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己成物
读音
chéng jǐ chéng wù
含义
“成己成物”由四个字组成:
- 成:完成、成就、完善。
- 己:自己、自身。
- 物:外物、他人、事物。
整体含义是指既完善自身,又帮助他人或外物达到完善。它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
典故
- 《礼记·中庸》: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意思是:真正的“诚”不仅是完善自己,还要推己及人,使万物各得其所。 - 《论语·雍也》: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成己成物”异曲同工,强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 - 宋代朱熹注解: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朱熹认为,完善自己是仁德的体现,而成就外物则是智慧的运用。
近义词
- 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己立立人:自己站稳脚跟,也要帮助他人站稳脚跟。
- 兼济天下:既修养自身,又造福社会。
- 内圣外王:内心修养如圣人,外在行为如王者,强调内外兼修。
反义词
-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
- 独善其身:只注重自身修养,不关心外界。
- 损人利己:损害他人利益来成全自己。
- 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做事,不与外界交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我们要学会帮助别人,做到“成己成物”。
- 老师教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习好,还要帮助同学进步。
-
小学高年级:
- 班长不仅自己成绩优秀,还经常辅导同学,真是“成己成物”的榜样。
- 志愿者叔叔阿姨们既提升了自己,又帮助了社会,这就是“成己成物”。
-
初中:
- 真正的成功不仅是个人成就,还要对社会有贡献,这就是“成己成物”的精神。
-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造福人类,体现了“成己成物”的高尚品格。
-
高中:
- 儒家思想中的“成己成物”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 企业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承担社会责任,做到“成己成物”。
-
大学及以上:
- “成己成物”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具体体现。
- 在全球化时代,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成己成物”更具现实意义。
错误用法
-
误解为“成就自己”:
- ❌ 错误例句:“他只想成己成物,所以拼命赚钱。”
(“成己成物”不是单纯追求个人成功,而是兼顾他人和社会。)
- ❌ 错误例句:“他只想成己成物,所以拼命赚钱。”
-
用于贬义:
- ❌ 错误例句:“那个贪官表面上成己成物,实际上中饱私囊。”
(“成己成物”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讽刺虚伪行为。)
- ❌ 错误例句:“那个贪官表面上成己成物,实际上中饱私囊。”
-
忽略“成物”部分:
- ❌ 错误例句:“他专心学习,成己成物,从不关心别人。”
(“成己成物”必须包含帮助他人或外物的含义。)
- ❌ 错误例句:“他专心学习,成己成物,从不关心别人。”
-
滥用场景:
- ❌ 错误例句:“这只猫吃饱喝足,真是成己成物。”
(“成己成物”用于人类的高尚行为,不适用于动物或日常琐事。)
- ❌ 错误例句:“这只猫吃饱喝足,真是成己成物。”
“成己成物”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要心怀他人和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与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仁的古诗词
关于仁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仁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古诗展示《论语·里仁篇》节选作者:孔子及门徒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作者与朝代: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门徒众多,此段文字出自《论语》。解析:孔子认为居住在有仁德之处最好。他提倡仁道,将“仁”看作是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追求以“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品格的修养。这段文字说明了仁心和修养的重要性。仁爱作者:杨婧原文:仁者爱人,以德为本。义者守道,以礼为先。作者与朝代:杨婧为现代人,此为现代诗。解析:此诗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仁者以爱人为本,以德行为基础。义者坚守道义,以礼为先。表达了对仁、义、礼等传统美
立人达人
立人达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ì rén dá rén",含义为树立自己并帮助他人。其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助人的重要性。立人达人的典故与许多历史人物有关,他们以此为准,通过自身努力和助人行为来树立品德。立人达人的近义词如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等,反义词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根据情境恰当运用,实现个人和他人的共同进步。文中还描述了立人达人的实际运用和错误用法的避免方式。
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ǎn qiú zhū jǐ,意指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从外部寻找原因,而是从自身寻求改进。源自《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我反省与批评。其近义词包括自我反省、自省自察等,反义词为推诿责任、归咎于他人等。在应用中需注意避免误解其含义为只从外部找原因或过于泛化使用。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在面对问题时,首先反思自身,寻求改进。
《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里仁》读后感(第1篇)《论语·里仁》读后感初次翻阅《论语·里仁》,我被其深沉的智慧与人文关怀所吸引。这部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人性之美。《论语·里仁》主要收录了孔子关于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论述,以及他与弟子们的对话。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得以一窥孔子的思想体系与教育理念。本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理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读此书,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孔子对于“仁”的阐述。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的体现,是社会和谐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
论语 读后感 仁
《论语》读后感:仁之心境的探索我翻开《论语》的篇章,被其深邃的哲理所吸引。这本书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其中“仁”作为核心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论语》中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却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揭示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思想和治国理念。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孔子的智慧与洞察力所触动。特别是关于“仁”的论述,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仁的见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爱和帮助,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美
瘠己肥人
本文介绍了成语“瘠己肥人”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该成语表示自我节俭、清苦,而乐于助人、慷慨施舍于他人,体现了高尚的品德。文章还通过具体例句展示了这一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乐成人美
“乐成人美”是一个源于古代儒家思想的成语,含义为乐于助人,帮助他人成功并达成美好成就,表达了一种无私、大度的品德。其读音及典故出处已广泛流传。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左传》中晋大夫叔向对韩起的推荐。近义词有乐于助人、慷慨解囊、成人之美等,反义词为损人利己、见死不救、自私自利等。在日常行为中,真正体现乐成人美的精神是关注他人需求、尽力助人并注重公共利益的表现。错误用法则是只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或只是表面的赞美而不真正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困难。
慎独 读后感
《慎独》读后感在阅读《慎独》一书后,我对其内涵之丰富深感震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实践指南。我被书中的主题——慎独所吸引,它代表了一种对个体自我约束与内在修养的追求。作者通过深入解读慎独的概念,让我理解了它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行为规范,更在于内心的净化与提升。书中涵盖了多个方面,从个人行为到社会现象,都探讨了慎独的重要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个人成长的部分吸引。通过阅读,我意识到慎独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内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实现心灵的升华。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位在面对种种
500字读后感大学
《大学》读后感摘要《大学》作为古代儒家经典,深入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于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观点。书中从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追求。阅读《大学》让我深受启发,深刻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自身在社会责任中的位置。书中人物形象虽未具体描述,但通过其思想体系,我感受到了古代儒生的智慧和品德。阅读《大学》让我受益颇丰,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还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启迪。这本书对我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计过自讼
计过自讼的读音为jì guò zì sòng,意为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这一概念源于古代,是道德修养的表现。计过自讼包括自我批评、反躬自省、自我反思等近义词,与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等反义词形成对比。在日常中,我们应该养成计过自讼的习惯,及时纠正错误,不仅仅是口头表达,更需要实际行动。错误的用法是误解计过自讼,过分苛责自己或仅找他人错处。正确的做法是在积极的态度中寻找自身的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