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舌烧城
读音
chì shé shāo chéng
含义
“赤舌”指红色的舌头,象征恶毒的言语;“烧城”意为烧毁城池,比喻破坏力极强。整个成语形容恶毒的谣言或诽谤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坚固的事物,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典故
- 《诗经·小雅·巧言》
《诗经》中有一句“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赤舌烧城”,但后世文人常引用此句形容谗言的危害,并逐渐演变为“赤舌烧城”这一成语。 - 汉代王充《论衡·言毒》
王充在《论衡》中提到:“赤舌烧城,犹火之燎原也。”比喻恶毒的言语如同烈火,能迅速蔓延并造成巨大破坏。 - 唐代韩愈《原毁》
韩愈在《原毁》中写道:“谗邪之害,甚于刀锯。”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赤舌烧城”,但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诽谤的危害比刀剑更可怕。
近义词
- 众口铄金——形容舆论的力量极大,能熔化金属,比喻谣言可以歪曲事实。
- 积毁销骨——长期的诽谤能摧毁人的意志,甚至使人身败名裂。
- 三人成虎——谣言被多次重复后,人们会信以为真。
- 恶语伤人——恶毒的言语能对人造成伤害。
反义词
- 金玉良言——珍贵的劝诫或忠告。
- 口吐芬芳——形容说话温和有礼,不伤人。
- 言必有中——说话切中要害,不偏不倚。
- 忠言逆耳——虽然忠告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有益。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乱说小红的坏话,真是“赤舌烧城”,害得小红被大家误会了。
- 小学高年级:网络上的谣言就像“赤舌烧城”,如果不及时澄清,可能会伤害很多人。
- 初中:某些媒体为了博眼球,散布不实消息,简直是“赤舌烧城”,误导公众。
- 高中:历史上许多忠臣因谗言被害,可见“赤舌烧城”的危害有多大。
- 大学及以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警惕“赤舌烧城”式的舆论操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 职场:办公室里有人喜欢搬弄是非,这种“赤舌烧城”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团队和谐。
- 社会评论:某些政客利用“赤舌烧城”的手段攻击对手,导致社会对立加剧。
- 历史分析: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正是“赤舌烧城”的典型例子。
- 法律警示:诽谤罪的法律规定就是为了防止“赤舌烧城”的现象蔓延。
- 家庭教育: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传播谣言,避免“赤舌烧城”的恶果。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真是赤舌烧城!”(错误,成语本身是贬义,不能用于赞美。) - 形容自然灾害:
❌ “这场大火烧毁了整座城市,真是赤舌烧城。”(错误,成语指言语的破坏力,而非实际火灾。) - 形容激烈辩论:
❌ “辩论赛上双方唇枪舌战,简直是赤舌烧城。”(错误,成语特指恶毒诽谤,而非正常的争论。) - 形容热情高涨:
❌ “粉丝们为偶像呐喊助威,现场气氛赤舌烧城。”(错误,成语不含“热烈”的意思。) - 形容科技发展:
❌ “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简直是赤舌烧城。”(错误,成语与科技进步无关。)
“赤舌烧城”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成语,提醒我们谨言慎行,避免被谣言所害,也不要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你可能感兴趣
血口喷人是什么意思
血口喷人的读音血口喷人读音为:xuè kǒu pēn rén。血口喷人的含义血口喷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某人用恶毒的语言诬陷或谩骂他人,口出恶言,言辞十分凶狠恶毒。它也可以用来形容说话人的言语具有攻击性,令人感到愤怒或恐惧。血口喷人的典故血口喷人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非常凶狠的恶霸,他常常用恶毒的言语来诬陷和攻击别人。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便用极其恶毒的语言来谩骂她,甚至还吐出了一口鲜血。人们看到这个情景后,便用“血口喷人”来形容这个恶霸的恶毒言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可以证明这个成语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比如,在《红楼梦》等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
吠影吠声
本文介绍了成语“吠影吠声”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盲目跟从他人的人或行为。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典故、用法及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飞谋荐谤
飞谋荐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móu jiàn bàng,意指用计谋挑拨离间、制造诽谤以中伤他人。该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其近义词包括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反义词有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等。在实际应用中,飞谋荐谤常指某人用计策和言语挑拨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后果。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应警惕并避免使用飞谋荐谤的行为,而应秉持公正、诚信的原则,坦诚相待,共同协作。错误地使用飞谋荐谤会破坏信任和友谊,破坏团队和谐。
