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信半疑: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读音
bàn xìn bàn yí
含义
“半信半疑”由四个字组成:
- 半:一半,不完全。
- 信:相信,信任。
- 半:同上。
- 疑:怀疑,不确定。
整体意思是既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怀疑,形容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持犹豫不定的态度。
典故
-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曾被人推荐给项羽,但项羽对他“半信半疑”,最终未能重用他。
- 《红楼梦》: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对她的来历“半信半疑”,既觉得她与众不同,又担心她是否真心相待。
- 民间故事:古代有个商人听说某地有宝藏,但消息来源不明,他“半信半疑”地前往,最终发现是骗局。
近义词
- 将信将疑:类似“半信半疑”,但更偏向于“暂时相信但仍有疑虑”。
- 疑信参半:指相信和怀疑的程度相当。
- 犹豫不决:形容拿不定主意,但侧重行动上的迟疑。
反义词
- 深信不疑:完全相信,毫无怀疑。
- 坚信不疑:坚定地相信,不动摇。
- 毫不怀疑:完全没有疑虑,完全信任。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听说今天不用写作业,半信半疑地问老师:“真的吗?”
- 小学高年级:小红听到同学说学校要组织春游,半信半疑地跑去问班主任。
- 初中:老师宣布下周要考试,同学们半信半疑,因为之前没有通知。
- 高中:他收到一封陌生邮件,说中了大奖,但他半信半疑,担心是诈骗。
- 大学:学长说这门课很容易过,但学弟学妹们半信半疑,因为去年的挂科率很高。
- 职场:老板说今年会加薪,员工们半信半疑,毕竟去年也这么说过。
- 日常生活:妈妈说她做的菜不辣,但爸爸半信半疑地尝了一口,结果被辣到了。
- 新闻阅读:有报道称某地发现UFO,网友们半信半疑,等待官方证实。
- 历史故事:项羽对韩信的才能半信半疑,最终错失良将。
- 影视剧台词:“你说你能预知未来?我半信半疑。”
- 广告宣传:某产品号称“三天见效”,消费者半信半疑,不敢轻易尝试。
- 网络谣言:有人转发“吃某食物能抗癌”,网友半信半疑,纷纷查证。
- 朋友聊天:“你真的见过明星吗?”“半信半疑,可能是长得像而已。”
- 科学实验:新理论提出时,科学家们半信半疑,需要更多数据验证。
- 旅行见闻:导游说前面有野生熊猫,游客们半信半疑,但还是跟了过去。
- 投资理财:朋友推荐一只股票,他半信半疑,最终没敢买入。
- 爱情故事:她收到一封匿名情书,半信半疑地猜测是谁写的。
- 悬疑小说:侦探对目击者的证词半信半疑,觉得有隐瞒。
- 体育比赛:教练说这次战术一定能赢,队员们半信半疑地执行。
- 亲子互动:孩子说“我已经写完作业了”,妈妈半信半疑地检查了一遍。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形容完全不相信。
- ❌ 他对这个谣言半信半疑,根本不信。(应改为“完全不信”)
-
错误场景:形容完全相信。
- ❌ 她对男朋友的话半信半疑,非常信任他。(应改为“深信不疑”)
-
错误场景:用于客观事实。
- ❌ 太阳从东边升起,这是半信半疑的。(应改为“毋庸置疑”)
-
错误场景:用于情绪表达。
- ❌ 她半信半疑地哭了。(应改为“她将信将疑,最终哭了”)
-
错误场景:用于绝对肯定的语境。
- ❌ 这个数学答案半信半疑是对的。(应改为“毫无疑问是对的”)
“半信半疑”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能让表达更精准!
