和铠甲的情景。典故来源于古代战争和《三国演义》中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反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在丢盔弃甲的错误用法中,要避免用于非战斗情境下的失败或混乱状态,以及褒义情境下的混用。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
兵不污刃
兵不血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bù wū rèn或bīng bù xuè rèn,形容在战争或任务中未使用武力或未流血就取得胜利。源自古代战争中的情况,兵不血刃强调战斗顺利、成功且没有损失。其近义词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战而胜等,反义词为损兵折将、血流成河、战败而逃等。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兵不血刃专指战争或军事行动中的情况,不可用于非战争场景或不当语境,亦需避免与其他相近成语混淆。
杀敌致果是什么意思
“杀敌致果”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ā dí zhì guǒ,指英勇无畏地杀敌以达成胜利目标的行为。其来源于古代战争实践和历史记载,常用于形容在战争或战斗中表现出色的战士。这个成语强调了勇敢和决心的品质,以及为了实现胜利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它的近义词有勇往直前、奋勇争先等,反义词包括畏缩不前、胆小如鼠等。使用“杀敌致果”时要注意避免在非战争场合使用,以及避免贬低或嘲讽他人的不礼貌用法。同时,也要全面理解其含义,避免片面理解。
摧锋陷坚
“摧锋陷坚”是一个形容军队或个人勇往直前的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意味着能够突破敌人锋芒并攻破坚固阵地,形容战斗力强大。其近义词包括攻无不克、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等。反义词为畏缩不前、束手无策、退避三舍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战争、竞争等场合的英勇表现,但需注意避免滥用,不可随意用于非战争或竞争场合以及非英勇性质的场景。例如,某军队在战场上摧锋陷坚,赢得了胜利;某团队以摧锋陷坚的精神在项目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等。
冲锋陷坚
冲锋陷坚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ōng fēng xiàn jiān,形容军队在战斗中勇猛无畏、勇往直前。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用来形容军队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勇往直前、奋勇争先等,反义词包括畏缩不前等。在战场、比赛、工作或学习中,人们常使用该成语形容英勇拼搏的精神。然而,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不能用于形容为了私利而不顾一切的行为或过于危险不道德的行为。
弃甲倒戈是什么意思
弃甲倒戈是一个成语,表示投降或认输的含义。典故出自古代战争中的败军情况,描述军队在战败后放弃抵抗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缴械投降、束手就擒等,反义词则是奋勇抵抗等。在错误用法中,应避免用于非战争或竞争场景的投降行为,以及将成语中的“弃甲”和“倒戈”分开使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阐述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登锋陷阵
登锋陷阵的读音为dēng fēng xiàn zhèn。这个成语形容战士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冲入敌阵的场景,表达英勇无畏的精神。源自古代战争,最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登锋陷阵的近义词有冲锋陷阵、奋勇争先、身先士卒等。反义词包括临阵脱逃、畏缩不前、怯懦无能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根据含义和典故背景来恰当运用,以表达对英勇精神的赞美和敬意,避免滥用或误用。
百战百胜
“百战百胜”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i zhàn bǎi shèng。它意味着经历多次战斗或挑战而每次都能取得胜利,形容毫无败绩。该成语源自《孙子兵法》,用于形容策略、计谋等的成功,以及在竞赛、挑战中都能获胜的人或团队。其近义词如屡战屡胜、所向披靡等,反义词为一败涂地等。使用时要避免过度夸张或滥用,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