飞谋钓谤
本文介绍了“飞谋钓谤”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飞谋钓谤是指用计谋挑拨离间、制造诽谤的行为。它常被用于形容那些破坏团结、制造矛盾的行为。使用该词时需注意不当场合使用、滥用、与其他负面词语连用以及不了解背景乱用等错误用法。
倒山倾海
倒山倾海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shān qīng hǎi,形容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可以撼动山岳和倾覆大海。其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用于形容某种力量或声势的巨大和不可阻挡。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惊天动地、翻江倒海等。反义词则包括风平浪静、微不足道等。在洪水、革命、演讲、电影等场景中,都可以运用该成语形容力量的强大和震撼。但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注意避免滥用,以免显得夸张和不恰当。
山摇地动是什么意思
山摇地动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形容事物或事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源于古代对自然现象和重大事件的描述,如地震、战争等。其近义词包括地动山摇、天摇地动等,反义词为风平浪静、宁静无声等。该成语可通过例句展示其用法,如形容音乐会、演讲、战争等的强烈影响。错误用法示例指出避免夸张或不切实际的描述。整体而言,山摇地动这一成语用于形容极其强烈或重大的事物或事件。
自相惊忧是什么意思
自相惊忧的读音自相惊忧的读音为:zì xiāng jīng yōu,其中“自”表示自己,“相”表示互相,“惊”表示惊吓,“忧”表示忧虑。自相惊忧的含义自相惊忧的含义是形容人们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而相互惊扰、产生不必要的忧虑和恐慌。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而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恐慌,导致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自相惊忧的典故自相惊忧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战争和混乱时期。在那个时候,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惊慌和忧虑,甚至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而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恐慌。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和历史事件,例如《左传》等史书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自相惊忧的近义词自相惊忧的近义词包括
天怒人怨是什么意思
天怒人怨的读音天怒人怨的拼音是:tiān nù rén yuàn。天怒人怨的含义“天怒人怨”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个行为遭到了天理和民心的强烈不满和谴责。其中,“天怒”指的是上天的愤怒,“人怨”则是指人们的怨恨。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某个人或某个行为极其恶劣,引起了极大的愤怒和不满。天怒人怨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常常把天象的变化与人事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可以预示人间的吉凶祸福。其中,“天怒”常常被用来形容天象出现异常,如暴风骤雨、日食月食等,被视为上天的愤怒。而“人怨”则是指人们的怨恨和不满,当某个人或某个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不满时,就可以说“天怒人怨”。据传
一字千秋是什么意思
一字千秋的读音一字千秋的拼音是yī zì qiān qiū,其中“一”读作yī,表示数量或程度;“字”读作zì,表示文字;“千”读作qiān,表示数量多;“秋”读作qiū,表示季节。一字千秋的含义一字千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文章或字句的精妙之处,能够流传千古,影响深远。这个成语强调了文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一字千秋的典故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有一句话“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文洁;其人清,故其辞雅;其行矫,故其言直。犹日月之明,云行雨施,或求则得之矣。是以一字千金,一字千秋。” 这句话描述了屈原的作品的精妙之处,每一个字都富有深意,能够流传千古
岂有此理是什么意思
“岂有此理”是一个成语,表示某事情或说法不合情理,令人难以置信或不可思议。其含义为“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或说法呢?”源于古代典故。该成语常用于形容荒谬、离奇、不合常理的事情。近义词包括荒谬绝伦、不可思议、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等。反义词为合情合理、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等。使用需注意避免肯定句式、日常口语中的过度使用及与其他成语混淆。通过本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