你可能感兴趣
半的拼音
这篇文章介绍了汉字“半”的拼音、部首、笔顺和含义。它表示二分之一或一半,用于量词前后。同时,“半”也用于描述很少或不完全的情况。文章还提供了关于“半”的详细解析,包括其象形意义和用法示例。
满腹狐疑是什么意思
成语“满腹狐疑”表示内心充满疑惑和猜疑。读音:mǎn fù hú yí。该成语可能与古代人们对未知事物的猜疑和不安有关。近义词有疑神疑鬼、半信半疑等。反义词为深信不疑、自信满满等。使用时要避免误用为轻信或无疑问的状态,以及使用不当的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例如:“他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满腹狐疑地想知道她是否会回来。”了解此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疑信参半是什么意思
疑信参半的读音疑信参半(yí xìn cān bàn)是一个成语,其中“疑”表示怀疑,“信”表示相信,“参半”则表示一半一半。疑信参半的含义“疑信参半”的含义是形容对某事或某人的信任程度不确定,既怀疑又相信,半信半疑的状态。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对某件事情的真实性或可靠性感到不确定,或者对某人的话或行为感到不信任但又有些相信。疑信参半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传说和故事。在古代,由于信息传递的不便和不可靠性,人们常常对所听到的消息抱有疑虑。有时候,即使是有确凿的证据,人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持怀疑态度。这种半信半疑的状态就被形容为“疑信参半”。疑信参半的近义词半信半疑:指对某事或某人的话既相信
将信将疑
本文将信将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将信将疑指的是对某事或某人存在疑虑,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怀疑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左传》中的记载,形容心中存疑,不完全信任的情况。同时介绍了与此相关的成语,如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恰当,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滥用。
出敌意外
“出敌意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dí yì wài,表示行动或计谋出乎对手的预料之外。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用于形容出乎敌人意料的行动或计谋。其近义词包括出其不意、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等,反义词有意料之中、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语义重复或滥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对于表达出乎预料、惊喜或军事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出于意外
"出于意外"是一个成语,表示事情的结果或情况超出预料。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的近义词包括出人意料、突如其来等,反义词为意料之中、司空见惯等。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些突发或出乎意料的情况,例如突然的电话、电视节目中断、表现超乎预期等。同时,文章也指出了错误用法并进行了纠正。
大失所望
大失所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shī suǒ wàng,表示某人的期望或期待与实际结果存在极大差距,结果远差于预期,让人感到非常失望。该成语出自清朝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大失所望的近义词包括失望透顶、悲观失望等,反义词有喜出望外、称心如意等。该成语常常被误用为一般的失望情绪,因此在日常使用中需注意区分其用法。例句展示了在不同场合中使用大失所望的情景。
出乎意料
“出乎意料”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事情的发生或结果超出人们的预料。其含义形容某些事情让人感到惊讶或不可思议。典故源自古代文献中的相似表达。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出人意料”、“意想不到”等,反义词则是“意料之中”。该词语在生活和写作中需注意正确使用,避免误用和语法拼写错误。例句展示了“出乎意料”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忘乎所以是什么意思
忘乎所以的读音忘乎所以的拼音是:wàng hū suǒ yǐ。忘乎所以的含义忘乎所以,是一个成语,源自于古代汉语。该成语中的“忘”字意为忘记、遗失,“乎”字为介词,“所以”指代某种原因或依据。因此,忘乎所以的整体含义为:由于某种原因或依据而忘记了应有的节制或分寸,以至于达到忘却自我、放纵无度的状态。忘乎所以的典故忘乎所以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告子》一书中。其中描述了孟子与他的学生关于“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的对话。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人过于兴奋地喝醉了酒,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规矩,因此被用来形容某些人因为过于兴奋而忘记了自我控制,也就是“忘乎所以”。此外,还有其他
彻头彻尾
彻头彻尾的读音为chè tóu chè wěi,指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完全彻底的意思。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事物或人的思想、行为、性质等从始至终保持一致,没有半途而废的情况。其典故并不明确,但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事物全面性的认识和表达。近义词有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等,反义词有半途而废、三心二意等。例如,“他彻头彻尾地爱上了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放弃。”错误用法示例指出该成语不适用于形容人的外表或描述日常行为。总之,彻头彻尾这一成语用于形容事物的完全性和彻底性,表达从头到尾都一样的意思。